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沒有第二次機會給人第一印象。(You never get a second chance to make a first impression.)
~美國作家、演員Will Rogers
文:吳俊漢醫師

(上圖取自pinterest)
德國的哲學家康德在1781出版的《純粹理性批判》使用了非常精彩的歸謬法,論證了人在認識這個世界時,是無法達到完全知性客觀的,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時,我們會不自覺地將其納入既有已知的框架中進行理解,例如判斷其屬於哪個群體、其行為可能的原因等等。這種內在的認知結構本身就有主動性和組織性,使得純粹中立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今天就分享一系列實驗心理學以臉孔實驗加腦造影技術來證明:只要你的腦子還在運作,你就會極快速地產生第一印象,這第一印象的影響許多行為,甚至第一印象引起的好惡感可以歷久彌新。請大家一起來體驗這個遊戲,我做了一段有各種情緒臉孔的影片,每一張呈現100 毫秒,每張之間穿插 2 秒的空白投影片,您來感受一下100 毫秒到底多長,等會看研究時,就知道腦子多令人驚奇。
人臉的快速自動判讀
曾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8年的Alexander Todorov教授,在2000年初期開啟了一系列的人臉識讀研究,這些研究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證據1」:飛快的第一印象
- 他的研究方法大概都是類似的:用人臉照片給受試者看極短的時間,再問受試者對照片中的人臉的友善與否、好惡、是否有吸引力、信任感,照片曝光的時間極短,從17 毫秒、33 毫秒、50 毫秒、67 毫秒、100 毫秒、167 毫秒 到 500 毫秒,在2009年發表的三個實驗,證實人對一張陌生的臉產生的第一印象,其實只要在 33-167 毫秒的短暫曝光後就已初步形成,並且隨後曝光時間的延長(100-500 毫秒)也不會顯著改變這些評價。如下圖所示:橫軸為照片曝光時間,以毫秒計,圖A縱軸是指看大家在一定時間內的集體判斷,跟長時間下的集體判斷有多像。這個數值越高,代表即使時間很短,大家的判斷結果也越趨於一致。圖B縱軸是指看每個受試者在一定時間內的判斷,跟自己長時間下的判斷有多像。這個數值越高,代表即使時間很短,個人做出的判斷也越趨於穩定。圖表內三條線分別是「對這張臉的信任感」、「對這張臉的一般好惡評價」、「非共享變異數」,當曲線呈現的相關性顯著高於「非共享變異數」的水平時,就表示在這樣的曝光時間下,人們就能夠捕捉到「信任感」與「一般好惡評價」的資訊。有多短,33 毫秒就足夠,33 – 100 毫秒時會再大幅更趨近,回頭看我做的影片,那是曝光時間 100 毫秒的照片,那您覺得曝光時間 33 毫秒的照片,您會記得嗎?

- 其中第三個實驗,用20毫秒時間曝光一張比較值得信任的或比較不值得信任的臉,馬上在用一張看起來中性的臉覆蓋上去,研究人員去問受試者「你覺得剛剛看到的那張中性的臉,是值得信任的嗎?」,結果證實:
- (1)前一張臉會影響後一張臉的信任感評分,如果你起初看到的是一張看起來不值得信任的臉,那你會比較容易覺得後來的這張中性臉也不太值得信任
- (2)研究人員還試圖排除20毫秒的曝光是否足以被意識到:用一張是最開始的照片,另一張是假的,問你哪一張是你認為的第一張。結果發現,大部分的人都猜不出來,就跟亂猜一樣。
- 這組實驗已經可以很清楚說明了,我們對別人臉的第一印象,是在我們還沒意識到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而且還會默默地影響我們之後的判斷。
「證據2」:杏仁核的自動反應

