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不單是缺乏金錢;它令人無法發揮一個人身而為人的全部潛力。(Poverty is not just a lack of money; it is not having the capability to realize one's full potential as a human being.)
~1998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Amartya Sen
文:吳俊漢醫師
我在門診間,經常會問患者一個不太像精神科醫師會問的問題:「你有沒有各種型式的債務?你怎麼還款?」。為什麼問這個?因為公共衛生的研究早已證實,財務狀況會影響健康行為與疾病發生。而貧困是會世襲的,在社會流動性高且國家福利制度完善的北歐國家,可能3代人可完成階級翻轉,但像哥倫比亞這樣政經局勢不穩定,且財富及教育資源高度受富裕階級綁定的國家,學者認為超過10代才有機會脫貧。
在上世紀末,有一部分經濟學者及社會學家樂觀地表示「世界上的貧困問題在我們這代就可以解決」,經濟學家Muhammad Yunus曾在孟加拉設立鄉村銀行,以微型信貸放款給貧困但想創業翻身的人,他也因此得到20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從2002-2015年間,麻省理工大學兩位經濟學者,也是《窮人經濟學》的作者,在孟加拉、衣索比亞、印度、墨西哥、蒙古等地使用隨機對照試驗來檢視微型信貸的效益,結果是:借到錢、商業活動確實有增加,但是家戶的薪資所得卻變少了,家庭消費並沒有增加,如教育健康等長期投資行為也沒有提昇,借到錢之後的生活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今天不細談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但要強調的就是貧窮者會受到很多危機,脫貧是相當困難要好幾代人才可能有機會翻身的,所以有債務,一定要督促自己積極解決,避免自己向下沉淪掉進貧困的危機。
匱乏與「隧道效應」
❶匱乏心態與隧道效應的形成
匱乏 (scarcity),是指感覺到少於自身所需要的狀態。這種匱乏感會強力佔據我們的注意力。《匱乏經濟學》的作者指出:當人們長期處於金錢、時間或其他資源的匱乏狀態下,他們的思維會不自覺地聚焦於如何解決眼前最迫切的稀缺問題上。就像身處隧道之中,視野範圍被極大地限制,只能看到隧道盡頭的光亮(即刻的需求),而忽略了周遭更廣闊的環境(長期的規劃與其他的機會或風險)。這就是「隧道效應」 (tunneling)。這其實就像我們提過的艾森豪時間管理矩陣中,當你全副心神都在應付「又緊急又重要」的事情時,你會耗竭,而且會被這個思路給限制住。

在財務匱乏的情境下,隧道效應表現為人過度關注於眼前的財務壓力,例如如何支付下一筆帳單、如何籌措生活必需開銷。這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提升解決當下問題的效率(例如,更精打細算地使用僅剩的金錢),但其代價是忽略了其他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關鍵的長遠資訊,如:對未來的規劃、儲蓄的必要性、投資的機會、甚至借貸的長期成本等,都可能被排擠出個體的關注範圍。
研究證實,即使只是主觀上感覺財務匱乏,也會讓人們傾向於忽略未來的財務狀況。個體的注意力被當前的憂慮所填滿,即使客觀上有能力進行儲蓄,也可能因為心理上的匱乏感而無法付諸行動。這種現象在退休儲蓄行為上也有所發現:主觀的財務匱乏感與較低的退休儲蓄意願和行為相關。
❷隧道效應如何加劇負債?
