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心生慮病

文:吳俊漢醫師

莫里哀的這部戲劇作品的主角,阿爾岡,是一個整天在懷疑自己生病的人,他整天的生活都圍繞在對疾病的憂慮及解決之道上,這些對疾病的憂慮,嚴重破壞了他的生活品質、家庭關係、財務狀況和思考能力。劇中有一幕很荒謬的劇情,是他的女僕假扮成醫生給的建議是「砍掉一隻手、挖掉一隻眼,這些多餘的器官浪費了營養」時,阿爾岡還真的認真考慮了一會兒。莫里哀這部劇作,寫於1673年,這足以說明,在現代精神醫學誕生前,有些人對身體健康的憂慮就非常多。

您是否經常擔心自己生病,即使醫師檢查後告訴您一切正常,仍然無法放心?您是否會因為一些微小的身體感受,就懷疑自己得了重病,並反覆檢查或尋求醫療資訊?如果是這樣,您可能正在經歷所謂的慮病症。

慮病症的核心特徵是持續地擔心自己已經罹患或將會罹患嚴重的疾病。這種擔心並非基於實際的疾病證據,而是源於對良性或輕微身體感覺的錯誤解讀。即使經過適當的醫療評估,並且醫師明確告知沒有發現嚴重的健康問題,這種強烈的「確信自己一定是生病」的感受仍然存在。

患有慮病症的人可能會將一些正常的身體感覺,例如喉嚨痛,解讀為癌症的徵兆;或是將心跳加速視為心臟病的警訊。這種對身體的過度關注,會驅使他們不斷地尋求健康相關的資訊和保證。常見的行為包括:

  • 頻繁就醫:反覆預約醫師門診、要求進行各種檢查。
  • 網路或書籍搜尋:花大量時間瀏覽醫療網站或書籍,尋找符合自己症狀的疾病資訊。
  • 尋求他人保證:不斷向家人、朋友或醫師確認自己的健康狀況。
  • 過度檢查身體:例如反覆觸摸或觀察身體的特定部位,尋找異常。
  • 避免接觸健康相關資訊:這比較少見,但有些人則會為了避免陷入焦慮,而盡量避開任何可能引發他們擔心生病的資訊。

這些行為雖然是為了減輕焦慮,但往往適得其反,反而會加劇對健康的擔憂,並對個人的社交、工作和家庭功能造成負面影響,同時也帶來龐大的經濟負擔。

研究顯示,慮病症的發生和持續可能與某些人格特質有關。一項研究深入探討了人格特質在解釋慮病症患者的功能障礙方面的作用,包括:①逃避型人格障礙、②依賴型人格障礙、③過度容易體驗到負面情緒的人、④性格比較疏離,在社交互動中感到不自在和退縮,難建立親密的關係的人、⑤有精神病特質 (Psychoticism) 的人,這類人比較會發生對健康威脅的極度誇大和不切實際的恐懼。

慮病症的人為什麼為一直活在憂慮裡,什麼客觀證據都說服不了他們呢?下面這個圖可以把他們的世界觀解釋得很清楚:

(上圖選自Olatunji, B. O., Kauffman, B. Y., Meltzer, S., Davis, M. L., Smits, J. A., & Powers, M. B. (2014).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hypochondriasis/health anxiety: a meta-analysis of treatment outcome and moderator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58, 65-74.)

從12點鐘方向順時鐘看下來,慮病症患者會經歷:

  1. 關於疾病和身體症狀的功能失調信念
    • 不正確或過度負面的信念,認為輕微的身體感覺或正常的生理現象是嚴重疾病的徵兆,這些信念可能源於過去的經驗、疾病資訊的誤解或其他因素
    • 無法承受不確定的感受
  2. 對威脅的放大檢視,對身體感覺的過度警覺、過度關注
  3. 把身體的一般感覺做出誤譯,災難化思考地認定必然是疾病的表現
  4. 「對疾病的焦慮、害怕」被挑起,產生更多焦慮、不確定的感受
  5. 為了減輕由焦慮引起的痛苦,個體會採取各種行為,目的都是為了確認自己是否健康或避免接觸可能引發疾病擔憂的事物
  6. 然而,暫時的安心對患者來講力道太弱了,而且還繼續增加對身體感覺的過度關注,使得正常的身體變化更容易被視為疾病的證據、或是不確定感又更明顯了。

一方面,這些過度擔心帶來個人、家庭的痛苦;二方面,其實慮病症雖然沒有確實的身體病兆,但整體來說,慮病症的總死亡率比一般人高。

一項在瑞典進行的大型全國性世代研究,追蹤了超過四千名慮病症的患者,並與四萬多名沒有慮病症的個體進行比較,結果發現:

(上圖選自Mataix-Cols, D., Isomura, K., Sidorchuk, A., Rautio, D., Ivanov, V. Z., Rück, C., … & De La Cruz, L. F. (2024).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individuals with hypochondriasis. JAMA psychiatry81(3), 284-291.)

