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遇分析室(1):婚前預測

文:吳俊漢醫師

雖然早在《詩經》的年代,文學家就在禮讚男女愛情的美好,但以自由戀愛奠基的異性戀單一配偶制,其實是很新的文明產物,大概是西方工業革命之後才漸漸定型下來的,最多不過200年,部分持陰謀論觀點的人認為,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社會囚禁女性的操作,但無論如何,就像《愛情的正常性混亂》一書裡提,「婚姻裡有愛,變得更重要;在愛裡維繫婚姻,變得更困難」。

外遇算是婚姻中容易發生的危機,據幾個統合分析研究, 發生率在 20% 到 40%,早期認為男性外遇大概都多出女性10% 左右,然而近年這個性別差異在縮小,甚至在較年輕的族群中,男女外遇的比例可能沒有顯著差異。不過有幾個點是長年觀察下來沒有變化的:男女性各自進入外遇的契機、對修復原本關係的努力、如果進婚姻治療中呈現給配偶的臉色,其實一直都不太一樣。相同的則是踰越禮法的歡愉:我們上次在《伴侶關係裡的錯覺與現實》裡講了《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在外遇時是這樣說的「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一種擺脫束縛的解脫。知道自己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但無法抗拒內心的渴望。」,同樣地,在東野圭吾《黎明破曉的街道》裡,已婚的渡邊是「我沒有愛上她。我只是,被她吸引。就像飛蛾撲火一樣,明知會受傷,還是忍不住靠近」這樣陷入外遇的。

身為婚姻治療的提供者,看過太多配偶雙方在外遇事件後的復合有多麼掙扎痛苦,所以我想先對外遇這個議題,花幾天來討論:❶婚前有辦法預測外遇嗎?❷「承諾」與「關係滿意度」在外遇裡扮演什麼角色❸外遇對男女來講難修復的地方是什麼。

預測因子與 男性外遇 的相關性與 女性外遇 的相關性
婚前性滿意度男性婚前性滿意度顯著較低 的伴侶關係,男性更有可能在婚後發生外遇婚前女性性滿意度顯著較高 的伴侶關係,女性更有可能在婚後發生外遇
男性正向溝通婚前男性正向溝通顯著較低 的伴侶關係,男性更有可能在婚後發生外遇婚前男性正向溝通較低 的伴侶關係,女性也更有可能發生外遇,但此效應未達顯著水平
女性正向溝通研究中未明確指出婚前女性正向溝通與男性後續外遇的顯著相關性婚前女性正向溝通顯著較低 的伴侶關係,女性更有可能在婚後發生外遇
男性負面溝通研究中未明確指出婚前男性負向溝通與男性後續外遇的顯著相關性婚前男性負面溝通顯著較高 的伴侶關係,女性更有可能在婚後發生外遇
女性負面溝通研究中未明確指出婚前女性負面溝通與男性後續外遇的顯著相關性婚前女性負面溝通顯著較高 的伴侶關係,女性更有可能在婚後發生外遇
男性不認可行為研究中未明確指出婚前男性不認可行為與男性後續外遇的顯著相關性婚前男性不認可行為顯著較高 的伴侶關係,女性更有可能在婚後發生外遇
女性不認可行為婚前女性不認可行為顯著較高 的伴侶關係,男性更有可能在婚後發生外遇婚前女性不認可行為顯著較高 的伴侶關係,女性更有可能在婚後發生外遇

上圖整理自Allen, E. S., Rhoades, G. K., Stanley, S. M., Markman, H. J., Williams, T., Melton, J., & Clements, M. L. (2008). Premarital precursors of marital infidelity. Family process47(2), 243-259.

這是一篇相對罕見看婚前行為對外遇的預測力,跟婚姻研究巨頭John Gottman在華盛頓大學開的愛情實驗室不一樣,後者主要都是找新婚夫妻來貼身觀察。首先我來介紹這個研究及上面的名詞定義:

  • 這個研究總共追蹤了72對從交往中到已婚狀態的異性戀夫妻,大致上都追蹤了5年,過程中使用自陳問卷及研究人員觀察互動模式
  • 性滿意度為自我陳述的
  • 正向溝通通常指的是支持性、有效的溝通行為,例如:
    • 認可 (validation):表達對伴侶感受和觀點的理解和認可
    • 積極互動:展現關心、興趣和積極參與對話的行為
    • 有一點和Gottman強調的很像,我們在《婚姻中的毒物及解毒劑》提過,互動行為的正向與負向在5 : 1時比較容易維繫婚姻,這個研究也指出:沒有發生外遇的夫妻在婚前展現了平均約 4:1 的認可行為與不認可行為的比例,而發生外遇的夫妻這個比例約為 2.4:1。這暗示了認可行為是正向溝通的重要組成部分。
  • 負面溝通指的是損害關係的溝通行為,例如:
    • 敵意 (hostility)
    • 批評 (criticism)
    • 防禦 (defensiveness)
  • 不認可行為 (invalidation) 是指否定、忽視或貶低伴侶的感受、想法或經驗的溝通行為。這是負面溝通的一種特定形式。