隧道效應直接影響了個體的財務決策,尤其是在借貸行為上。當人的所有心思都集中於解決眼前的資金缺口時,他們更容易做出看似能立即緩解壓力、但長期來看卻可能有害的決定:
- 忽略高昂成本: 為了應對緊急需求,個體可能更容易接受高利率的貸款(如信用卡預借現金、發薪日貸款),因為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能否立刻拿到錢」,而非「未來需要付出多少代價」。實驗研究中,模擬處於「貧窮」狀態的參與者,有時會為了眼前的效率,以極高的利率從「未來」借入資源,未能充分意識到長期的財務負擔。
- 增加借貸衝動: 財務匱乏本身帶來的負面情緒(壓力、焦慮)可能促使人尋求短暫的慰藉,例如透過消費或借貸來獲得即時的滿足感。研究指出,匱乏感可能與過度借貸、衝動消費(尤其是不良嗜好或賭博)等不負責任的財務行為增加有關。
- 相對剝奪感的驅動: 對自身相對收入或社會地位的擔憂,也可能在隧道效應下刺激借貸行為。看到他人進步,可能促使財務相對匱乏的家庭試圖透過借貸來「趕上」,例如申請信貸進行消費或看似有前景的小額投資,但卻可能超出自身的實際償還能力,進一步陷入債務泥沼。研究表明,相對剝奪感較高的家庭,傾向於持有更高的債務。
上面這3個因子,其實也是台灣在近2000年開始出現以卡養卡的卡奴背後的癥結之一。因此,隧道效應使得處於財務匱乏狀態的人,在面對借貸決策時,更容易被眼前的需求和壓力所驅動,忽略長期的成本與風險,從而做出可能導致債務累積或惡化的選擇。他們並非不理性,而是在匱乏所造成的狹窄視野下,做出了當下看起來「最合理」的決定。
頻寬稅
❶什麼是「頻寬稅」?
如果說隧道效應是匱乏限制了我們的「看見什麼」,那麼「頻寬稅」就是匱乏限制了我們的「思考能力」。《匱乏經濟學》將「心智頻寬」比喻為我們大腦的運算能力,它包含了認知能力(如解決問題、邏輯推理、記憶力)和執行控制能力(如專注力、衝動控制、前瞻規劃)。
當人長期處於匱乏狀態(無論是缺錢、缺時間還是缺其他資源),持續的擔憂和應對壓力的心理活動,會像背景程式一樣不斷佔用著大腦的處理器資源。這種對心智頻寬的消耗,就是所謂的「頻寬稅」。這意味著,即使個體努力想要專注於某項任務或進行長遠思考,他們實際可用的心智資源也已經因為應付匱乏的壓力而被打了折扣。這像什麼呢?就像疲於奔命一直在應答的客服人員,在持續接線的勞務中,可能會出現悖離常規應答SOP的行為及強大的勞倦感。

❷頻寬稅的後果
頻寬稅的徵收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
- 認知能力下降: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表明,貧困和匱乏所帶來的認知負荷,其影響程度相當於智商(IQ)顯著下降約13點,相當於整夜失眠對認知功能的損害。這直接削弱了個體清晰思考、分析複雜問題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印度蔗農的研究是一個經典例子:農民在收穫後(財務相對寬裕時)的認知測試表現,顯著優於收穫前(財務匱乏時),這有力地證明了匱乏狀態對認知功能的即時損害。
- 決策品質降低: 由於可用的心智資源減少,人在做決策時更難進行充分的信息處理和權衡。他們可能更容易依賴直覺、簡化的規則,或者更容易受到當下情緒和偏誤的影響,例如「現時偏誤」(Present Bias)——即過度看重眼前的小利益而犧牲長期的更大利益。預算受限的人在做信貸決策時,表現出更明顯的現時偏誤,就是頻寬稅影響決策的一個例證。
- 規劃與執行能力受損: 長期規劃和有效執行計劃(如儲蓄、投資、學習技能)需要相當的心智頻寬來進行目標設定、抑制誘惑和監控進度。頻寬稅使得人更難從眼前的壓力中抽身,去思考和規劃未來,也更難保持執行計劃所需的自制力。
- 自我控制力減弱: 應對匱乏的持續壓力會消耗意志力資源,使得人在其他需要自我控制的方面(如抵制誘惑、堅持困難任務)表現更差。
❸隧道效應、頻寬稅與惡性循環
隧道效應和頻寬稅往往相互作用,共同將個體推入一個難以逃脫的「匱乏陷阱」,如果外部因素再加入,例如:某些行銷手段可能專門針對貧困人口的匱乏心態和對即時需求的關注,推銷高成本信貸產品,就利用了他們的認知脆弱性。

積極還款的重要性與可行策略
❶積極還款:不僅是財務解脫,更是心理與認知的解放
認識到隧道效應和頻寬稅的影響後,積極主動地管理和清償債務就顯得尤為重要。債務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負擔,它還會帶來沉重的心理和生理代價:
- 心理健康損害: 大量研究證實,債務與壓力、焦慮、憂鬱等心理健康問題顯著相關。持續的還款壓力、對未來的擔憂、以及可能的羞恥感和無助感,都會嚴重侵蝕心理福祉。
- 認知功能影響: 債務的心理負擔本身就是一種頻寬稅,佔用認知空間,使人難以專注於工作、學習或生活的其他重要方面。
- 生理健康風險: 長期壓力可能導致睡眠問題、頭痛、高血壓等生理疾病。
- 家庭關係緊張: 財務壓力是導致家庭衝突、影響親子關係和伴侶關係的重要因素。
❷如何有效償還債務?
