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關係中的互看回望

文:吳俊漢

超過100年前,美國的社會學家Charles Cooley提出了一個理論,稱為「鏡中自我」,這個理論後來也常被心理學家用來解釋「自我」的概念,主要包含了3個核心:

  • 1.表現(presentation):想像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我以為別人看到我什麼。這並不一定就是別人真的看到我這些什麼,而是我以為他看到的。
  • 2.辨認(identification):想像他人對此形象的看法。 我以為別人看到我的這些什麼後會有什麼想法。這也並不真的就是別人有的想法,而是我以為他有的想法。
  • 3.主觀解釋(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根據「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產生自我的感覺。 我對我以為的別人的想法有什麼想法。

在家族、婚姻治療界中有本重要的期刊,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每年發行4期,每期都會大致上鎖定幾個重要議題來探討,在2023-2024年間,有幾篇文章,便是透過驗證《愛之語》一書的了解/表達自己的、伴侶的愛之語來增益關係,以及使用跟情緒治療取向 (EFT) 很相似的微型介入技術來改善關係,其中相似的環節,便是「我怎麼看你、我覺得你怎麼看我、我怎麼去回應『覺得你怎麼看我』」。

了解彼此的愛之語,並以對方偏好的方式表達愛意可以增進關係滿意度

  • 伴侶們經常高估對方偏好的愛之語的程度,尤其在肢體接觸方面。 (原作的解釋是:肢體接觸常被認為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愛的表達方式,不需要太多言語溝通就能做。然而,實際上,每個人對於肢體接觸的接受程度和偏好都不同,因此,即使在親密關係中,也需要明確溝通彼此的需求和界限,才能避免誤解和不適。)
  • 研究發現,準確理解伴侶的愛之語偏好與深刻理解伴侶行為是否符合其各自偏好有關。也就是說,若能更準確地理解伴侶的愛之語偏好,就會認為伴侶是以他們喜歡的方式表達愛意。
  • 然而,對於「服務行動」,伴侶偏好會導致負面影響,也就是說,當個人A擁有一個偏好服務行動的伴侶B時,A往往會認為伴侶B提供的服務行動比自己想要的要少。

這段告訴我們,愛之語的理解和期待不同是可能產生誤解和衝突的。治療師應協助伴侶們深刻認識彼此的愛之語偏好,並學習如何以對方真正渴望的方式表達愛意。

  • 發出清晰的訊號:當伴侶A感到不安或需要支持時,A應該以清晰且直接的方式表達出來,避免使用模糊或被動攻擊的語言。
  • 專注地聆聽:另一方伴侶B應該練習專注地聆聽,試著去理解伴侶的需求和感受,並以同理心和理解做出回應。
  • 以敏感和愛的方式做出回應:伴侶間應該努力以敏感和愛的方式回應彼此的需求。這可能包括提供言語上的肯定、肢體上的安慰或實際上的幫助。
  • 了解伴侶如何看待你,並在能力範圍內滿足他們的期望,可以促進關係滿意度。
  • 雙方對「你認為你的伴侶是如何看待你」的一致性:當伴侶對彼此的看法與他們實際的自我認知一致時,關係滿意度會提高。這意味著伴侶應該努力去理解彼此如何看待自己,並試著貼近這些看法。
  • 一點點理想化的「你認為你的伴侶是如何看待你」:當伴侶認為對方對自己的看法比實際上更正面時,關係滿意度也會提高。尤其在當一個人覺得伴侶比自己更欣賞自己的善良、體貼和合作時,會感到被重視和肯定,進而提升關係滿意度。這表示在某些情況下,適度的理想化伴侶是有益的,但重要的是要保持一定的真實性,避免過度誇大。

現代社會的夫妻伴侶往往都很忙,工作與家務裡的煩與累導致光是要「發出清晰的訊號」、「專注地聆聽」都不容易,所以密西根大學、猶他大學的團隊招募婚姻治療的工作者,接受5週、每週每兩小時的「微型介入技術訓練」,為100多位夫妻/伴侶提供服務,情境中包含要求雙方去討論最近一次讓他們感到受傷、憤怒或被冒犯的事件,技術大概分成幾個環節:

