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相傳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生前曾與學生有過一番互動,被後世人稱為《三個篩子》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有學生急忙跑去找蘇格拉底,想告訴他一些關於他朋友的事情。蘇格拉底阻止了他,問他:「在你告訴我之前,先通過三個篩子。第一個篩子是『真實』。你確定你將要告訴我的是真實的嗎?」那人回答說:「不,我只是聽說的。」蘇格拉底接著說:「第二個篩子是『善良』。你將要告訴我關於我朋友的事情是好的嗎?」那人猶豫了一下說:「嗯,不,恰恰相反。」蘇格拉底最後說:「那麼,讓我們看看第三個篩子,『重要』。你告訴我的關於我朋友的事情對我重要的嗎?」那人不好意思地說:「可能沒有。」蘇格拉底總結說:「如果你的話既不真實,又不善良,也不重要,為什麼還要說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言論的傳播往往沒有太多意義,但小諷刺的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蘇格拉底真的跟學生這麼說,這個故事的第一個版本,是出現在100年前左右。
身為現代人,我們理應很清楚假消息有多麼惱人,但你知道嗎?其實我們往往也在散播假消息而不自知,尤其在這個假消息滿天飛的年代。

假消息如何煽動你的情緒
美國幾所大學在2020年找了879名民眾來進行假消息的傳播研究,進行下面4個階段的實驗:①第一階段: 給他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了隨機選擇的新聞標題,然後表達閱讀標題後的情緒反應,回答「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以及告知研究者對標題資訊真實性的信念;②第二階段: 研究人員告知他們該標題是假的,然後再次要求他們表達情緒;③第三階段: 研究人員再次展示該標題,並詢問參與者:「在知道這個標題是假的之後,如果你看到它在社群媒體上被分享,你會有什麼感覺?」,並接著一個開放式問題詢問原因;④第四階段: 研究人員詢問參與者,如果一個親近的朋友或家人,以及一個普通的熟人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這個假新聞,他們會如何回應,並提供了 9 種可能的回應行為供選擇,這些行為包括回覆、分享、表達贊同、事實查核、忽略、取消朋友關係(永久或暫時)、揭穿或私訊。
這個研究基本上呼應了其他假新聞的研究,假新聞是被精心設計過的,標題的設計往往就意在引發讀者的情感反應,這種情感反應會驅使他們與文章互動,例如點擊連結、分享文章等,從而使製造者獲利,理論上,當你知道一則新聞是假的,應該我們會扼止這個傳播吧?但假新聞恰巧利用我們「想要散播正確消息」的意圖,搭上順風車又傳得更遠了。

假新聞的傳播對受眾會依循上圖的路徑誘使我們做出行動回應 (選自:Horner, C. G., Galletta, D., Crawford, J., & Shirsat, A. (2023). Emotions: The unexplored fuel of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 In Fake News on the Internet (pp. 147-174). Routledge.)。
- ❶當人們接觸到假新聞時,會根據其固有的信念和興趣進行評斷,同時也會產生情緒反應
- ❷當受眾經歷到被挑動的情緒 (如:憤怒) 時,就傾向於與分享/認可或做出壓制假新聞相關聯,這直接將情緒連結到傳播或阻止傳播的行為意圖。 相反,抑制性情緒 (如:感到放鬆) 則不太可能促使進一步行動。
- ❸人們的行動,或不行動會向假新聞的生產者提供回饋,讓他們了解哪些類型的新聞是「可以成功帶風向」的。這會持續塑造假新聞的內容和傳播策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研究中設計的假新聞,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最常經歷的:政治話題,研究結果非常明顯,人們對不同標題的情緒反應取決於他們的政治立場以及標題攻擊的對象。人們更有可能相信攻擊對立政黨的負面假新聞,並對此產生更強烈的情緒反應,當讀者不喜歡的候選人受到假新聞標題的損害時,偏誤會強烈地導致讀者感到開心。這解釋了為何具有偏見的假新聞更容易被特定政治群體接受和傳播,因為它迎合了受眾的情緒和既有認知。另一個有1002位美國民眾參與的研究也說明,縱使我們有能力判讀新聞的真偽,我們其中一些人還是傾向去散布假新聞 (選自:Pennycook, G., & Rand, D. G. (2021). The psychology of fake new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5(5), 388-402.)