功能核磁造影(fMRI)研究發現:受試者在觀看中性表情,但信任感不一樣的6大類各11張照片時,即使受試者是被告知做一項記憶臉孔的任務,並未被要求評估臉孔的可信任度,他們的大腦杏仁核(amygdala)對於被認為不可信任的臉孔也會自動展現出更強烈的反應,神經活動更為活躍,導致局部血流量增加,帶來更多的氧氣,以致於偵測的訊號變強,正如上圖所示:看起來更不可信的面孔,其血氧濃度變化訊號更強。杏仁核是大腦中負責情緒處理和威脅偵測的重要區域,這個發現暗示著,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化地掃描人臉,評估潛在的威脅或友善性。作者另外有陳述:人類大腦在接觸陌生臉孔時,之所以能高效率快速偵測評價,其中關鍵之一是這些表情傳達了可接近或應迴避的信號。即使當臉部表情看似情緒中性時,其與特定情緒表達的相似之處仍會影響評價判斷。
「證據3」:同張臉,過了10年再看一遍

學者們從2008-2019年間找了同一批受試者,讓他們有機會再看同一組照片,請他們再給予信任感評分:
- 如同上圖,散布圖顯示超過 10 年、前後不同樣本所收集的人臉判斷結果。散布圖中的每個點代表一張臉。 這張圖顯示了在不同時間點收集的不同人群對於同一批人臉的信任感判斷之間存在高度的正相關。這意味著,人們對於哪些臉孔看起來可信任或不可信任的看法,超過10年 重看也是相當穩定的。
- 學者還做了5大洲 10 個世界區域中不同人種受試者對不同人種臉孔照片成對的信任度判斷的相關性分析。 顯示了在世界不同地區收集的人們對於人臉信任感的判斷之間的相關性,儘管文化背景不同,人們對於人臉信任感的判斷也存在顯著的一致性。而且看起來可信任的臉孔,通常也傾向於被評價為更積極正面的。
這3個證據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 人的對臉孔的自動化思考會很快形成,而且又根深蒂固難以抹滅
- 人對臉孔形成的第一印象能這麼持久,暗示了這些偏見可能具有一定的持久性,不容易被輕易改變
- 也許這可以部分解釋性侵、家暴、兒虐、依附、重大刑案…等創傷事件的受害者,加害者那張臉為受害者帶來持續的驚恐畏避是非常真實的。
第一印象的社會影響力
同樣由Alexander Todorov教授團隊執行,在2007年發布了兩組也很有趣的實驗:
第一組實驗,找來一群受試者,讓他們在確定不曉得照片中的人是誰之後,讓他們觀看89 場州長選舉中獲勝者和落敗者任一配對的各一組臉部照片:
- 照片曝光時間:①100 毫秒、②250 毫秒、③無限制,受試者認為自己可以作答才停播
- 作答:對於每場選舉,參與者會連續進行兩種判斷,包括①二元選擇:哪一張看起來比較有能力、②以9分制量表評定兩張照片的能力分數)
- 結果:如下圖A,在所有三種呈現時間條件下,受試都更傾向於選中實際的勝選者而非落敗者為更有能力的人,而且以二元選擇判斷就預測了 64.0% 的州長競選結果,此比例顯著高於隨機機率。

第二組實驗,只挑出性別與種族都相同的55 場州長選舉中獲勝者和落敗者任一配對的各一組臉部照片,多了這個限制是排除:
- 照片曝光時間:①250 毫秒、②2 秒、③要求仔細思考他們的選擇並做出好的判斷,而不是依賴直覺或第一印象
- 作答:對於每場選舉,參與者會連續進行①二元選擇:哪一張看起來比較有能力
- 結果:如上圖B,在所有三種呈現時間條件下,受試都更傾向於選中實際的勝選者而非落敗者為更有能力的人,然而250 毫秒和2 秒組別的判斷力顯著優於想最久的那組。
- 這兩組實驗有另兩個圖我沒放上來:
- 第一個就是說明不同組別的作答反應時間,當時間受到限制(2秒以內)時,參與者依賴更快速的判斷,且預測準確率更高。這表明,對於基於面部第一印象的能力判斷而言,刻意的思考和額外的時間可能並無益處,甚至可能干擾快速直覺的判斷過程。
- 第二個是說明不同組別跟候選人真正得票率的關係,倚靠第一印象的選擇與候選人的得票率呈現正相關,但深思熟慮後與得票率之間的相關性呈現負相關的趨勢
您覺得哪張臉是不值得信任的?

