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診所在剛開幕時,我寫過一篇《職業策略規畫師在做什麼?》介紹職業策略規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講到在評估時個人的興趣、能力、價值觀是3個大重點,而這3個大重點會匯聚成職業適配性(person-job fit),今天我想細談職業策略規畫裡的職業適配性為何很重要。
世界經濟論壇發表過一些有趣的調查,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結果普世皆然的四大要素是:個人健康、婚姻/伴侶關係、職場(職業滿意度及職場關係)、友情
工作滿意度的要素裡,其中有一大因素就是職業適配性:人到底能不能與一分工作調和?

職業適配性這個概念,在最早期是美國在二戰後,大量的工作供需促使美國勞工部開始思考,把什麼人放在什麼位置上,對國家的經濟復甦是最好的,經過人力資源、企業管理的專家多年的考察,美國心理學家John Holland在1959年首次提出「職業性格與職業環境的匹配關聯」的理論,再經過多年的修訂,他於1990年代將理論具體化為Holland Code,這也是目前所有職業興趣評估中一定會觸及的,國內教育部給國高中端的情境式職涯興趣測驗、適性化職涯性向測驗、大學端的UCAN也都是以這個為核心衍生的評估法。
如果把職業適配性細看,它包含兩個環節:
①個人的需求與工作滿足了什麼:個人的需求可能包括財務上、社會上、或是心理上的需求;而工作所提供的事物則包括薪資、福利、對工作有興趣、良好的工作環境、成就感、代表的社會地位等。個人需求的不同,所期待能從工作得到的事物也不盡相同,最後將會反應在對工作所提供的適配性上,進而影響其行為或態度。如果把心理學家Maslow知名的需求理論放進來看,那工作供給給人的層面,就更複雜了:
- 為配合個人的生理需求,工作應提供與個人期待相符的薪資福利
- 為配合個人的安全需求,則應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工作保障
- 為配合個人的隸屬需求,從事此份工作應能得到人際間的歸屬感、認同感等
- 為配合尊重與地位需求,工作應能提供個人所期待的社會地位、受重視、尊敬感
- 為配合個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工作應符合個人的興趣與自我期許,並使其產生成就感
②工作要求與個人能力的相關:這不僅涉及等硬實力,像具備的知識、技術與能力,也涉及軟實力,像對工作負荷、績效、時間壓力的心理調適 (職業適配性談的是個人與工作的對應關係,並沒有涉及更複雜的職場人際,平行的與上下的互動關係,當然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軟實力面向,但一則很難從自陳量表中呈現,二來這不是職業適配性的重點,今天就不談這個)
那Holland Code到底是不是一個夠準夠有用的東西呢?
- 第一:持續追蹤性地施測Holland Code,發現人會變的,在10年的追蹤中,有18%的樣本會保持最主要的Code不變,但有60%的樣本會出現完全相反的Code (這很好理解,從小到大的興趣不也一直變嗎?)
- 第二:跨多個國家,追蹤15年,超過6000個樣本的研究發現,Holland Code與工作滿意度密切相關,而且不受所在環境與文化的影響。
- 第三:超過35000個樣本的研究發現,超過7成的研究都認同Holland Code與工作性質、學習環境高度一致時,可以提高個人與企業的產能
- 第四:高雄大學與正修科大曾執行過對大學生跨領域選課的研究,利用以Holland Code為核心的選課推荐系統輔助學生選擇,發現使用此系統能帶來更好的跨領域學習成績、而且有超過9成的學生都同意「工作應與個人興趣有高度結合、也都想知道什麼樣的跨領域學習對未來的工作有幫忙、也覺得此系統的推荐選課對未來很有幫忙」
綜合上述,Holland Code還是一個相當有價值的工具,可以做為評估職業適配性時的一大基石,那您可能會問:Holland Code我自己填不就好了嗎?為什麼需要一個人幫我看?
解答是:Holland Code主要只去了解個人主觀的「興趣」,而「能力」與「價值觀」這兩大因素是沒什麼被衡量的,而有些人對後兩者是很模糊缺乏想法的。「能力」是可以慢慢積累的東西,但時機可能不等人,而「價值觀」的認同與否,對怎麼選職場、在職場的參與程度、願不願意提出創新思維有更大的影響,這點我們日後再談。
之所以想在宜蘭提供職業策略規畫的服務,這原因之前已經講過很多次,我就不再贅述,有需求的朋友,可以填寫諮詢表單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