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情緒勒索」這個詞近年在台灣很紅,一般大眾提到這詞時,除了講親密關係裡伴侶間各種威脅利誘被控制,另一個很常想到的,就是追憶成長經歷中「有毒媽媽」的傷害。
頗不幸的是,「有毒母親」雖然不是一個單純華人社會中才有的現象,但大多數能呈現客觀證據的研究中,樣本多半來自華人、華裔、韓裔這些受大中華文化薰習影響的家庭裡,以中文創作的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女士,幾年前也出了一本《媽媽其實是皇后的毒蘋果》揭露了她經歷的創傷。當然,「有毒母親」,並非只有母親才會做出傷害孩童心理的事,而是在大多數社會中母親與孩童相處的時間遠多於父親與孩童,母親就容易被化約成主要的傷害者。

在華人文化圈裡常見親子間的「情緒勒索」有哪些呢?
❶ 「愛的撤離」 | 當面對不順從的孩童時,家長以口語,如「我不愛你了」、行動,如「直接離開孩童眼前,不再對話,直到孩童屈服為止」 具體表達對孩童的不關注 |
❷ 「比來比去」 | 如「你弟都會的東西,你怎麼還學不會」 |
❸ 「家族之恥」 | 如「你這樣做,我都替你覺得丟臉,你讓爸媽在人前抬不起頭來,讓整個家族背負著你的羞恥」 |
❹ 「翻舊帳法」 | 如「你某年某月某日曾經…我再也無法相信你會變好」 |
❺ 「犧牲成全」 | 如「我們為了你受了多少苦、犧牲了多少自己享福的機會,才成就現在的你,你竟然不知道知恩圖報」 |
上一篇文章《兒童懂得什麼是愛嗎?》,我們探討了兒童怎麼捕捉、感受到愛的言語及行動。這篇,我們想先強調兩個被驗證很久的科學事實,「跟越強烈情緒綁在一起的記憶,會記得越久」,但同時有另個尷尬的事,「越強烈情緒綁在一起的記憶,越容易被反覆回想,而回想的同時,有時會自動添加一些並不真實的內容進去」。
為什麼要說這兩個科學事實,因為若您不幸地遭遇過上述5類的情緒勒索,您或許也反覆回想過很多次了,而這些回想的歷程是把那位加害人的關係與您拉得越近還是越遠呢?是讓您為加害人貼上更多負面標籤還是去嘗試諒解和好呢?所以一段不好的童年記憶,經過反覆回想,最終可能變成纏擾一生的惡夢。
我們回頭來談,這5類的情緒勒索,如果頻繁地在家庭上演,對孩童造成什麼短期、長期的影響:
短期影響
對象 | 影響及發現 |
中國的鄉村及城鎮,爸媽及國中二年級學生 | ❷❸❹會使青少年生活滿意度下降,憂鬱症狀增高,❷會使學習成就更差 |
第一代華裔美人媽媽及幼稚園子女 | ❶會在接著的半年內,使幼兒在校的口語肢體型態的霸凌攻擊行為更多,而這個結果更使媽媽更偏好用❺來對付孩子 |
加拿大安大略省3歲前後幼兒 | 有近3成的父母承認會使用❶來對付孩子,而有近8成的父母跟老師都察覺孩子會用❶來對付他們。 |
長期影響
對象 | 影響及發現 |
18-30歲成年早期女性,有❶的童年經歷 | 予呈現不同臉部表情圖片並偵測其腦波變化,發現她們對於臉部表情及言詞內容不一致時極敏感 |
成年早期女性,有❶的童年經歷 | 在某類心理學實驗中分別觀看嬰兒與成人「在哭」、「沒在哭」的圖片40張,且同時進行功能性核磁照影,發現受試者在觀看「成人在哭」時的圖片時,反應特別不尋常,腦部與同理心相關的區域相對不活躍。 |
成年早期女性,有❶的童年經歷 | 在某類心理學實驗中分別觀看嬰兒「在生氣」、「在害怕」的影片,發現受試者容易把嬰兒的情緒解讀錯誤,且給予較不恰當的回應方式,如「用餵食而非安撫的方式來應對」,有部分甚至會覺得眼前嬰兒在受苦的影片是「他們被寵壞了」。 |
最後,請容我援引以下這段TED演講史上觀看量前10大的經典分享,也是哈佛大學一個極了不起,至今已經追蹤了75年的研究做結尾(可以直接點圖觀看該段演講,打開後可從設定切換為中文字幕),希望您能完整看完,再想想您在親子關係裡、甚至整個人生當中,究竟看重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