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爸爸、新手爸爸的憂鬱?

文:吳俊漢醫師

今天進行這個議題前,我們先試看一段經典的邏輯三段驗證:

  • A:人一輩子都有可能患上憂鬱症
  • B:男人是人
  • C:所以男人一輩子都有可能患上憂鬱症

這在邏輯上是沒有謬誤的,在現實臨床情境,要是你相信憂鬱症真的存在,那這段邏輯三段驗證就也符合現實。

因為前幾天看到香港有醫療團隊在介紹男性的產後憂鬱症,覺得很新奇的主題,便去查找一些論文來開開眼界。我想女性可能患上產後憂鬱症,這是普遍民眾都知道的,而對精神衛生的工作者來說,應該也都知道產後憂鬱症跟一般的憂鬱症是不太相同的,症狀、預後及往後要注意的事都有些不同,其中女性體內荷爾蒙從受孕到產子後,會經歷很大的波動,是目前對女性產後憂鬱症的一個重要解釋。但男性呢?男性有這麼明顯的荷爾蒙變化嗎?男性的產後憂鬱症到底是否只是湊巧發生在妻子從懷孕到生產完後這段時間而已,而並非一個與眾不同的疾病?

對於這種還沒有共識的,到底是亞健康狀態還是疾病表現的事情,科學家有一套叫Delphi Study的方法,藉由匿名收集專家們對關鍵問題的意見,整理出後續可供研究的方向,2017年美國就做了一份這樣的研究,去探討10個主要仍未解的問題:

  • 疾病名稱:當父親在伴侶懷孕期間和/或產後經歷憂鬱時,應該如何稱呼這種情況?
  • 診斷標準:如何定義父親在懷孕期間和/或產後的憂鬱症?
  • 風險/保護因素:哪些因素可能增加或減少父親在伴侶懷孕期間和/或產後患憂鬱症的風險?
  • 生物學因素:伴侶懷孕期間和/或產後父親憂鬱症有哪些生物學因素?
  • 症狀學:憂鬱的父親在懷孕期間和/或產後常見的症狀和感受有哪些?
  • 評估工具/協議:應該在何時以及使用哪些工具來評估父親的憂鬱症狀?
  • 成本影響:當伴侶懷孕期間和/或產後,父親憂鬱症未經治療可能會有哪些財務成本?
  • 關鍵利益相關者:哪些利益相關者應該參與伴侶懷孕期間和/或產後父親憂鬱症的評估和治療?
  • 治療:伴侶懷孕期間和/或產後父親憂鬱症的最佳治療方法是什麼?
  • 未來行動:為了提高對伴侶懷孕期間和/或產後父親憂鬱症的認識和治療,需要採取哪些行動?
  • 疾病名稱:專家們認為應該關注症狀,並對「父親產後憂鬱症」一詞達成了中等共識。
  • 診斷標準:強烈共識指出,父親產後憂鬱症的診斷應該是在懷孕期間或出生後一年內發病的憂鬱症。
  • 風險和保護因素:專家們就多個風險和保護因素達成了共識,包括歷史上的情緒和/或焦慮障礙、母親/伴侶的憂鬱症狀、社會支持、父親與嬰兒的關係、婚姻衝突、經濟狀況、父親對父親角色的評估、以及文化或其他意義和目的的來源。
  • 症狀學:專家們就一系列症狀達成了共識,包括低落的情緒、無助感、疲勞、對工作、愛好和性的興趣減退、焦慮、易怒、注意力問題、缺乏動力等。另外也強調跟女性產後憂鬱症的不同之處:對父親角色的困惑及懷疑自己能否勝任父職、經歷到「想像」身為一個男人的角色與「現實」的衝突、減少育兒活動參與、和對舊生活的悲傷*
  • 生物學因素:專家們指出,睡眠剝奪、飲食變化、生物學上的憂鬱傾向和使用成癮物質是重要的生物學風險因素。另外也指出,皮質醇、睪固酮、泌乳激素的變化可能是致病因子的一環。
  • 評估工具:雖然沒有特定的評估工具達到共識,但專家們同意應該使用心理社會訪談和臨床評估。
  • 財務成本:專家們認為,父親產後憂鬱症的未治療狀態可能會帶來昂貴的社會成本,包括對孩子未來的影響、生產力下降、工資降低、住院治療、藥物和/或酒精成癮治療、婚姻衝突和離婚的成本等。
  • 關鍵利益相關者:專家們認為,父親、母親、其他家庭成員、工作場所、一般公眾、醫療專業人員、心理健康提供者、社會工作者、早期兒童專業人員、政府官員和研究人員都是父親產後憂鬱症的重要利益相關者。

