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風格的變與不變

文:吳俊漢醫師

我們先前的文章提了不少孩子與父母親間的關係,很多時候,都是在引出依附關係的重要。

依附關係是什麼,拜現在大眾書寫的推廣,應該多少人都有些概念,通俗簡單地說,就是在個體A與另一個個體B之間關係的親密感、安全感、情感交流的程度,而A與B兩個人的關係是非比尋常的,可能是親子、夫妻、伴侶、戰友之類的。我們之前提過,很少人是不需要人際關係的,也提過這幾年寂寞孤獨感對心血管健康、死亡率的影響都已經被證實,而藏在寂寞孤獨背後的,就是一種缺乏社交網絡支持、缺乏歸屬感的後果,其中一大部分就跟依附關係大有關係。可以說依附關係於人的重要性,可類比為陽光、空氣、水對生物的重要性。而依附關係依其表現大致可區分如下,其中逃避型、焦慮型、混亂型廣義上都可以歸類為「不安全型」:

(以上圖表取自mindduo.benq.com)

把主題拉回家庭週期裡看依附關係,主要有幾個層面:父母親彼此間的、父母親與孩子間雙向的、孩子與手足間的、孩子與同儕間的、孩子與未來伴侶間的。而這些東西是會相互影響的。

  • 第一,有許多追蹤夠久的研究證實:孩子自身對他人的依附風格,從嬰兒期、學步期、學齡前、入學、青少年本質上是穩定的,成年期有小部分人可能會因交往互動有些許改變,中間可變的轉折點就是遇上了什麼對象,經營出怎麼樣的戀愛/婚姻關係品質。
  • 第二,父母之間的依附關係,會影響孩子對他人的依附風格,具體而言就會表現在同儕這類人際關係中的真誠與否、信任感穩不穩固、溝通的層次深不深入,這在青少女身上尤其明顯。也同時會影響孩子的壓力調適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對這兩種能力的影響,可以一路從學步期到青少年都觀察得到。
  • 第三,依附關係是可以被微調的,以寄養家庭的研究來看,即使孩子在嬰兒期是不安全依附、父母也比較缺乏對孩子情緒的敏感度與回應時的支持,如果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提高了對孩子情緒的敏感度與回應時的支持,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也有機會轉為安全依附。
  • 第四,去年社會學蠻有份量的期刊Family Process的統合分析也指出:親子關係有無安全依附,會影響孩子日後建立親密關係。

孩子的第一個依附對象,就是父母親,他(她)尋求安慰、保護、支持、接納、諒解的時候,爸媽怎麼回應他,形塑了他(她)怎麼看待他人看待世界的眼光,他(她)也從父母親之間的情感互動,去學習怎麼當一個能疼惜、傾聽他人需要的人。固然孩子天生的氣質如何難以預料,但父母可以做的事,其實不少,可以參考先前的文章:

這幾年台灣的教育現場不時會出現驚悚的現象,今年10月分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發布的新聞記者會提到「全國家長最關心的十大教育議題,十大教育議題第一名是品格教育」,可見家長們尤其重視品格,而品格除了言行一致身教實踐外,很重要的一點也跟依附的基礎有關:教養風格先影響孩子的依附風格,也同時影響了孩童的道德價值觀。高壓獨裁(“爸媽怎麼說,孩子就該怎麼做”)的教養,會培養出較多焦慮或逃避型依附的孩童,且更容易產生道德推脫的現象(e.g. 從事參與一種不道德的行動後,沒有情緒上的內疚和痛苦,覺得”我又沒錯”、”別人也這樣”、”關我什麼事”)

若我們拉高視角,不再聚焦在家庭內的影響,其實社會文化的影響也存在。以美國大學生在1988年與2011年的調查可以看出:安全型依附的人在這二十幾年間的佔比變少了,而逃避型依附的佔比則大大增加,而且個體對他人的看法更為負面,如:別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我跟他(她)關係靠太近會受傷害、我不需要親密感與社交生活、社會是殘酷無情充滿競爭只有你死我活而已。這對現代人來講算某種警訊,很多社會學、經濟學者都有在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搖蕩時,會促發文明崩潰的到來。

恰逢2024台灣總統大選的前夕,少子化、低婚配的議題再次被熱議,現在的小學到大學生,會是台灣社會未來二十幾年間最重要的勞動力人口及中堅份子,希望這個世代的孩子都能被好好守護,未來也都能好好守護身邊的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