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我在近一個月內參加「從醫院到社區」的進修課程,分別從輔導老師、特教老師、社工師以及臨床心理師的角度去重新審視輔導工作,同時也實際進入學校參與手邊個案的個別化教育計畫(IEP),幫助具有特殊需求之學生擬定合宜的教育計畫,從中有不少心得與感悟,故在此做分享!
首先,在尚未實際進入校園以前,過去只待在醫院工作的我對IEP的認識,或學校的輔導工作內容是什麼,都只是初略的瞭解;縱然我們都是一群為孩子需求出發的工作者,但因為工作場域的限制,我們似乎沒有機會做更多的交流。直到進入社區,有了更多彈性的時間安排,我開始主動要求參與IEP,也終於看見相互溝通的曙光!

【臨床心理師在IEP能夠做什麼?】
所謂的IEP,也就是個別化教育計畫,主要是由學校最熟悉特殊學生的特教老師、專輔老師、班級導師、家長,以及專業醫療團隊一起針對孩子接下來一學期的學習內容做個別化討論,以作為老師後續安排教學、教法、考試、作業等安排之參考。
或許有些讀者會納悶,我也相信這是許多學校單位人士的好奇,在治療室中的我,會瞭解在教學場域中的學生需求並提供合宜幫助嗎?事實上,在我參與的幾次IEP中,我除了重新說明手邊個案的特殊行為特質,反映出我在治療室中的所見,更會依循其特殊行為特質反映個案在教學場域中可能出現的情緒行為問題,同時也會向班級導師確認實務上的呈現樣貌,以此獲得適切的交集、開啟討論並相互分享可行的介入及協助。
【我們在做的,無非都是設法獲取「孩子的最佳利益」】
在我所參與的「從醫院到社區」進修課程中,我尤記得張琦郁臨床心理師的分享,她提到無論是在醫院、診所或步入校園,我們在從事兒童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設法獲取孩子的最佳利益」!
我想,孩子生活中主要的場域畢竟是在學校,若我們無法與學校合作,每週一次的治療介入著實很難達成有效的增能,雖然五餅二魚身心科診所才開業不到一年,各個學校不見得認識我們,但我願意也會持續進入學校、開啟各類合作可能,讓我們能夠從不同專業角度切入,從個別到群體、從診所到校園,幫助擬定最為合宜的教學內容,為孩子增加更多的機會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