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青少年,這三個字代表什麼?】
我想每個人都有不同答案。從《刑法》來看,「14歲以上未滿18歲者,若有不法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從《民法》來看,「7歲以上未滿18歲者,有限制行為能力」。若以一個女生為例,她必須年滿18歲才能和喜歡的人結婚、申辦手機或信用卡,或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完成責任;也就是說,未滿18歲的她,無論《刑法》或《民法》,都不認為她等同於成人。
【青少年到底發生什麼事?】
我想更具體的問題是,為什麼我的孩子一到所謂的「青少年時期」,就好像喝下名為「賀爾蒙」的雞尾酒,無視周遭的任性撒野?但是,青少年的行為問題,真的是賀爾蒙的激增效果?事實上,性賀爾蒙在孩童時代就存在於我們的身體裡,只不過隨著青春期的展開,它的分泌產生變化,在邊緣系統(其迴路為主要產生情緒的大腦區塊)中活躍、催油門,但沒有前額葉皮質(負責控制情緒、衝動行為,甚至是「從錯誤中學習」之重要區域)來踩剎車,使得外表看起來像成年人的青少年,根本還沒有準備好進入成年人的主戰場!而令人擔心的是,大腦前額葉皮質的發展,基本要到二十五歲才會發展成熟。那麼,我們真的無計可施嗎?

【青少年真的都是情緒起伏不定、內在混亂和叛逆?】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讀過《你之所以是你,原來是這樣!讓心理師帶你認識孩子》?我在裡面有提到,嬰兒期是大腦神經迴路「大翻修」的重要階段之一,而青春期也是,這也代表「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前,那一片混亂都還有塑造可能」。
【與青少年的相處之道】
腦神經權威丹尼爾・席格提到,我們可以試著將青少年的大腦想像成一座兩層樓的房子。
下層腦位於大腦較低的位置,包括腦幹、邊緣系統區域;它們較為原始,負責基本功能(例如:呼吸、眨眼等)、與生俱來的情緒(例如:憤怒、恐懼等)及衝動反應(例如:戰鬥或逃跑)。
上層腦則完全不同,它包含了前額葉皮質。還記得嗎?上面提到了,前額葉皮質負責控制情緒、衝動行為,甚至是「從錯誤中學習」之重要區域,可以讓你用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世界。然而,正如同你所想到的,青少年的前額葉皮質還沒有發展成熟,他們的上層腦還在大規模施工,但是邊緣系統的活躍,容易讓青少年困在下層腦中,以致失去控制。因此,下面將提供父母幾個簡要的應對策略,讓青少年的上層腦有效工作。
策略一:避免觸發下層腦
《過動症的三方協作(6):家長的「自我安頓」》中強調了平和父母之重要性,這樣的概念在面對青少年時同樣重要!畢竟若握拳攻擊,除了體型上我們已經無法佔據全面優勢,觸發下層腦也只會使得青少年出現衝動反應而做出戰鬥(朝我們揮拳攻擊)、逃跑(躲房間、逃家或逃學),更致衝突惡化。
策略二:喚醒上層腦
我相信每個教養文章都提到「溝通」的重要性,但這絕對不是什麼都「因為我是大人,所以我說的算」!請記住,我們要設法讓上層腦工作,所以不如「請他參與決定、提出解決策略」。年紀小的孩子,考量其能力上的限制,我們鼓勵父母透過「有限選擇」來促發孩子思考;隨著年紀增長、能力提升,我們鼓勵父母改用「引導式問句」來探討各種可能,例如:「發生了什麼事?」、「你的感覺是什麼?」、「你可以怎麼做?」、「這樣做會有什麼可能結果?」等。
策略三:青少年依舊是那個需要愛的孩子
《讓我們一起學習高EQ的教養方針》中提到,有些對「如何實現歸屬感和價值感」有錯誤觀念的孩子,會決定從事「對社會無益」的行為!事實上,青少年也容易會因為錯誤觀念,在與家人、朋友的相處中出現惱人的問題行為;更糟糕的是,相較於年紀小的孩子,我們更難在與青少年相處中做平和父母、找出其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所以,為了避免觸發下層腦、喚醒上層腦,請不要吝嗇的給予正向鼓勵!以青少年「擺爛、不嘗試」之自暴自棄的行為為例,簡單的一句「我發現你這次有多試了幾次才放棄」、「謝謝你願意告訴我你的困難」等,都是有效開啟上層腦的神奇咒語喔!
欲學習如何進一步釐清青少年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並做合適應對,可至診所洽詢,或填寫自費預約表單,讓五餅二魚身心科診所陪你在教養這條路上前行!我相信,我們都能夠與青少年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