  • 環節 1:引導伴侶 A 清晰地表達感受
    • 探索和處理情緒:治療師首先引導伴侶 A (訊息發送者) 談論他們的經歷。治療師會同理伴侶 A 的感受,並為A在伴侶 B (回應者) 面前再示範一次比較健康的表達方式。
    • 識別主要情緒和依附需求:治療師會深入探究伴侶 A 的表面情緒,引導他們辨識更深層的主要情緒 (例如悲傷、受傷等) 和潛在的依附需求、威脅或渴望 (例如需要被理解、安全感、重要性、尊重等)。
    • 肯定情緒和依附需求:治療師會認可伴侶 A 的主要情緒和依附需求,例如:”看來你可能感覺到不被重視/孤獨/不被傾聽”。
    • 以正面方式重構依附需求:治療師會引導伴侶 A 以正面的方式重新詮釋他們的依附需求,例如將 “我覺得你拋棄了我” 轉化為 “你對我很重要,我需要你”。
    • 確認一致性:治療師會確認伴侶 A 的感受和表達是否一致,確保他們能以主要情緒和依附需求來表達自己。
    • 引導直接表達:**治療師會鼓勵伴侶 A 直接向伴侶 B 表達他們的感受和需求,例如:”我需要感受到你對我的重視,而 (與經歷相關的行為) 是我展現重視的方式之一”。
  • 環節 2:引導伴侶 B 同理和回應
    • 探索和處理伴侶 B 的經驗:治療師將焦點轉移到伴侶 B (回應者) 身上,探索和處理他們聆聽伴侶 A 的經歷。
    • 肯定和深化情緒處理:治療師會肯定伴侶 B 的感受,同時也引導他們辨識更深層的主要情緒和依附需求。
    • 重新詮釋動機和行為:治療師會協助伴侶 B 理解伴侶 A 行為背後的依附需求,例如:”你通常看到的是憤怒 (或其他次要情緒),但伴侶 A 真正感受到的是 (潛在的依附需求)。”
    • 引導不同的回應方式:治療師會引導伴侶 B 思考如果知道伴侶 A 真正的依附需求,他們可以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回應。
    • 引導直接表達:**治療師會鼓勵伴侶 B 直接向伴侶 A 表達他們理解和回應,例如:”我知道你需要感受到我的重視,我會努力做到…”。
  • 環節 3 和 4:角色互換,重複上述過程
  • 伴侶角色互換:在環節 3 和 4 中,伴侶 A 和 B 互換角色,重複環節 1 和 2 的過程。
  • 治療師引導:**治療師會協助伴侶 B 清晰地表達他們的感受和需求 (環節 3),並引導伴侶 A 同理和回應 (環節 4)。

這個微型介入技術訓練其實真的跟EFT非常相像,兩者在識別情緒、依附需求、引導對話在幾乎是一樣的,差別只在EFT治療師的示範比較少、不一定會那麼主動地「正面方式詮釋依附需求」。而微型介入技術的成果,在EFT中也都有相應的真實成效分析資料佐證:

