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昨天的逆風文《不當操作正向教養的風險: 寵溺及內耗》末了,有提到會接著講自律能力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今天就以6份2006-2012年的文獻,分三個層面切入:對認知能力、情緒發展、人際社交的影響,最後再分享美國德拉瓦大學的George G. Bear教授的建議,如何培養自律能力。
自律對孩童認知發展的影響
研究表明,自律與孩童的認知發展密切相關。具有較高自律性的孩童,往往在以下方面表現更好:
- 注意力集中能力更強:自律的孩童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避免分心,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習或工作任務。
- 記憶力更佳:自律的孩童能夠更有效地記憶信息,並在需要時加以運用。
- 問題解決能力更強:自律的孩童能夠更系統地思考問題,並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
例如,2009年一項針對 3-5 歲幼兒的研究發現,自律能力較高的幼兒,在認知能力測試中的表現明顯優於自律能力較低的幼兒。2012年一項針對 7-12 歲兒童的研究發現,自律能力較高的兒童,在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都表現出更優異的成績。
自律對孩童情緒發展的影響
自律還與孩童的情緒發展密切相關。具有較高自律性的孩童,往往在以下方面表現更好:
- 情緒調節能力更強:自律的孩童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情緒失控。
- 抗壓力更強:自律的孩童能夠更好地應對壓力和挫折。
- 自我價值感更高:自律的孩童往往對自己更有信心,自我價值感更高。
例如,2011年一項針對 10-15 歲青少年的研究發現,自律能力較高的青少年,在情緒調節能力、抗壓力和自我價值感等方面都表現出更積極的結果。2006年另一項針對 18-25 歲大學生的研究發現,自律能力較高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方面表現更好,更有可能取得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功。
自律對孩童社會發展的影響
自律還與孩童的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具有較高自律性的孩童,往往在以下方面表現更好:
- 人際關係更融洽:自律的孩童能夠更好地遵守規則,尊重他人,因此往往能夠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合作能力更強:自律的孩童能夠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 領導力更強:自律的孩童往往具有較強的責任感和毅力,因此更有可能成為領導者。
例如,2006年一項針對 5-7 歲兒童的研究發現,自律能力較高的兒童,在社交技能和人際關係方面表現更好,更容易被同齡人接納。同年另一項針對 12-18 歲青少年的研究發現,自律能力較高的青少年,在領導力、團隊合作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都表現出更積極的品質。

四、培養孩童自律的策略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自律對孩童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父母和教師應注重培養孩童的自律性。先分享給老師的一些有效策略:
- 無條件地關懷和尊重學生:通過表現溫暖和尊重,教育工作者可以成為模範,並為學生提供學習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的支持。
- 讓學生參與決策過程:研究表明,當學生參與制定並同意規則時,他們更可能認為規則是公平的,從而更願意遵守。
- 與家長合作:與家長建立合作關係,共同實施類似的紀律策略,可以加強家庭與校園的合作,並為家長提供方法,以便在家中導入相似的紀律策略。
- 具體模塑期望學生的樣子:教育工作者的可以透過自身的思考、情緒調節、同理心和行為,來模塑學生。
