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緊抱橋墩
我在千尋之下等你
水來
我在水中等你
火來
我在灰燼中等你
~出自洛夫詩《愛的辯證》(一題二式)《式一:我在水中等你》
有些朋友或許知道台灣有個標榜填答問卷,就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篩選出靈魂伴侶的網站,這陣子我也對靈魂伴侶這一說詞找了些文獻來讀,過程中意外發現了有群心理衛生的學者在做痴戀 (limerence,或稱 infatuation,這兩個詞有一些程度上的區別,但也許我們不用太吹毛求疵) 相關的研究,「靈魂伴侶」與「痴戀」有非常大的不同,而今天先來分享「痴戀」這個現象。
今天題首的文學作品,是前輩詩人洛夫,從《莊子》記錄的一則愛情故事發想的創作,在《莊子》原作裡,男主角尾生與女子相約橋下相會,然大水漫溢,女子終究未來,尾生抱著橋柱溺死。尾生在大水襲來時,仍不願失約,苦苦守著女子赴約,這當然就是一種痴戀。
痴戀的特色
關於痴戀,第一個試圖清楚定義它的是美國的心理學家Dorothy Tennov,她首次在1979年於著作中嘗試定義,後續在1999、2005的出版著作中再次深究這個話題。她的定義主要含括7大特色:
- 理想化的愛人 (Idealized beloved): 指出痴戀者會崇拜他們心儀的對象。在Jeffrey Sundberg 對「靈魂伴侶」的研究中,有 6 位參與者(24%,其中 4 位女性,2 位男性)的陳述符合此特徵。
- A女表示:「與他相比,其他事情都不再像我以前認為的那麼重要,包括我的工作、我的家人、我之前的計畫,什麼都不重要。他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 單戀 (Unrequited love): 單戀被視為存在阻礙雙方在一起的障礙,以及難以建立信任關係的挑戰。在「靈魂伴侶」的研究中,同樣有 6 位參與者(24%,其中 5 位女性,1 位男性)的陳述符合此特徵。
- M女表示:「我無法放下他,而他已經結婚了。」;而剛失去心儀對象的 S女則說:「我愛上了 T男,但我不能說他也愛上了我。」
- 不可避免 (Inescapable) 的想法:「不可避免」定義為一種無法逃避的心理狀態,指的是痴戀者強迫性的心理幻想,通常是執著於想得到心儀對象的回應。在「靈魂伴侶」的研究中,只有 2 位女性參與者 (8%) 的陳述符合此特徵。
- J女描述了她想要給心儀對象留下深刻印象的幻想:「我想要得到他給我VIP等級的認可。我發現自己很想給他超級深的印象。」
- 侵入性想法 (Intrusive thoughts): 痴戀者會不斷地想到心儀對象,即使他們試圖不去想。在「靈魂伴侶」的研究中,有 2 位參與者 (8%) 的陳述符合此特徵。
- B女表示:「當我不和他在一起時,我會一直想著他,這讓我難以專心工作。」
- 害怕被拒絕 (Fear of rejection): 痴戀者害怕被心儀對象拒絕,因此他們會盡一切努力取悅對方。在「靈魂伴侶」的研究中,同樣有 2 位參與者 (8%) 的陳述符合此特徵。
- H女表示:「我非常害怕他會拒絕我,所以我總是小心翼翼地避免做任何可能讓他生氣的事情。」
- 強迫性想法 (Obsessive thoughts): 痴戀者的想法會被心儀對象所佔據,即使他們知道這些想法是不合理的。在「靈魂伴侶」的研究中,只有 1 位參與者 (4%) 的陳述符合此特徵。
- L女表示:「我無法停止想他,即使我知道我應該放下他。」
- 非自願性 (Involuntary) 的幻想:「非自願性」定義為一種不是有意為之的思考過程,幾乎完全集中在心儀對象回應的幻想上。在「靈魂伴侶」的研究中,只有一位參與者 (4%) 的陳述符合此特徵。
- J女表示:「自己無法控制地幻想著她在工作上愛上的主管會回應她的感情。」

痴戀的5個越陷越深的大坑