雖然還款之路可能漫長而艱辛,但採取策略性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和成功率。以下是兩種常見且被廣泛討論的還款策略:
債務償還方法 | 具體策略 | 優點 | 缺點 |
滾雪球法 | 優先償還餘額最小的債務,不論利率高低。 | 提供快速的心理勝利,有助於保持動力。 | 可能會支付更多的總利息,因為高利率債務的償還時間較長。 |
雪崩法 | 優先償還利率最高的債務,不論餘額大小。 | 從長遠來看可以節省最多的利息。 | 最初的進展可能較慢,對於需要即時回饋以保持動力的人來說可能不適用。 |
選擇哪種方法?
沒有絕對的「最佳」策略,選擇取決於個人的財務狀況和心理需求。
- 如果你的意志力堅定,且最關心的是長期總成本,雪崩法在數學上更優。
- 如果你需要透過不斷的小成功來激勵自己,或者擁有多筆小額債務,滾雪球法可能更容易讓你堅持下去。研究顯示,即使滾雪球法可能多付利息,但其完成率可能更高,因為它更好地利用了人類的心理需求。
當然,在清償債務的同時,因為可能壓縮生活品質,一定要好好清算自己現有的財務能力:
- 制定預算: 瞭解自己的收支狀況是有效還款的第一步。嚴格的預算能幫助你找到可以削減的開支,擠出更多資金用於還款。
- 建立應急基金: 在開始加速還款的同時,也要努力存下一小筆應急基金(例如1-3個月的基本生活費)。這可以在未來遇到意外開支時避免再次借債,保護你的還款計劃不被中斷。
- 其他:關於債務合併/重組等更專業的能力,這就要跟有良心的放款單位洽詢了。
負債與貧窮不僅是資源的匱乏,更是對心智的沉重課稅。隧道效應讓我們目光短淺,頻寬稅則剝奪了我們思考與規劃的能力,兩者共同作用,容易將人鎖在難以掙脫的惡性循環中。然而,理解這些機制本身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認識到債務不僅影響錢包,更影響大腦和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激發積極還款的決心。選擇適合自己的還款策略(無論是雪崩法還是滾雪球法),輔以嚴謹的預算、開源節流的努力,甚至尋求專業協助,都是打破債務枷鎖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Mullainathan, S., & Shafir, E. (2015). 匱乏經濟學: 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 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 (謝樹寬, 譯).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原著出版於 2013年)
Banerjee, A. V., & Duflo, E. (2016).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許雅淑 & 李宗義, 譯). 群學. (原著出版於 2011年)
Carvalho, L. S., Meier, S., & Wang, S. W. (2016). Poverty and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Evidence from changes in financial resources at payda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6(2), 260-284.
Appelhans, B. M. (2023). The cognitive burden of poverty: a mechanism of socioeconomic health dispar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64(2), 29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