- 策略性地使用獎勵和表揚:適當使用獎勵和表揚,特別是對於那些有慢性行為問題和缺乏內在動機的學生,可以更有效地促進積極行為。
- 在課程中融入社會和情感能力的教學:通過在社會、語言、藝術等課程中討論社會和道德問題,教育者可以將這些能力的教學融入日常教學中。
- 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在自我紀律方面的自然能力不同,教育者應該認識到這些差異,並對不同學生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
- 強調學生對自己行為的責任:給予學生機會練習承擔責任,如允許學生對自己的錯誤行為道歉及修補,並確保學生履行他們的義務。
- 記住學生是青少年:對於青少年的紀律策略應該與對待年幼學生的方法不同,應該給予更多的自主權和責任,此時更像是個傾聽與協助的教練,而不是像警察。
給家長的策略則有:
- 持續地表現出愛、關懷和尊重,成為孩子可以討論問題和關心的對象。
- 給予正面的關注,認可和讚揚孩子的良好行為和決定。
- 建立清晰合理的期望和後果,執行紀律時要堅定一致。
- 強調不良行為對他人的負面影響,以及負責任行為的重要性。
- 避免嚴厲的懲罰,如體罰,因為這可能導致孩子學習自我紀律的能力不足,並可能教導孩子以攻擊性行為回應問題或試圖「避免被抓到」。替代的方法可以是:取消既有的一些特權。
- 聆聽孩子為什麼挑戰您的規則:青少年可能對適用於他們幼年時的規則有合理的質疑,嘗試找到公平和負責任的折衷方案,並在可能的情況下讓孩子參與規則制定。*
- 記住有效的育兒方法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逐漸從持續的監督和外部控制過渡到給予青少年更多的自主權和獨立性。
- 與孩子的教師溝通,教師通常會在教室中設定與學生在家中類似的行為規範,及早和經常的溝通有助於教師和家長設定一致的規則。
- 記住所有孩子和青少年都會在某個時候犯錯,犯錯是成長的一部分,也是學習如何做出良好選擇和負責任行為的重要方式。
還有別的文獻有另外幾點很不錯的提醒:
- 為孩童樹立榜樣:父母和教師是孩童學習的重要榜樣。如果父母和教師自身能夠自律,那麼孩童也更容易養成自律的習慣。我們之前寫過一篇《入小學前後兒童的手機/平板使用建議》裡面提到孟加拉父母的超量手機使用與幼兒使用手機時間有緊密的關聯,就是一個很好的反例。
- 給予孩童選擇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應儘量給予孩童選擇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做出決定。這可以幫助孩童發展自主性和自律性。我也講一個相似的,臨床常用來建議家長的,叫做Mystery Prize Bag或Grab Bag Prize的方式,利用一個抽獎箱,在孩子心平氣和時就討論獎懲的選項,將選項製成籤,該派上用場時就讓孩子抽相應的獎懲,增加隨機不可預測性,為什麼這麼做呢?在經濟學上經典的賽局理論實驗中,有非常多實驗都證明:人在固定條件的獎懲會越來越不受外部條件來制約,會越來越做出自私或心死的選擇,所以增強物就會失效,想預期的行為改變就不會繼續發生。

*有參加去年秋天診所舉辦的《家長效能訓練課程》或者在門診跟我討論過你執行行為改變技術時困難的家長大概會知道,我始終認為行為改變技術是可以做得很藝術很有彈性很量身打造的,絕對不是死板板的,每個孩子出現好表現而預期父母的回應也不一樣,有沒有做到「與孩子的貼近」是行為改變技術很關鍵的地方;此外,我也一直強調,如果您認為家規是重要的,就一定要讓孩子參與跟認識家規背後的意義是什麼,不然孩子就可能只是有禮無體地在遵守某種教條。
寫到這邊,我鼓勵家長回頭看看《不當操作正向教養的風險: 寵溺及內耗》一文中Joan Gottman管理他3歲女兒不當行為的範例,您可以思辨幾件事:①為什麼Gottman會沒有立刻執行「正向教養」;②為什麼Gottman敢賭一把,覺得孩子在犯錯時可以講道理?③Gottman在面對不當行為時為什麼敢跟孩子說「你這麼做我很生氣」。上面這幾個問題沒有標準解答,但玄機在Gottman在第二段裡講的「親子間有強烈的情感聯結」,終歸來講,教養是滴水穿石,教養也沒有終南捷徑,但教養是在培養親子間一輩子正向的情感聯結,而所有教養現場裡的,無論今天講的訓練自律,或是出現衝突、危機、需要問題解決的時候,都得在這樣的情感聯結上才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