  • 整體死亡率增加:與沒有慮病症的人相比,被診斷出慮病症的個體全因死亡率顯著增加
  • 自然原因和非自然原因死亡風險均增加:慮病症患者因自然原因(例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非自然原因的風險都顯著較高。
  • 自殺風險顯著升高:研究中最令人擔憂的發現是,慮病症患者的自殺風險增加了4倍以上,在校正家庭收入及教育水準後,自殺風險增加了5倍以上。

這些發現突顯了慮病症並非只是過度憂慮而已,需要被認真對待和積極治療。不宜將患者的身體症狀視為「想像出來的」而置之不理,因為這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它可能與整體健康和生存息息相關:

  • 過度的健康焦慮可能導致某些患者避免就醫,反而延誤了真正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 長期的焦慮和憂鬱,這些都是慮病症常見的共病症,已知與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不良健康後果有關
  • 慮病患者可能本來就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物質濫用 。

我們第一次在文章中提到這個古老的心理治療技術,所以要好好講一下為什麼這種心理治療會是可以被驗證的。無論是1950年代Albert Ellis所倡議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或是Aaron Beck在1960年代開始倡議的認知行為治療,都可以算是廣義的把病理與認知行為串聯的治療手法,他們所講的核心非理性思考、自動化的負面思考、認知扭曲,所有的治療技術都是根植於被反覆驗證過的理論假說,而實務上操作也有規範化、結構化、聚焦於特定問題及相應的技術、甚至是治療手冊。也因為這兩種治療手法過程中有很具體可觀測的目標,所以非常適合研究其療效。

而上述兩種技術,都大量仰賴人類「思考自己的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的能力,這個能力在專業術語上稱之為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它主要包含了:

  • 後設認知知識 (Metacognitive Knowledge):了解自己的認知能力、思考習慣、以及哪些策略對解決問題或學習有效。
  • 後設認知監控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在進行思考或任務時,能夠認識到和評估自己當下的思考狀態、理解程度、以及進展。
  • 後設認知控制/調節 (Metacognitive Control/Regulation):根據監控的結果,能夠調整自己的思考策略或行為,以達成目標。

這個能力其實我們先前在《動腦學習》中講自主學習時有提過,然而,近年也開始有研究在想:尤其對Z世代來說,手機,現在還加上AI,對人類已經產生的非常大的思考力影響,一如《拯救手機腦》、《失控的焦慮世代》、《選擇障礙世代》所提的,人類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在縮短、衝動控制與延宕滿足的能力在下降、把要記要學的東西過度依賴手機儲存、快速瀏覽碎片化的資訊、《青少年的手機過度使用危機》、《別讓社群媒體接管生活》中講的「害怕錯過」症候群,似乎讓深度思考越來越困難,那這種以後設認知驅動的治療手法,到底在這年頭還行得通嗎?

不過,我們暫時把這個思考先擱置一下,來講目前研究證據最強,視為慮病症最優先的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它的核心理念是,情緒困擾是由於不恰當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模式所維持的 。透過心理治療,我們可以學習改變這些認知和行為因素,從而減輕情緒困擾。所以針對慮病症,重點在於幫助患者:

  • 辨識和修正錯誤的疾病信念:了解自己對身體感覺和疾病的災難性想法,並學習以更平衡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想法。例如,將「頭痛一定是腦瘤」的想法,轉變為「頭痛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大部分都不是嚴重的」。
  • 減少過度的健康監控行為和尋求保證行為:逐步減少頻繁的身體檢查、網路搜尋和向他人尋求健康保證的次數。
  • 處理身體感覺:學習以更適應性的方式面對身體感覺,不將其立即視為疾病的徵兆。
  • 練習暴露於引發焦慮的情境:在夠安全的環境下,逐步面對與健康擔憂相關的情境,例如閱讀健康資訊或談論疾病,從而減輕焦慮感
  • 發展應對技巧:學習放鬆技巧、壓力管理方法,以及其他有助於應對焦慮和不確定性的技巧

參考文獻:

Mataix-Cols, D., Isomura, K., Sidorchuk, A., Rautio, D., Ivanov, V. Z., Rück, C., … & De La Cruz, L. F. (2024).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individuals with hypochondriasis. JAMA psychiatry81(3), 284-291.

Olatunji, B. O., Kauffman, B. Y., Meltzer, S., Davis, M. L., Smits, J. A., & Powers, M. B. (2014).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hypochondriasis/health anxiety: a meta-analysis of treatment outcome and moderator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58, 65-74.

Bach, B., Skjernov, M., & Simonsen, E. (2023). Personality pathology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hypochondriasi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64(1), 28-34.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