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近期在臉書上看到一個韓國影片,一個八歲男孩失控打罵父母、老師、同學,使得父母心力交瘁,更讓每天接觸上千名學生的副校長氣餒落淚。這個八歲男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失控的打罵行為想表達什麼?身為大人又該如何正確應對?我想花一些時間與讀者一起討論。(可點選圖片觀看整段影片)

【孩子,你為什麼總是在爆炸?】
影片開頭即紀錄了一個常見的對立事件。可以看到八歲男孩一開始還開心與幾名同學遊戲;他顯然非常投入於遊戲中,且不希望被打擾!我們可以看到周遭圍觀同學想加入,都被他以「沒有自己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加入」為由拒絕了,然而同學並沒有接收到這個「不想被打擾」的訊號,依舊圍繞在周遭不想離開,男孩因此急著向老師求助,然而老師同樣「沒有接收到男孩的求助訊號」,反而提倡同學們應該一起玩,男孩因此暴怒,他尖叫、嚎啕大哭,更對身旁陪讀的媽媽大打出手、口出穢言。然而,男孩到底為什麼爆炸呢?
透過上面的描述,我想你一定發現一個關鍵議題:無論同學、老師或媽媽,都「沒有接受到男孩想傳遞的訊號」!他所出現的情緒反應,或延伸出的對立行為,都在「表達自己沒有被接收到的委屈」。也因此,任何涉及教養、情緒應對的衛教文章都會再三強調,在實際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學習如何聽懂孩子!但你也許會好奇,不是每個被誤解的孩子都會出現情緒爆衝或對立行為,那為什麼影片中的男孩會如此極端?
【孩子出現極端情緒或行為的原因】
影片中的吳博士表示,男孩可能患有「品行障礙」,而持續出現違反他人基本權力之行為,更因為在剝奪他人權力後無法與被剝奪對象的委屈或難過產生共鳴,致推卸責任覺得自己才是委屈的一方。然而,男孩是否真的可以被診斷為「品行障礙」,或需要以其他診斷做更好解釋,考量我們並未實際接觸男孩以獲取更多資訊,無法就診斷層面加以斷言,因此我想從「情緒調節」做討論,向大家分享孩子情緒管理失調之原因。
「情緒調節」指的是一個人根據外在(或內在)環境的狀態,對自己的情緒透過監控、評估,並採取一些策略來調控情緒,以達到內外平衡的結果。我們已知一個人的情緒調節能力,可以從基因、關係品質以及社會情緒發展等三個面向做探索。然而,你也許已經發現,其中的「基因」是我們無法改變的部分;它與生俱來,在一開始時就決定了孩子的發展方向(例如:當孩子的情緒本質負向易感性高時,孩子一天中可能呈現的哭鬧、暴衝、憤怒等情緒的比例就會比較高)。但我想說的是,千萬別灰心、放棄對教養上做任何介入,因為無論是與生命中重要他人之關係品質,或是社會性情緒發展,都還是有許多我們可以努力介入的空間。
【我們該怎麼正確應對?】
既然我已經在【讓我們一起學習高EQ的教養方針】之衛教系列文中向大家介紹了面對孩子的四項情緒處理原則,因此這次我想向大家分享的是「我們為什麼常常會挫敗?」
讓我們回到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韓國影片,我們可以看到八歲男孩不斷的因為內在需求被忽略(例如:沒有接收到他不想被打擾的訊號)、拒絕(例如:沒有玩到餐廳的扭蛋機),進而暴怒、喊叫,對身旁的人大打出手、口出穢言,且無論任何人的介入都沒有用,只是反覆地耗盡大人的心力。事實上,一個人從平靜到爆炸再回歸平靜,其中會經過數個細微的階段,只是我們總是在爆炸當下或爆炸前一刻,才會留意到他們的變化,也因此會有一種孩子總是突然爆炸、很難捉摸的印象。鑑於此,我想向大家介紹情緒漸進的七個階段,教導大家如何在應對孩子爆炸情緒的過程中減少失敗!
【情緒行為曲線】
這是由美國校園安全專家Geoff Colvin所提出之現場介入的基本架構。請見下表的說明:
階段 | 說明 | 應對策略 |
平靜期 | 意指一個人情緒很平靜的狀態 | 孩子情緒平穩,是提供情緒教育 的關鍵時刻 |
導火線 | 意指一個人在承受壓力下所呈現 的心理狀態 | 使用肯定型的語句溝通,協助孩 子標示他目前的情緒與想法 |
激躁期 | 意指一個人在心理壓力不斷累積 下出現的行為徵兆,像是走動、碎 念、憤怒等 | 同理孩子當下的情緒,傾聽並尋 找情緒行為背後的真正意義,避 免受孩子延伸的不當行為影響而 陷於困境 |
加速期 | 意指一個人在行為徵兆出現後, 因為心理壓力沒有有效減緩,而 進一步出現的具有明顯攻擊性的 行為,像是挑釁、對立行為等 | 除了上述的同理及溝通,也建議 家長盡可能以幫助者的角色做應 對,以避免對立 |
高峰期 | 意指一個人因心理壓力依舊沒有 緩解,出現的施暴、尖叫、自傷或 逃跑等爆炸反應 | 情緒必炸,我們能做的只有減少 衝突、避免受傷,並等待高峰期逐 漸退散。 |
消弭期 | 意指在高峰期過後,開始進入的 消退階段。這時候的孩子可能會 出現不知所措、沉默不語、自責順 從或退縮睡覺等行為反應 | 同理孩子的情緒,接住並指出孩 子情緒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有 時候,也可以適時的給予擁抱! |
回復期 | 意指一個人回到平靜狀態 | 這時候才是講道理的時機,畢竟 在前面幾個階段,即使你說了孩 子可能也聽不到! |
透過此七階段的說明,相信大家都已經理解「情緒是非常細緻的」;除此之外,我還要提醒大家,雖然每個人在情緒行為中都會經歷這七個階段,「但每一個人在各個階段的比例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可以說明為什麼有些人很能忍受壓力,有些人只要一點不順心就爆炸,甚至可能需要經歷很長時間的高峰期而得以緩解。
我相信,這些總是出現失控打罵的孩子,其實比任何人更需要愛。欲學習如何更有效應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減少被持續挫敗經驗籠罩,可至診所洽詢,或填寫自費預約表單,讓五餅二魚身心科診所陪你在教養這條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