*個人覺得這段強調男女性產後憂鬱症的不同之處是最需要深思的,專家共識所指涉的「症狀」,在程度上是否真的到達不健康,女性產後憂鬱症患者就不會經歷這些角色轉變的衡突嗎?還有,「減少育兒活動參與」這件事是因?還是果?還是整個社會形塑認同的父親角色?世界各國做過很多男性參與家務與育兒的調查,除了北歐五國的特殊社會模式外,大多數國家的調查中,男性參與家務與育兒 (前者尤其更低) 都不是太理想。

一項納入13972名父親的統合分析指出,風險因子有:

  • 有精神疾病史的父親風險較高
  • 對關係的不滿
  • 母親也憂鬱
    • 另一項有11593對夫妻的統合分析,講到更細處:
      • 懷孕期間父親和母親的憂鬱症狀存在正相關
      • 產後父親和母親的憂鬱症狀存在正相關
      • 父親憂鬱症狀對後續母親憂鬱症狀有影響力,其前瞻性關係存在正相關
      • 母親憂鬱症狀對後續父親憂鬱症狀有影響力,其前瞻性關係存在正相關
  • 財務不穩定
  • 父親失業
  • 低教育水平
  • 感到壓力
  • 缺乏支持
  • 低的育兒自我效能感

通過一項對41480名男性的統合分析指出,盛行率可能在8.4%,但不要忘了,女性產後憂鬱症在全球的盛行率可能達到17.22%。

即便扣除媽媽是否有產後憂鬱症的影響,單單爸爸有產後憂鬱症,對兒童發展就有以下不利的影響:

  • 不良照顧品質:日本的研究證實,父親的憂鬱症會導致對兒童的不良照顧品質,甚至是兒童虐待,包括所有類型的身體和/或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視需要、刻意疏忽以及其他剝削。
  • 行為問題:父親的憂鬱症與兒童在3歲時的行為問題相關,如攻擊性行為。
  • 情緒問題及社會功能:父親的憂鬱症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持和積極的社交互動,導致兒童在3歲時有情緒問題,影響他們的情緒調節和社交互動。
  • 精神健康:長期研究發現,父親的憂鬱症與兒童7歲時的的精神健康問題有關,包括兒童的焦慮和憂鬱症狀。

參考文獻:

Takehara, K., Suto, M., Kakee, N., Tachibana, Y., & Mori, R. (2017). Prenatal and early postnatal depression and child maltreatment among Japanese fathers. Child abuse & neglect70, 231-239.

Glasser, S., & Lerner-Geva, L. (2019). Focus on fathers: paternal depression in the perinatal period. Perspectives in public health139(4), 195-198.

Cameron, E. E., Sedov, I. D., & Tomfohr-Madsen, L. M. (2016). Prevalence of paternal depression in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6, 189-203.

Freitas, C. J., Williams-Reade, J., Distelberg, B., Fox, C. A., & Lister, Z. (2016). Paternal depress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an international Delphi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 128-136.

Thiel, F., Pittelkow, M. M., Wittchen, H. U., & Garthus-Niegel, S. (20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ernal and maternal depression during the perinatal perio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11, 563287.

Ansari, N. S., Shah, J., Dennis, C. L., & Shah, P. S. (2021).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fath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100(7), 1186-1199.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