首先,我們先跳題稍微講一下「靈魂伴侶」是什麼,因為等下會比較「痴戀」與「靈魂伴侶」的不同,而「靈魂伴侶」這個現象跟戀愛中皮膚的導電度變化、甚至是肌膚屏障修復的特色,這點我們改天再聊。
「靈魂伴侶」是指深層次的、心靈契合的親密關係,雙方感受到強烈的連結和共鳴,猶如找到另一半的自己。但痴戀並不是:
1. 觸電的瞬間
痴戀的第一階段始於被一個有吸引力的愛人所吸引,這是一種電光火石般的體驗。「靈魂伴侶」研究的受訪者中也有20% 有一樣的描述。
2. 愉悅的思緒
在第二階段,對愛人的想法帶來愉悅,甚至讓人欣喜若狂,伴隨著輕鬆和自由的感覺。「靈魂伴侶」研究的受訪者(84%)的描述與此階段也高度相關,顯示出這種愉悅感在兩種戀愛模式裡是普遍存在的。
3. 回應的快樂
第三階段是從愛人那裡得到回應而感到極度快樂,這進一步提升了自尊心,這背後藏的是沒有說出口的恐懼和懷疑。由於大多數「靈魂伴侶」研究的受訪者(88%)在第一階段就迅速建立了相互的連結,這使得他們在強烈的愛情體驗中,也就不會像痴戀者那樣處於各樣的患得患失之中。
4. 兩條路徑的選擇
在第四階段,痴戀者面臨兩條路徑:一者是不安全、害怕被拒絕、強烈的自卑,需要克服某些障礙來緩和自己的焦慮,例如改善外貌,這可能導致痴戀程度加深;另一條是懷疑對方的回應變冷了、或認為愛人其實沒那麼有吸引力,這可能導致痴戀程度減弱。大多數「靈魂伴侶」研究的受訪者因為早早就建立了相互的連結,因此他們的經歷與這兩個路徑都不相符。
5. 理想化的情感
最後,在第五階段,不確定性與希望交織,導致將愛人的優點理想化,並在情感上忽略其缺點。然而,這個階段在受訪者中幾乎不存在,大多數「靈魂伴侶」研究的受訪者(84%)因為早早就建立了相互的連結,都清楚地知道他們的愛人既有優點也有缺點,顯示出對愛情的認知有現實感。

韓國女大生的「痴戀」現象
我比較沒有在關注韓國的流行綜藝文化,但多少知道韓國年輕女性叫「歐巴」是帶有一點曖昧的色彩。那她們是不是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愛情觀呢?韓國頂級大學之一的梨花女子大學在2020年發表一個研究,顯示:
- 女大學生在異性交往中的痴戀行為與分手次數呈顯著差異:分手次數較多的女大學生,痴戀行為得分顯著較高。
- 女大學生在異性交往中的痴戀行為與自尊和性自主呈顯著負相關:自尊和性自主程度較高的女大學生,痴戀行為得分顯著較低。*
- 自尊和分手次數是影響女大學生異性交往痴戀行為的顯著因素,解釋力約有 20%。
*這邊的性自主,評估的就真的是跟性相關的所有問題,如:會避孕嗎?會用事後丸嗎?會推開不要的性關係嗎?對性暴力的表態?性傳染病的防治態度?這是韓國的延世大學護理系發展的量表。
參考文獻:
Sundberg, J. Amigeist: A New Extreme Love Phenomen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Studies, 38(1), 83-98.
Kim, O., & Jeon, H. O. (2020). Factors influencing limerence in dating relationships amo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the Korea Academia-Industrial cooperation Society, 21(2), 304-314.
Merrill, S. M. (2018). An exploration of the transition from romantic infatuation to adult attach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rnel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