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兒福聯盟在2015-2017年間,每年都有發表父子關係調查報告,後來還推廣「新暖男爸爸333運動」,包括一日暢談30分鐘、一週共進3晚餐、一月親子3活動。而這些年下來,媒體上的某些男性公眾人物都傳達出積極參與兒女生活的一面,台灣孩童的父親形象整體或許已有改變,但2015年第一份父子互動關係調查報告還是頗具代表性,值得大家一看。
先前曾在《兒童懂得什麼是愛嗎?》一文中提到,對孩童而言,「爸爸一起玩、一起做一件事」時,是他們最能感受被愛的方式之一。所以父親對孩童的角色,有時就得像個玩伴。這些年全家外出時,也看到許多爸爸們和孩童玩得不亦樂乎,這種育兒的氣氛,確實跟我們自己成長的年代,已經有很大的不同。

以上圖片是2018年台灣人壽拍攝的《回家吃飯系列》影片其中採訪作家小野的片段 (可直接點閱圖片連結YouTube觀看),家是什麼呢?你心中爸爸的形象又是什麼呢?不論哪個文明,華人的農曆新年、清明、中秋、冬至 (到宋朝時冬至都還是跟春節同等級的團圓大節)、北美的感恩節、歐美國家的聖誕節期至跨年、伊斯蘭社會的開齋節,都有許多一家團圓聚餐的大日子。吃飯本身就是很有儀式感的行為,跟一群人用餐更是象徵意義十足,人類學家曾深入玻里尼西亞及一些南太平洋島國,觀察他們社會中的儀式行為,總結出:儀式感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價值觀、減低對不確知事物的焦慮、以及促進人與人間的社會互動。現代社會的忙碌,不僅是爸媽忙於工作、孩童也忙於補習學業、進修各類才藝,若沒有一些全家參與的儀式,就很常有下面這種「互動」模式:全家人都在,都在對手機、平板互動,實體空間裡的幾個人卻沒有互動。

診所在剛起步時,曾經規畫要開設「父親為何要參與教養」的講座,後來發現這個主題實在太大,光是相關的原文專書就有超過500頁的內容,學術期刊的論文量也相當龐大,無法整理成簡明的訊息,但畢竟這還是個很重要、對孩童對婚姻很有影響力的議題,我們還是分兩個部分來談:(1):好處是什麼?(2):可以怎麼做。我們一直希望傳遞給家長一個觀念:「教養沒有王道,但關鍵是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怎麼做的部分,下回會細講,但先援引一份中國近年的研究,中國因為有很多農民工及超長工時的社會問題,許多孩童成長中,父母被迫只能鮮少參與,而研究顯示:青少年只要有機會多跟爸媽吃飯,就會覺幸福感也會有所提昇,而更早之前的加拿大、韓國的研究也告訴我們幾件事:
①青少年的焦慮、憂鬱、衝動破壞行為、利他行為、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跟「與家人共餐的頻率」是有關的,而且越常共餐,前述的幾個心理健康指標越理想;②如果以家庭組成結構、同住狀態、用餐習慣、以及是否憂鬱去分析,可以觀察到成年人獨居與別人共餐、成年人獨居自行用餐、成年人與家人同住而獨自用餐、有兩代成員的家庭而獨自用餐的憂鬱風險都較高,而前述現象在收入偏低的家庭更明顯。所以兒福聯盟推廣的「新暖男爸爸333運動」是確有道理的,而且對爸媽、孩子的心理健康應該都是頗有益處的。

