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揪心的網紅?

文:吳俊漢醫師

身為能上網的現代人,你腦海中應該隨時都可以閃過幾個網紅的大名。除了少數知識型網紅之外,大多數霸榜的網紅,都是以分享生活享樂為主的,當你在欣賞這些精心剪輯,螢幕上令人心動的生活樣貌時,你心中在想什麼?

韓國跟新加坡先前分別做個一波對網眾受眾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許很直觀,但不失為一個寶貴的提醒:網紅的一言一行是會影響受眾的情緒的,強化觀眾比較、羨慕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觀眾未必能想到這些精心打造的人設,不見得是真實的。

韓國透過前後間隔1個月的二波線上問卷做的縱向研究:

  • 核心概念:社會比較理論
    • 人與人之間是會比較的,透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身的價值
    • 向上比較(與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較)可能威脅自尊,導致負面自我評價和羨慕
    • 相較於傳統名人,網紅更貼近普通人生活,更容易成為比較的對象
  • 網紅的展演與羨慕
  • 網紅常在社群媒體展示奢華生活,如高檔時尚、異國旅行、與名人互動、美食等
  • 這些展演構成「許多年輕人夢想擁有之物和夢想過的生活的圖像」
  • 這種展演可能引發普通人因無法企及而產生的負面情緒——羨慕
  • 影響羨慕的因素
    • 接觸頻率頻繁接觸網紅社群媒體與更頻繁的社會比較有關
    • 內容興趣對網紅日常生活貼文的興趣(而非提供特定資訊如時尚、美妝、旅遊等的貼文)與更頻繁的社會比較有關
    • 個人特質
      • 覺得自己會是眾人關注的焦慮:更傾向於將自己與網紅比較
      • 低自尊:更傾向於將自己與網紅比較
  • 後女性主義 (post-feminism) 視角
    • 網紅的自我展演,看似被賦權,實則可能強化傳統性別特質
    • 網紅光鮮生活的背後是精心策劃和管理
    • 「擁有一切」的形象可能是一種幻想,提供虛假的賦權感
    • 女性可能對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事物感到羨慕,應以更批判的視角看待網紅貼文

新加坡的研究則是找來Instagram的女性使用者,實驗讓她們隨機分派去看①性別和種族上都與參與者相似的網紅②種族上與參與者不相似的男網紅,看完後填寫評估社會認同 (social identification)、向上社會比較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向下社會比較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即時自尊感 (state self-esteem)、羨慕 (envy)、生活滿意度 (satisfaction with life) 等內容的量表:

  • 相似性影響:參與者更容易認同與自己種族性別特徵相似的網紅
  • 社會比較與羨慕:觀看相似網紅後,更容易產生羨慕和向上社會比較
  • 直接影響有限短時間接觸網紅對即時自尊或整體生活滿意度沒有直接顯著影響,即使校正後,接觸網紅對心理健康的直接影響證據不足。

這兩位研究,一個看立即性的影響,一個是比較為期1個月追蹤網紅的影響,後者韓國的研究就認為長期而言,持續地接觸網紅展示的理想化生活,並不斷進行社會比較和產生羨慕情緒,則可能對個人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在商業領域有更多關於網紅行銷代言力的研究,證實網紅行銷商品 (像:直播帶貨、折扣碼) 的能力是非常驚人的,只要你覺得網紅夠專業、可信賴,很多人是不會進行二次查證,就直接下單的。社會學的研究也指出:觀眾與網紅之間建立的類社會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是網紅經濟的基礎,這種互動讓觀眾感到與網紅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從而產生信任和忠誠度,但因為網紅有時對假消息的傳播頗有推波助瀾之功,所以有些受眾會在發現網紅人設翻車後成為下車或是轉為黑粉,反而導致社會上普遍分裂的認同,這也是目前新興的熱門研究領域。

參考文獻:

T’ng, K., Chan, K. Q., & Hartanto, A. (2024).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instagram influencers’ impact on well-being. Current Psychology43(42), 33115-33117.

Chae, J. (2018). Explaining females’ envy toward social media influencers. Media psychology21(2), 246-262.

Yuan, S., & Lou, C. (2020). How social media influencers foster relationships with followers: The roles of source credibility and fairness in parasocial relationship and product interest.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20(2), 133-147.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