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婚前,她以為自己是戀愛了;可是,戀愛中應當產生的幸福,卻沒有來臨,她想,自己大概是弄錯了。於是,艾瑪便苦苦地尋思,『幸福』、『熱情』、『陶醉』這些字眼,在書本上讀到時覺得那麼美,在實際生活中,究竟是指什麼意思呢?」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在法國小說家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他描繪了艾瑪·包法利這位對浪漫愛情充滿幻想的女性,嫁給了樸實、遲鈍但善良的鄉村醫生查爾斯·包法利。婚後,艾瑪很快發現婚姻生活的現實與她從小說中讀到的浪漫情節相去甚遠。查爾斯的平庸、缺乏情趣,讓艾瑪感到極度的失望與窒息。她心中的愛情幻想破滅,對丈夫的愛意迅速消逝,轉而尋求婚外情來填補空虛。
國內的知名精神科醫師著有《婚內失戀》一書,書裡透過很多案例說明,最後強調理清自己防衛的慣性、重構權力對應的模式、從失落中成長、然後要對自己負責。這是一種以「愛自己」為基礎的修復手法,但如果我們去審視國外對長期婚姻追蹤研究的資料,會發現有些事不盡然如此。
戀愛是一種很不尋求,尋求強烈人際連結的狀態,它讓大腦裡的神經傳導物質大起大落。我們用三篇文章討論❶婚姻品質的基礎支柱❷婚齡研究中的神經科學❸兩性在婚姻裡到底在意什麼?在這之前,可以重溫《戀愛腦與依附》、《戀愛中的迷思》,也順便來聽一首由知名百老匯歌手Bernadette Peters演唱,音樂劇大師Stephen Sodheim的名曲Losing My Mind,重歷一下戀愛是種多複雜的感受雜揉在一起:無時無刻的思念、強烈黏在一起的渴望、長夜漫漫的煎熬以及一下子就湧動的自我懷疑與焦慮,您真的會認為,長期穩定的一對一關係裡,大腦可以一直承受這麼強烈的感受?不,大腦是會自己降載的。

婚姻品質的基礎支柱(1):「友誼為核心的良好互動模式」
在包括對婚齡長達40年以上的配偶的追蹤研究中,可以發現,婚齡的長短 (量) 與想兼備雙方都有夠好的婚姻滿意度 (質),要幾個很關鍵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也是Gottman Method最看重的,撐起一個家的基石與樑柱:①友誼;②尊重;③承諾。
為什麼這三點特別重要,因為在近年以更嚴謹的方法所做的長期追蹤裡,會發現兩大類婚姻走勢,跟過往認為與小孩的誕生、成長週期會有同步波動的走勢不太一樣:
- ①一路關係越來越不好:從新婚開始算,在婚後的最初18個月內,關係滿意度呈現穩定或略有下降的趨勢,之後則會緩慢至中度地下降,並持續到中年,這種下降趨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存在。新的研究認為這類夫妻可能本來就是最初滿意度較低的伴侶,或是「成為新手爸媽」這個轉變期促使了滿意度下降,但目前還不曉得「成為新手爸媽」的合適婚齡,而且即使是對新婚夫妻 2.5 到 4 年的時間的追蹤,有 60% 到 85% 的配偶婚姻滿意度下降也不明顯。
- ②比較新的研究,有點反直覺,有2/3夫妻的婚姻滿意度在20年內都保持相對穩定 。特別是那些在婚姻初期就擁有高度滿意度的夫妻,更有可能在長時間內維持這種狀態:有更積極的情感交流、更好的心理健康和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上圖選自Roth, M., Landolt, S. A., Nussbeck, F. W., Weitkamp, K., & Bodenmann, G. (2025). Positive Outcomes of Long-Term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Trajectories in Stable Romantic Couples: 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 10(1), 1-21.
該圖是利用Latent Class Growth Analysis這種研究方法追蹤出來的結果,和傳統側重看不同時間點的「平均」變化不一樣,它可以直接觀察到「不同類型」的變化軌跡,也確實就看到了三大類的軌跡:
- 高且相對穩定類別 (High relatively stable class):佔最大宗 (65%)。這組伴侶在研究開始時滿意度最高,且在 10 年間保持相對穩定(男性無顯著下降,女性有輕微但顯著下降)。
- 高且下降類別 (High declining class):佔 19%。這組伴侶初始滿意度也高,但在 10 年間經歷了顯著且較大的下降。
- 低且增加類別 (Low increasing class):佔 17%。這組伴侶初始滿意度最低,但在 10 年間呈現輕微但顯著的增加。
那是什麼因子在影響這3者的走勢,有很多很多,但其中最重要,在其他婚姻滿意度研究一再出現的,就是「互動模式」,也正符合John Gottman透過對新婚夫妻貼身觀察,從吵架中就可以判讀婚姻走勢的重大研究成果「婚姻四騎士」(請見《婚姻中的毒物及解毒劑》)
加州大學也曾對婚齡一年內的新婚夫妻做過腦造影研究,證明在婚齡一年內,浪漫、激情的感覺是可以維持住的,而這個感覺會漸漸消失,能夠轉化成「友誼為核心的良好互動模式」(包含:溝通生活中的壓力、在壓力時期互相支持以及共同應對壓力、愛與依附、親密感 、互相尊重、共同度過優質時間、以及解決問題與衝突的能力、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樂觀態度與維護關係的行為,像幽默感、表達感激),那關係就容易持續下去,如果無法轉化成這種關係型式,那婚姻品質快速劣化或離婚的可能性會提高許多。這些東西,在日本法政大學教授越智啟太《戀愛科學》一書中,對日本人跨2-3個世代的調查中,也是一致的結論,能讓關係走下去的,不是寤寐求之的熱戀,而且相互覺得一起做伴很自在的友情。
試想想:兩個人之間若存在真正的友情,會想要尊重對方的感受吧?難道會去經常diss對方或冷言冷語嗎?
