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求救:拒學的孩子

文:吳俊漢

最近看了相當多拒學的國中小學生,過程中我自己都蠻煎熬的。曉以大義沒有用,溫情賣暖沒有用,攤開現實沒有用,標準會談沒有用,提供選項沒用,以前拒學個案多少會說點什麼,但當今的拒學個案很高比例都不看你一眼也不會吐半句話,更無力的是,家屬也常常被拒學狀況嚇得動彈不得,陪孩子一起在家抵抗學生身份的義務與責任,會談半小時,講到燒聲也是白搭。

我在《拒學與日本的快速返校法》一文中已經強調過,拒學是不能拖的問題,解決之道最關鍵在密切的親師合作,醫師及臨床心理師可以扶助家庭或孩子,但前提一定是:孩子要能回應醫療提供者,無論口語、非口語都好,全程默不作聲,我們是不可能猜中孩子遇到了什麼難關,以致於對重返校園這件事有強烈的牴觸。今天就再來好好講一下拒學。

我為什麼跳過「拒學者」本身不談,因為無論是樣本很少,直接對拒學者的訪談,或者是樣本多一些的量性研究,拒學者陳述的內容都很相似:迷惘、焦慮、逃避…等。而這些無論視之為感受還是情緒,如果不介入,會自然消退嗎?不會,所以沒必要特別著墨討論。

家庭因素:

  • 家庭功能失調: 拒學學生的家庭常出現功能失調的狀況,例如家庭衝突、凝聚力不足和溝通不良。這些問題可能加劇學生的焦慮和壓力,使他們更難以應對學校生活。
  • 親子關係: 拒學學生與父母的關係也可能存在問題,例如關係緊張、缺乏情感支持或過度依賴。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會讓學生難以從家庭中獲得安全感和支持,進而影響他們面對學校挑戰的能力。 (特別一提,雖然研究裡沒有說,但臨床上有些拒學者的父母婚姻關係也很緊張惡劣,很難排除拒學者是否重演了某種家庭的互動樣貌)
  • 家庭教養方式: 部分研究指出,拒學學生的家庭教養方式可能存在問題,例如過度保護、控制或放任。這些教養方式可能會阻礙孩子發展獨立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調適壓力的能力,使他們更容易逃避學校。而且他們的家長多半自我效能感較低,這是指一個人相信自己有無能力完成任務的信念。低自我效能感可能導致父母在處理孩子拒學行為時感到無助和沮喪,從而降低他們堅持要求孩子重返校園的毅力 (研究特別指出低自我效能的父母,遇到這種棘手的狀況,就會常在過度保護與過度控制兩極游移)

家長特質:

  • 心理健康問題: 拒學學生的家長自身也可能面臨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焦慮症、憂鬱症等。家長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會影響他們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和引導,甚至可能讓孩子模仿或複製家長的情緒和行為模式。
  • 教養效能感低: 拒學學生的家長往往對處理孩子問題的效能感較低,缺乏信心和技巧。這可能會讓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拒學行為時感到無助和挫敗,難以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孩子。
  • 過度保護: 研究顯示,母親過度保護的行為,特別是在過度的情緒支持和停不下來的溝通上面,與拒學行為顯著相關。尤其過度保護可能會讓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缺乏獨立面對挑戰的能力,進而選擇逃避學校。

環境因子:

  • 學校因素: 學校環境中的負面經驗,例如霸凌、學業壓力、師生關係不佳等,都可能導致學生拒學。如果學生在學校中持續遭受負面經驗,他們可能會將學校與負面情緒連結,進而選擇逃避。
  • 同儕關係: 同儕關係問題,例如被排擠、孤立或缺乏朋友,也會增加拒學的風險。青少年階段的同儕關係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非常重要,如果學生在學校中缺乏正向的同儕互動,他們可能會感到孤獨和焦慮,進而選擇逃避學校。
  • 社區環境: 社經地位較低、犯罪率較高的社區環境,也可能與拒學行為相關。這些社區環境可能缺乏資源和支持,讓學生難以獲得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也更容易接觸到負面影響。

拒學行為若未得到適當的介入,可能會對學生的長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根據一項法國的回溯研究,由729 位家長回溯過去三年孩童就學出席狀況,發現各有12%、20%的13-18歲青少年是「逐漸惡化」及「快速惡化」,這群青少年可能面臨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更密集的治療和介入;另有13%的青少年是「長期才能復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夠克服拒學,而且拒學問題可能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等心理健康問題相關,也同時需要更專業的心理治療和支持。其他研究也顯示,拒學學生成年後較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 心理健康問題: 有過拒學經驗的學生,成年後罹患焦慮症、憂鬱症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較高
  • 社會適應困難: 拒學行為可能導致社交孤立、人際關係問題和社會適應困難,進而影響學生在成年後的職業發展和生活品質,專家推估拒學者約有1/3將來復歸社會後會有適應困難。

及早介入對於改善拒學行為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介入方法:

  • 對拒學者的心理治療,以認知行為治療 (CBT) 為主:旨在幫助學生識別和改變導致拒學行為的負面想法和行為模式。研究顯示,心理治療能有效改善拒學學生的出席率和心理健康狀況
  • 家庭治療: 家庭治療著重於改善家庭互動模式、解決家庭衝突、增進親子溝通、強化家長的能力,以創造更有利於學生返回學校的家庭環境
  • 學校介入: 與學校合作,提供學業支持、社交技巧訓練和在校輔導諮詢服務,幫助學生克服在學校遇到的困難

步驟:

1.評估: 首先,需要對學生的拒學行為進行全面評估,以了解拒學的原因、學生的心理狀態、家庭環境和學校因素。

2.建立目標: 根據評估結果,為學生設定明確的目標,例如改善出席率、降低焦慮程度或增進社交技巧。

3.選擇適當的介入方法: 根據學生的個別需求和拒學的原因,選擇最有效的介入方法,看如何結合對拒學者個人、家庭的治療及學校的因應策略

4.持續追蹤: 介入過程中,持續追蹤學生的進展,並根據需要調整介入方案

無論如何,我一定要再提醒拒學的孩子,你/妳一定要嘗試求救,而且真的發聲出來,告訴週遭的人,困難在哪裡,也提醒拒學者的家長,您會是孩子的榜樣,您有勇氣去正視這件事,孩子也比較不會退縮在安逸的環境中一直被呵護著,我總是同時從精神科醫師及職業策略規劃師的雙重視角,提醒每對拒學的親子檔,「你現在可以藏匿起來,但以後呢?你憑藉著什麼傍身之技在社會上打拼?你真的認識當今社會需要的人才嗎?爸媽真的要養你一輩子嗎?你也許覺得現在還不用想,但未來終究會到來的,這些年你不上學、不求職、不進修,曾經跟你一起的同學奔赴前程了,而你被他們甩了一大截,怎麼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