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孤獨嗎?

文:吳俊漢醫師

在近年,尤其是美國為主的大型現代國家,在疫情後都大量討論了「孤獨感」對健康的危害及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不過,實則早在19世紀開始,很多思想家都在討論社會結構異化 (Social alienation) 帶來的影響時,在心理健康層面,他們也都提到了社會連結的崩解、價值觀的紛歧、「人感到無能為力、沒有意義、沒有價值地活著,感到被原有的社交圈孤立,甚至與自我感受的孤立」。作家卡夫卡的經典作品《變形記》裡,有一種解譯就是認為主人公被社會異化後,在絕望與孤獨中死去。

這是德國畫家Caspar David Friedrich在1818繪製的名畫《霧海上的流浪者》,他,是孤身一人,不過,他感到孤獨嗎?

「孤獨感」是一種主觀感受,它反映了個人與社會連結的渴望與現實人際網路之間的差距。這種感受並非僅僅是客觀上的社交孤立,而是源自於個人對於社交關係品質和滿足程度的綜合判斷。換句話說,即使一個人擁有看似穩固的社交網絡,也可能因為缺乏深層次的連結而感到孤獨,也就是科學家長期證實的,即使你被群眾包圍著,你仍然可能感到孤獨。

孤獨感會促使人們尋求與他人建立聯繫,以滿足這種與生俱來的歸屬感需求。然而,長期處於孤獨狀態的人們做的嘗試,往往會陷入更深沉的孤獨感,為什麼?就像已故的芝加哥社會神經科學家John Cacioppo的多項研究表明,孤獨感是一種會自我實現的預言,這種現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 生理反應: 孤獨會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如慢性炎症、免疫功能下降等。這些生理變化會進一步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和行為,使他們更難以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 社交退縮: 孤獨的人往往會主動減少社交互動,因為他們擔心被拒絕或受到批評,在真實的社交中也會提高戒備。這種行為往往會讓他們錯過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的機會,進一步加深孤獨感。
  • 負面認知: 孤獨的人對社交情境往往抱有負面期待,他們更容易注意到別人的冷漠或排斥,而忽略了善意的互動。這種負面認知會強化他們的孤獨感,形成一種自我否定的循環。

急性、暫時性的孤獨感是一種短暫的狀態,通常是由特定事件或環境變化所觸發,例如搬家、失戀、親人離世等,衝擊大小、為時長短,跟事件屬性、個人的心理韌性有關,但終究都是比較容易復原的;但慢性、持續的孤獨感就不同:

  • 心理健康:孤獨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尤為顯著,其與憂鬱、焦慮以及自殺意念的關聯性極高此外,孤獨感還會明顯降低睡眠品質、認知功能、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 身體健康:長期處於孤獨狀態會導致壓力反應系統過度活躍,進而引發慢性炎症反應。慢性炎症反應會降低免疫機能、損害大腦功能、影響認知能力、並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 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慢性孤獨感會導致人們採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酗酒、吸煙、缺乏運動以及睡眠不足。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進一步損害身心健康,加劇孤獨感。

這是一個大哉問,先進科技滿足了人性中一些期待,但似乎也會剝奪某些感受與樂趣,這在劉宇昆、劉慈欣、伊格言、郝景芳等人的科幻小說中都有描寫,那網路是不是也如此呢?

網路社交確實拉近了「網路人際關係」,像快60年前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論」,認為只要6個中間人橋接,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人,而2016年臉書的團隊就發現,其實用不著這麼多中間人,只要3.57個人就可以把世界串聯起來。但串聯不代表對每個人都有意義,所以科學家的發現很合理:網路既可以成為緩解孤獨感的工具,也可能加劇孤獨感。當人們將網路社交作為拓展社交圈、增進既有關係的途徑時,它可以有效地減少孤獨感。例如,透過網路社交平台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參與線上社群活動、發展出線下友誼或戀愛關係,都能夠提升社交連結感,緩解孤獨感。但是,網路的幾個特質,可能會惡化孤獨感:

  • 淺層社交: 網路社交往往是淺層的、碎片化的,缺乏面對面交流的實體感。這種淺層的社交並不能真正滿足人們對情感連接的需求。
  • 比較心理: 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很容易比較自己與他人,產生自卑感和嫉妒心,進一步加劇孤獨感。
  • 資訊過載: 龐大的資訊料會讓人們感到信息過載,難以集中在起初「解決孤獨」的意圖上,進一步加深孤獨感。

因此,也就會出現下面幾種現象,明明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活躍了,但還是被孤獨感籠罩,如下圖,比較了不同社交媒體使用者自述的孤獨感程度,每一個長條左方的兩個色塊分別是多少比例的使用者描述自己「時時感到孤獨」「經常感到孤獨」 (圖片出自:How Social Media Can Cause Loneliness – Openr)

  • 當人們過度沉溺於網路社交,將其作為逃避現實、取代線下社交的工具時,孤獨感反而會加劇。例如,長時間瀏覽社交媒體、沉迷於虛擬遊戲、或是過度依賴線上聊天,可能會導致人們減少與現實世界中的親朋好友互動,進而削弱線下社交連結,加劇孤獨感。
  • 孤獨感本來就較高的人們更傾向於選擇線上交流,並更容易將線下社交活動轉移到線上。他們可能會在網路社交中表現出被動、退縮的行為,例如僅僅瀏覽他人的動態而不主動參與互動。這種被動的網路社交行為無法為他們帶來真正的社交連結,反而會加劇他們與現實世界的隔閡,進一步加劇孤獨感。
  • 兒童和青少年的研究通常顯示,網路社交使用和孤獨感之間沒有直接關聯。因為這個年齡層使用網路社交主要是和真實世界裡現有的朋友互動。*
  • 青少年後期和成年人(通常是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的研究中,經常發現孤獨感和網路社交使用的一些指標之間存在正相關,如: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和網路總使用時間與孤獨感正相關,但線上聊天時間和臉書好友人數與孤獨感負相關。

*以後是不是還這樣或許需要觀察下去,很多身心健康問題的低齡化正漸漸出現,就像在門診看到篤信「二次元的朋友會來解決在學校遇到困難的我」

其實孤獨感就像今天文中提到的自卑感、嫉妒心,都是每個凡夫俗子日常生活會經歷的正常感受,只是佔比太高時,就會侵蝕你我的健康。而今天的文章是在鼓吹大家過沒有網路的生活嗎?當然不是的,只是再次提醒大家重視時間資源的分配,網路使用時間與現實人際互動還是要有一定的平衡,以免天秤漸漸歪掉還不自覺。

參考文獻:

Park, C., Majeed, A., Gill, H., Tamura, J., Ho, R. C., Mansur, R. B., … & McIntyre, R. S. (2020). The effect of loneliness on distinct health outcom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sychiatry Research294, 113514.

Nowland, R., Necka, E. A., & Cacioppo, J. T. (2018). Loneliness and social internet use: pathways to reconnection in a digital world?.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13(1), 70-87.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