這篇文章有一些耐人尋味,似乎有點反直覺的地方,有些學者後續討論後,為大家整理幾個可能性:

  • 性在關係中的重要性差異: 對於男性而言,性滿意度可能在整體關係滿意度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婚前性不滿足可能更容易導致婚後尋求婚外情,加上如果有懷孕生產的影響,女性產後荷爾蒙變化造成性慾下降及性生活不適、產後要避孕、性生活減少,滿意度下降爭執變多。而女性的外遇動機可能更複雜,除了性之外,情感需求、關係中的不滿等因素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 溝通模式的影響: 女性的不認可行為可能更容易讓男性感受到強烈被否定和不被尊重,進而尋求其他關係來滿足自尊和被認可的需求。反之,男性的不認可行為對女性的影響,可能需要結合其他負面溝通模式才能顯現較強的預測力。

我講提供婚姻治療的經驗,現在來做治療的伴侶幾乎全都有同居的經驗,理論上很容易看出人前人後的不同,以及累積很多磨合的經驗是嗎?但其中也很多伴侶結了婚就畫風匹變的,所以要真的看熟一個人,不是很容易的事。但熱愛研究的心理學家沒有放棄從各個層面切入了解人,以下是一些危險因子:

  • 人格特質
    • 神經質程度較高的女性:這可能是因為神經質程度較高的人情緒較不穩定,更傾向於在關係之外尋求外部的認可或應對機制。
    • 責任感較低的人,以及伴侶責任感也較低的人,更有可能發生外遇 。責任感低可能導致他們更難堅持關係承諾,且更容易衝動地發生外遇 。
    • 隨和性較低的人 。隨和性低這可能導致他們難以解決關係問題,進而增加在伴侶關係之外尋求滿足的可能性 。
    • 外向性較高與外遇的可能性增加有關 。外向性較高的人可能會有更多的社交互動和外遇機會,同時也可能更渴望新奇和刺激 。  
    • 黑暗人格三角特質與外遇行為之間存在強烈的關聯,請參見《為何要遠離具有黑暗人格三角特質的人?》
  • 依附風格
    • 焦慮型依附可能源於對被拋棄的恐懼和對親密的渴望,這可能會導致個體在主要關係之外尋求外部的認可或填補情感上的空虛 ,而依附迴避程度較高與外遇的相關性研究結果不一,一般認為比較不會踏進外遇,但是,迴避型依附可能源於對親密關係的不適和對獨立性的渴望,如果主要關係無法滿足對個人界線堅定的掌控感,也可能導致外遇成為維持情感距離或在承諾關係之外滿足自主需求的方式 。
  • 態度、信念、過往經驗
    • 態度與信念
    • 性開放程度較高(更渴望和願意進行隨意的、無承諾的性行為)與外遇的可能性增加有關 。
    • 將性與愛和承諾分離的人,本質上更容易發生外遇,因為這與他們的個人信念和慾望相符 。
    • 對他人外遇本身持有寬容的態度也與自己發生外遇行為明顯相關 。
    • 過去有外遇行為的人也更可能對外遇持有更隨意的態度。這是是最強力的外遇預測因子,曾出軌的人,在下一段關係中出軌的可能性是沒有出軌的人的三倍;那些懷疑第一段關係的伴侶有出軌的人,在下一段關係中再次懷疑伴侶有出軌的可能性是沒有懷疑的人的四倍。
    • 另一個很強的預測因子是:婚前擁有更多性伴侶或戀愛伴侶
  • 其他行為
    • 這有一點點好笑,就是關係的透明度變了:伴侶突然改採秘密的溝通模式是可能幫助預測關係中潛在外遇事件的常見跡象 ,如:溝通習慣突然變得更加隱秘(像:為設備設置密碼、清除瀏覽歷史記錄)可能是表明存在潛在外遇的行為警訊。
    • 同居,這個可能也會超出一般人想像,同居史其實是預測外遇的重要因子,特別是與最終配偶的同居,在一些研究中與更高的婚姻不穩定和外遇發生率有關。

其實相關的研究超過500篇以上都有,我也不可能一一羅列所有重要因子,只能建議如果您選擇進入一段有承諾有期待的關係,大家交往時眼睛放亮點,有些雷點盡量避開為上策。

參考文獻:

Allen, E. S., Rhoades, G. K., Stanley, S. M., Markman, H. J., Williams, T., Melton, J., & Clements, M. L. (2008). Premarital precursors of marital infidelity. Family process47(2), 243-259.

Whisman, M. A., Gordon, K. C., & Chatav, Y. (2007). Predicting sexual infidelity in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married individual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1(2), 320.

Mark, K. P., Janssen, E., & Milhausen, R. R. (2011). Infidelity in heterosexual couples: Demographic, interpersonal, and personality-related predictors of extradyadic sex.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40, 971-982.

Haseli, A., Shariati, M., Nazari, A. M., Keramat, A., & Emamian, M. H. (2019). Infidelity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16(8), 1155-1169.

Fincham, F. D., & May, R. W. (2017). Infidelity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13, 70-74.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