2008年時Acta Paediatrica醫學期刊就曾登載一篇包含超過14000筆樣本的追蹤型研究,看父親參與對兒童發展的影響。首先父親的參與是什麼?①與兒童同在(兒童有需要時,爸爸是在場的)、②直接的接觸,如陪讀陪玩、③責任感,如參與兒童的健康照護、換尿布、照顧作息等。結果有幾個重點:
- 父親的參與對孩童從學齡前到孩童變為成人為止,有相當多正面的影響
- 父親的參與可提高孩童的人際/社交、教育水準,在部分弱勢家庭的早產兒身上,甚至可以觀察到智力提昇的結果
- 父親的參與可減少孩童在青春期抽煙的風險,也可以減少在這個階段的其他問題行為
- 父親的參與可提高孩童進入成年後的自我控制、同理心能力
- 光是「與兒童同在」這件事就很有意義:它就能減少兒童期的攻擊行為及青春期的犯罪行為
今年日本剛發表了一份為期16年,樣本數超過18000人次的世代追蹤研究,也是亞洲第一份關於嬰兒期間父親參與對兒童進入青少年後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以嬰兒6個月時父親的參與程度、跟孩子16歲時的心理幸福感做分析,結果也說明父親參與越多,該兒童進入青少年後心理幸福感比較高,不過這份研究也講了幾個有點刺耳的現象:①男嬰獲得父親高參與的比例較高;②父親工時較少、孩子數量較少,父親比較能高參與;③孩童跟祖父母同住,父親高參與的比例較低。

上圖出處:Benefits of father involvement – Canada.ca – Canada.ca
講這麼多,有一張加拿大官方製作的圖表強調父親積極參與教養對孩童、妻子、自己的多方好處,非常值得分享給大家,我們將圖表譯成以下表格,供大家參考 (有部分譯文,查證了其他資料後有微調):
對兒童 「認知層面」 ●爸爸對嬰兒的狀態保持敏感、冷靜、低焦慮,對孩童心智發展較好 ●正向的父親參與對孩童有長期的益處 ●爸爸參與孩童的校園生活對孩童的認知功能有提昇效益 ●上述效果在雙親都協力參與時會更好 「情緒層面」 ●減少孩子在學齡到青春期前期的憂鬱 ●減少孩子在青春期的物質濫用風險 ●促進孩子的獨立性 「社交層面」 ●爸爸跟孩子的關係品質,可以減少孩子的違抗行為及更嚴重的不良行為 ●正向的父親參與可以改善家庭關係 「身體健康」 ●改善孩童整體健康 ●減少孩童意外受傷風險 ●改善孩童的睡眠品質 ●減少嬰兒低出生體重的風險* ●增加親餵的比例* ●良好的父女溝通可以減少早孕、危險性行為的風險,也會影響女兒對約會、婚姻的看法** (有不止一項研究證實,如果衡量少女對性行為的態度,父親意見的影響力是大過於母親的,故多數研究都建議父親不要避諱跟女兒談論這個問題) |
對太太*** ●產前追蹤訪視較規律* ●減少孕婦在孕期間抽煙* ●減少孕婦的憂鬱症* ●對未成年的小爸媽來說,正向的父親參與也能減少減少孕婦的憂鬱症* ●增加太太的幸福感 ●增進夫妻的關係 ●減少未婚媽媽的憂鬱及壓力 ●當媽媽在追尋生涯成長時,可提高其心裡被支持的感受 |
對爸爸自己 ●增加家戶所得 (這邊我只找到2016年英國的7年追蹤研究,這個結果在論文中指出是透過前面所指「媽媽得到更多支持去追尋生涯成長、增加在外工時」而達成的) ●父親自身可以擁有和社區、社交網絡更好的連繫 ●父親會有更高動機去改善自身的健康狀態 ●父親會對「父職」有新的想法 ●親子的互動會引發父親嘗試去改變與太太、職場同事的關係 |
*是指爸爸在孩子未出生前,陪產、照顧太太一系列行為的影響 **女兒眼中的「父親形象」是否會影響其擇偶,是挑相像的?還是挑相異的?在1980-2010年有做過至少2份研究,研究結論初步是互斥的,若有進一步資料,再跟大家分享這個有趣的議題 ***對太太這部分是相當重要的,台灣近年許多網路論壇,媽媽們紛紛以「長子」戲稱自己的先生,「長子」這個詞在多數語境裡是微帶眨意的,講的更難聽的就是廢柴、媽寶、生活白癡之類的,各位男士,您希望自己被太太這樣評價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