誰比較會受假新聞的當
之前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從公布數位新聞產業報告,裡面有揭露對台灣民眾的調查,說明台灣新聞媒體不到1/2獲得民眾超過50%的信任度,可見台灣有部分民眾也不甚信賴新聞消息,那到底假新聞的受眾是哪群人呢?
- 具有更強烈情緒反應的社交媒體用戶更有可能產生更強烈的行為反應意圖,包括參與行為(如分享或按讚)或抑制行為(如張貼事實查核連結),但也可能在未經仔細驗證的情況下就相信並分享了他們情感上共鳴的假新聞。
- 研究人員利用幾項小有陷阱的數學運算問題 (如:「一支球拍和一個球總共花費 1.10 美元。球拍比球貴 1 美元。球多少錢?」直覺的答案可能是 0.10 美元,但正確答案是 0.05 美元),區別出兩票受試者,一票是視為比較自動化直覺思考的,一票是比較審慎思考的,就發現他們對假新聞的鑑別能力與對新聞的信賴度完全不一樣,下圖藍點是這兩種思考模式對新聞判別力的影響,黃點是政治立場對判別力的影響,(A)圖說明了即使人們在判讀跟自己政治立場一致的新聞時辨別力有稍高,但是認知反思能力差異造成的辨別度更好,大約是政治傾向差異造成的兩倍;(B)圖則說明了人類的「政治腦」影響力有多大,被問到相不相信這則新聞時,政治立場對人們是否相信新聞有較大影響,而認知反思能力在這方面的影響相對較小。 (選自:Pennycook, G., & Rand, D. G. (2021). The psychology of fake new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5(5), 388-402.)

- 另一個研究則間接證實,頻繁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可能更容易接觸到大量的資訊,其中也包括假新聞 。而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和用戶的互動模式(如為了尋求支持而轉發信息)也可能加速假新聞的傳播,使得更多用戶暴露在假消息之下。
假新聞對社會的危害
- 所有大型針對假新聞的研究,多半從2016年開始,因為美國2016總統大選就是一個兩個政黨散播假新聞擾亂民意的戰場,假新聞的流竄,明顯造成公眾對大眾媒體的信任度下降,同時也使得人們難以辨別真實資訊,進而損害了公眾對媒體、政府甚至科學機構的信任 。特別是在政治領域,假新聞可能誤導選民,影響選舉結果,加劇政治極化,並破壞民主進程。
- 假新聞往往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並針對特定的群體或議題進行攻擊 。這種煽動性的內容容易激化不同政治立場、社會群體之間的矛盾和對立。當人們只接觸到符合自己觀點的資訊(無論真假),並將異見者視為敵對勢力時,社會的凝聚力就會受到嚴重的損害。
- 危害公共健康與安全: 美國在COVID期間,疫情期間傳播的假新聞也是滿天飛,充滿關於疾病起因、傳播方式或治療方法的錯誤資訊,可能導致公眾採取錯誤的防護措施,延誤治療,甚至引發恐慌和混亂。
- 阻礙事實查核與真相傳播: 假新聞的快速傳播使得事實查核機構難以有效應對。即使事實查核人員花費時間發布了闢謠信息,這些信息也可能難以趕上假新聞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在一項研究中也證實,即使人們在網路上得知了正確的訊息,闢謠的動機跟行為是遠低於散播假消息的。
如果大家對歷史熟悉的話,應該知道蘇共、中共、法西斯、希特勒的崛起,媒體都有推波助瀾,最後反被政權所用的先例,很多當代的思潮也都是利用媒體話語權在洗腦民眾,在今天的文獻中,也有暗示,藉著閱讀、深度思辨提昇思考力 (我們先前講自主學習SRL也是同個核心概念) 是我們對抗假新聞重要的自救解方。
參考文獻:
Pennycook, G., & Rand, D. G. (2021). The psychology of fake new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5(5), 388-402.
Horner, C. G., Galletta, D., Crawford, J., & Shirsat, A. (2023). Emotions: The unexplored fuel of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 In Fake News on the Internet (pp. 147-174). Routledge.
Lazer, D. M., Baum, M. A., Benkler, Y., Berinsky, A. J., Greenhill, K. M., Menczer, F., … & Zittrain, J. L. (2018). The science of fake news. Science, 359(6380), 1094-1096.
Olan, F., Jayawickrama, U., Arakpogun, E. O., Suklan, J., & Liu, S. (2024).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 the impact on society.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26(2), 44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