婚姻品質的基礎支柱(2):知行合一的「承諾」
在2019年一份對全球多國的長期穩定婚姻的保護因子的系統文獻回顧研究中,美國從1990年代到2010年代初期、伊朗、挪威的研究,都呈現「承諾」是個非常重要的婚姻保護因子。而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都呈現了:
- 許多穩定關係中的伴侶認為關係應具有長遠的眼光,並將婚姻視為神聖的或一輩子的關係,這些觀念展現了對關係本身價值的深度認定可,以及願意為其持續給予「重視」。
- 這種對承諾的內化和看重,為關係提供了一種「本體安全感 (ontological security)」,有助於伴侶共同克服短期困難和為彼此犧牲*
* (本體安全感是一個社會學常用的詞,指的是人透過這個機制,賦予「我是誰」的穩定意義、產生一套穩定的「世界觀」、理解「我與外在世界」的互動、而且對現實生活能夠有穩定自在舒適的掌控感)
承諾不是嘴巴講講,要知行合一,所以包括了:
- 動機:「持續維護關係並保持情感依戀的意願」。這個模型被驗證過很久了,證明當滿意度和投入增加,而替代選擇品的吸引力下降時,關係承諾會隨之增長。這顯示,當人在關係中感到滿足,投入越多,且認為沒有更好的替代選擇時,他們會更傾向於承諾這段關係。
- 實際作為 (一般稱為委身):「委身指的是個體為了伴侶雙方的共同利益而維持和改善關係品質的意願」,這表現在改善關係、做出犧牲、投入資源、將個人目標與關係連結以及尋求伴侶福祉等行為上
- 甘願為承諾受約束:「約束指的是迫使個體維持關係的力量,無論他們是否真心投入」。約束可能來自外部壓力(例如經濟投入、社會壓力)或內部壓力(例如道德信念)。但要知道,受約束如果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如果對關係不滿意,這種心口不一的受約束可能會讓伴侶感到被困住、無奈。

這個承諾機制是被驗證過很多次的,在很有名的1972 年至 1987 年研究的 167 對異性戀夫婦追蹤研究中,充分證明「承諾」投入的力道跟關係的質與量有絕對的相關性。而且「承諾」這個因子,它本身就可以獨立在「婚姻滿意度」之外,能夠獨立預測關係的穩定性 。這表明,承諾不僅僅是關係滿意的副產品,它本身就具有穩定關係的力量。所以高程度的婚姻承諾與滿意的婚姻正相關,例如更多的情感表達與交流、更強的親密感和相互依賴、更願意為了伴侶而遷就和犧牲、以及更寬容地對待伴侶的背叛和過失 、通常將彼此的結合視為終生的,即使在困難時期也不會考慮離婚,並且更傾向於將婚姻問題視為可以解決的。
同樣的,「感知到伴侶在實踐承諾」也是關係滿意感的最可靠預測指標之一,甚至比信任、浪漫激情或性生活品質更為重要 。當人相信他們的伴侶希望這段關係能夠永遠持續下去時,他們更有可能享受在夠強烈的安全感中,而安全感是關係滿意度的基礎,而有了較高的關係滿意度能夠促使人對伴侶的行為做出更積極的評價,進而加強彼此的承諾。
但人的感知力,有兩個小小的雷區:
- 感知到伴侶承諾在波動,比持續感知到較低的承諾更具破壞性:即使伴侶的承諾程度並非特別高,但只要保持穩定,也能為關係帶來確定感,這對於維持關係的穩定是有益的。相反,對伴侶承諾程度的感知不斷變化,會使人對關係的未來感到不確定和懷疑,從而增加關係破裂的可能性。
- 感知到伴侶實踐的承諾低於自身所做的,是婚姻不幸福的重要預測因素 。
寫這一系列文章,是要告訴大家,戀愛怎麼發生,有很多大數據佐證,可以參看《戀愛科學》、《我們是誰》這些書,而戀愛之後若想要進入長期穩定關係,我們今天先講了裡面有男女共有得一起付出的元素,改天會講兩性在婚姻裡到底在意什麼,您就會知道,戀愛婚姻是一門可能有訣竅的學問,要把關係經營好,有些原則是有很多社會學、心理學、神經科學及婚姻治療領域的實證的,並非像坊間鼓吹的「沒愛了就不要愛了」這種論調。
參考文獻:
Bui, K. V. T., Peplau, L. A., & Hill, C. T. (1996). Testing the Rusbult model of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and stability in a 15-year study of heterosexual coupl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2(12), 1244-1257.
Stanley, S. M., Rhoades, G. K., & Whitton, S. W. (2010). Commitment: Functions, formation, and the securing of romantic attachment.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2(4), 243-257.
Karney, B. R., & Bradbury, T. N. (2020). Research on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stability in the 2010s: Challenging conventional wisdom.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2(1), 100-116.
Karimi, R., Bakhtiyari, M., & Arani, A. M. (2019). Protective factors of marital stability in long-term marriage globally: a systematic review.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41, e2019023.
Roth, M., Landolt, S. A., Nussbeck, F. W., Weitkamp, K., & Bodenmann, G. (2025). Positive Outcomes of Long-Term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Trajectories in Stable Romantic Couples: 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 10(1),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