一樣是Alexander Todorov教授團隊執行的實驗,他們讓受試者隨機觀看上述臉部照片,評定是否值得信任,您要不要先把ABC三組圖都從左向右看一遍?您的感覺是什麼?
您覺得ABC的圖左兩張的臉似乎比較不值得信任嗎?覺得圖右兩張的臉似乎比較值得任嗎?對,這也是大多數受試者的作答,雖然有少數受試者作答傾向不同,但即使是這些少數不同的受試者,他們大腦中的杏仁核卻顯露了與其他受試者一樣強烈的反應,而且有跨人種跨文化圈的效果。這不僅再次證明人類大腦對陌生臉孔有自動化判讀要趨近還是閃避的傾向,也說明有些臉部特徵,就是會被大腦認定是不友善的:
- 眉毛的走向是朝向臉部中央,眉頭的位置可能比眉尾更靠近鼻樑,形成一種眉頭皺起的感覺。這種眉毛形狀可能被自動辨識與生氣或擔憂等負面情緒相關聯
- 嘴巴的嘴角是向下的。這種嘴角的形狀通常被自動辨識與不快樂、悲傷或不滿等負面情緒相關聯
這個研究也甚有啟發性:
- 對心理衛生工作的服務者,表情管理是要很謹慎的
- 對一些自閉症特質的個案,有些不容易識讀他人表情蘊含的訊息,能以某些策略了解這些人類通則,可以建立一套要趨近還是閃避的行為反應
總結:「不批判」實際上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
- 內建的評估機制: 我們的大腦,特別是杏仁核,內建了快速評估潛在威脅或負面刺激的機制,對於人臉信任感的自動化反應就是這種機制的一個表現。即使我們有意識地想保持中立,意識捕捉不到的層面仍在進行快速的評估。
- 第一印象的快速與歷久不衰: 我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小於 100 毫秒)就能形成對他人信任感的判斷。這種快速的判斷往往在我們意識覺察之前就已發生,並且能夠影響後續的判斷和行為,而且個人的一致性極高,10年後再看同一張臉,認定還是一樣的。
- 情緒與評價的連結: 對於人臉的判斷,特別是信任感,與情緒處理密切相關。即使是中性的臉孔,如果其結構類似於某些情緒表達,也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情緒本身就帶有評價的色彩,因此難以將情緒反應與價值判斷完全分離。
- 認知捷徑及偏見: 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需要快速處理大量信息。基於人臉的快速判斷可能是一種認知捷徑,幫助我們在不太需消耗認知資源下做出初步的評估和決策。雖然這種捷徑有其便利性,但也意味著我們難以完全避免快速的、可能帶有偏見的判斷。
- 個體差異與經驗的影響: 雖然對於某些臉部特徵的判斷存在共識,但人過去的經驗和獨特的感知也會影響其對人臉的解讀。這些個別化的判斷標準也可能在意識來不及捕捉時就運作,使得完全客觀的非批判變得困難。
- 語言和概念的內在評判性: 我們用來描述他人的語言和概念,例如「友善」、「可信」、「不可靠」等,本身就帶有評價的意味。我們很難在不使用任何評價性詞彙的情況下思考和理解他人。*
*在1980年出版,後來有中文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這本認知語言學的大作中就有提過:語言裡充滿隱喻,而這正是我們日常思維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而這些隱喻的評價根源於身體經驗和文化價值,然後又塑造了我們的感知、思考和行動。像「他身體正在好轉(getting up)」、「他病倒(fell ill)了」、「他度過了難關(over it)」、「他陷入(under)昏迷」、「他被情緒壓倒(fell into a state of emotion)」、「請闡明(shed light on)這個問題」、「他對此事一無所知(in the dark)」…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在最基礎的生活對話上,我們都逃脫不了二元對立價值觀。
參考文獻:
Todorov, A., Oh, D., Uddenberg, S., & Albohn, D. N. (2025). Face evaluation: Findings, methods, and challenge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Engell, A. D., Haxby, J. V., & Todorov, A. (2007). Implicit trustworthiness decisions: automatic coding of face properties in the human amygdala.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9), 1508-1519.
Todorov, A., Pakrashi, M., & Oosterhof, N. N. (2009). Evaluating faces on trustworthiness after minimal time exposure. Social cognition, 27(6), 813-833.
Ballew, C. C., & Todorov, A. (2007). Predicting political elections from rapid and unreflective face judg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4(46), 17948-17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