  • 1. 降低生理喚醒,促進情緒調節
    • 研究發現,相較於自然互動,接受微型介入的伴侶在討論關係議題時,生理喚醒程度顯著降低,心率和皮膚電導反應都顯示出較為平靜的狀態。這意味著微型介入能有效減緩伴侶在溝通時的壓力和焦慮,幫助他們更好地調節情緒,這樣的效果可能源於微型介入引導伴侶以更清晰、更溫和的方式表達需求,並以更敏感、更同理的方式回應,從而減少溝通中的衝突和負面情緒
  • 2. 提升伴侶間的正面感受,增進親密感
    • 微型介入能顯著提升伴侶在溝通時的正面感受,讓他們感到更被理解、被支持,並增進彼此的親近感。特別是當伴侶中一方具有高度依附逃避傾向時,微型介入的效果更為顯著。依附逃避傾向的人通常會壓抑需求和感受,避免過度依賴伴侶,也難以對伴侶的需求做出積極回應。微型介入能幫助這類伴侶更坦率地表達需求,並學習以更溫暖的方式回應伴侶,進而增進彼此的親密感和安全感。
  • 3. 促進清晰的訊息傳遞,減少誤解
    • 微型介入鼓勵伴侶以更直接、更真誠的方式表達感受和需求,而不是用憤怒、指責或逃避的方式。 它引導伴侶辨識和表達主要情緒和依附需求,例如需要被理解、安全感、重要性、尊重等。清晰的訊息傳遞能減少伴侶間的誤解和猜測,讓彼此更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 4. 促進同理心和回應,建立安全感
    • 微型介入幫助伴侶更準確地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並以更敏感、更充滿愛的方式回應。 它鼓勵伴侶超越表面上的衝突,看到彼此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例如對親近、安全感或認可的需求。當伴侶感受到被理解和被重視時,他們會在關係中感到更安全,更願意敞開心扉,建立更深層的連結。
  • 5. 微型介入過程中不同角色的情緒體驗
    • 研究也探討了伴侶在微型介入過程中,擔任不同角色時的情緒體驗。
    • 訊息發送者在說話時: 在表達自身議題時,生理喚醒程度較高,對伴侶的正面感受較低。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分享自身經歷時感到脆弱,且尚未得到伴侶的回應,因此感到不安和焦慮。
    • 訊息發送者在聆聽時: 在聆聽伴侶回應時,生理喚醒程度較低,對伴侶的正面感受較高。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伴侶的理解和同理,因此感到安心和被支持。
    • 回應者在聆聽時: 在聆聽伴侶表達自身議題時,生理喚醒程度沒有顯著變化
    • 回應者在回應時: 在回應伴侶議題時,生理喚醒程度較高,但對伴侶的正面感受也較高。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努力理解伴侶的需求,並嘗試以新的方式回應,因此感到壓力,但同時也因為看到伴侶的脆弱和真誠而感到更親近。

我又要老調重彈,像婚姻治療中的Gottman Methods,也非常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對話練習,因為John Gottman的愛情實驗室中屢屢證實,衝突是任何關係中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要以尊重和建設性的方式解決衝突,專注於尋找雙贏的解決方案,所以他極強調、甚至有點強迫伴侶要做功課好好練習上百則的對話,而EFT的作法,是從脆弱的情緒、被需要的心理出發,重新去建構「我怎麼看你、我覺得你怎麼看我、我怎麼去回應『覺得你怎麼看我』」的舞步。最後還是工商廣告時間,本診所已經進行超過100人次的伴侶 (包含已婚、新婚、備婚、戀人、同志伴侶)/親子 (小孩只要10歲以上就可以進行) 治療,預約關係治療請使用表單聯絡我們。已治療人次的療效分析目前我正製表整理中,先透露一些要點:

  • 完整結案,關係滿意度提升,符合ARE,ECR-R18有明顯改善,後測有明顯改變比率 (這沒有前測,做治療是沒有在發事前表單的,只有治療結案後我自己監控自我感覺跟追蹤個案感受的)=77%
  • 中途脫隊不治療的原因,這我用電訪的:
    • 喬不攏治療時間
    • 耐不住情緒張力
    • 惡性循環降溫後,雙方對關係走向期待還是有很明顯落差
  • 在我設計的後測問答裡,95%的治療案都很真實地說「關係改變不是治療師教了什麼,是我們在治療中重新發現原來對方是這樣的」,100%的治療案都說「$$花得很值得」 (謝謝大家賞臉)
  • 我的主觀觀察,治療歷程節奏會變,關係升溫前的速率決定步驟,確實是「逃避親密者的冒險談心」這步,尤其對未婚伴侶另一方,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力,很多對在連著兩次的治療中,自己在現實生活就悄悄地在家深度對話起來,下一次來就在曬恩愛…

參考文獻:

Coy, A. E., & Rodriguez, L. M. (2023). Affection preference, enactment,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 dyadic analysis of love language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49(4), 741-761.

Seedall, R. B., & Wampler, K. S. (2024).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on couple interaction: Helping couples signal needs clearly and respond appropriatel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50(2), 267-289.

Matera, C., & Pirani, E. (2024). How does my partner see me? Metaperceptions of personality and coupl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50(2), 307-327.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