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擊親密者到底在追什麼

文:吳俊漢醫師

今天繼續來講追-逃的關係,有人將它比喻為貓抓老鼠?總之追-逃的關係,在情緒取向治療 (EFT) 的架構中,並不是只有發生在婚戀中,在有依附互動的重要關係裡都可能出現,另一個大宗就是親子關係。隨著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互相折磨、看起來相殺但不知有沒有相愛的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多見。

和逃避親密者一樣,行為模式往往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人格特質、過去經驗、以及對親密關係的期待與認識等,主要特徵為:易表現出對親密關係的高度需求,他們渴望更多的連結、有情緒地溝通和關注、在一起的感受。然而,過度的追擊行為,反而可能導致伴侶感到窒息,進而產生退縮的行為。以下將介紹幾種常見的逃避親密者類型:

  • 焦慮型追擊親密者: 經常感到不安,擔心伴侶不愛自己,容易過度解讀伴侶的行為,並將之視為負面訊號。他們可能不斷地向伴侶要求再保證,保證自己是被在意的、有價值的,或試圖控制互動的節奏,或一邊自我懷疑又一邊表現出「我不夠好、我要努力改進迎合對方」的行為。
  • 憤怒型追擊親密者: 當感到被忽視或拒絕時,容易產生憤怒的情緒,並將這種情緒丟到伴侶身上。他們可能會通過責罵、指責或冷戰的方式來表達不滿。
  • 悲傷型追擊親密者: 當關係出現問題時,容易感到悲傷和失落,並將自己視為受害者。他們可能通過自怨自艾或尋求同情的方式來吸引伴侶的注意。

改善方式的共同點

  • 深刻認識自己的行為模式: 追擊親密者需要意識到自己過度追逐的行為模式,並了解這種行為模式對關係的影響。
  • 學習放鬆和自我照顧: 追擊親密者可以通過練習放鬆技巧來降低焦慮感,並學習照顧自己的情緒。
  • 建立安全感: 追擊親密者需要建立對自己的安全感,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不需總是靠伴侶來肯定自己。
  • 學習有效溝通: 追擊親密者可以學習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尊重伴侶的界限。
  • 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追擊親密者發現自己難以改變,可以尋求心理衛生服務者的幫助。

關係初期

  • 表現: 可能會表現得非常熱情,渴望與伴侶無時無刻地在一起。

關係發展期

  • 表現: 可能會開始擔心伴侶的愛會減少,並不斷地尋找證據來證明伴侶對自己的愛。*

關係危機期

  • 表現: 可能會加劇追逐的行為,試圖挽回伴侶的心。*

*通常在這種階段,追擊親密者靠攏對方的行徑,很常被另一邊,尤其另一邊是逃避退縮者時,形容成是「帶有壓迫感、令人喘不過氣的愛/關係」、「太黏人」

不同階段的改善策略

  • 關係初期: 不要計畫得太遠,共同參與喜歡的活動,增加彼此的連結。 (因為共同的興趣中,比較不會觸動另一半想去召喚「界線」出來當防身武器)
  • 關係發展期:有必要時應投入個人喜歡的活動,轉移注意力,學習放鬆以及聆聽對方的感受,練習不要時時刻刻把另一半的需求放進個人的待辦事項中。 (另一半未必想要什麼事都讓你辦好好的)
  • 關係危機期: 允許雙方可以擁有個人的安靜時光。真的為難還是要找治療師的。

承認「追」是一種生存策略

  • 越能意識到自己像在夸父追日,求之不得,帶著被拋棄的恐懼去追,更再三觸發逃避退縮者的恐懼: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越有機會減少追擊的強度。

建立安全感

  • 分清過去的經驗與現在的不同,生命中已發生的事不能逆轉,但人仍能有能力不把過去的經驗複製貼上到現有的關係裡。
  • 清楚去認識兩件事:①親密並不意味著一模一樣,兩個人還是有很多本質上的差異。②期望對方提供你過去未得到的依附需求,你就越會傷害親密關係,使對方更遠離你。

反直覺的思考

  • 考慮一下,如果你給你的伴侶和你自己都留下時間、空間來喘息,會發生什麼嗎?

尋求專業幫助

  • 心理諮詢: 心理衛生服務者的幫助可以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支持,幫助逃避親密者克服對親密的恐懼。

今天寫給追擊親密者的內容為什麼這麼輕薄短小,因為人要面對焦慮是不容易自處的,尤其背後是帶著對關係的渴望與不安,這種矛盾很難自己做到反直覺的自我遏止,而追-逃關係中,兩個人有些地方是相像的,都把偵錯雷達開到最大,因此會成為彼此的刺激源,一邊追得凶,一邊逃得遠,很難停下來,理論上,兩個人當中一個意識到自己的依附慣性,可能會暫停這個惡性循環,但是事實上非常難:追的人覺得對方離我而去,我能停下來嗎?逃的人覺得對方步步進逼,我能不逃走嗎?兩個人的行為乍看都具有毀滅性,但如果背後的心意若有機會在治療師協助下被揭開來,關係改善還是甚有希望的。

本所的情緒取向治療 (EFT)已服務近70人次,近期會分享治療案的真實回饋。若有需要請聯絡我們 – 五餅二魚身心科診所 (hisworkclinic.com)。另外,幾個小小提醒:

  • ①本診所伴侶案恕無法提供開放式關係伴侶來治療,院長在能力與心態上都還未做好因應此類型關係的相關訓練與準備,同樣道理,請勿詢問是否可以找元配、小三/小王一起三方會談,沒有一檔情緒取向治療 (EFT)會這樣做的。
  • ②親子案中孩童年紀建議務必達到10歲以上才適合進情緒取向治療 (EFT)
  • ③在任何重要關係中,若真心想尋求品質提昇,請盡力邀請另一半、另一個人一起治療,否則很難達成治療預期成效,來了也是浪費錢財跟心力。

參考文獻:

Kobak, R., Ruckdeschel, K., & Hazan, C. (2013). From symptom to signal: An attachment view of emotion in marital therapy. In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Perspectives On Emotion In Marital (pp. 46-71). Routledge.

Overall, N. C., Simpson, J. A., & Struthers, H. (2013). Buffering attachment-related avoidance: softening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efenses during conflict discuss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4(5), 854.

Myung, H. S. (2020). Emotional Pathways Towards Connection: Mapping Key Emotion Sequences of Withdrawers and Pursuers During EFT Change Eve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School of Psychology).

Huerta, P., Edwards, C., Asiimwe, R., PettyJohn, M., VanBoxel, J., Morgan, P., & Wittenborn, A. K. (2023).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pursue-withdraw patterns, attachment, and gender among couples in 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51(1), 57-75.

Carlson, M. W., Oed, M. M., & Bermudez, J. M. (2017). Satir’s Communication Stances and Pursue–Withdraw Cycles: An Enhanced 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Framework of Couple Interaction. Journal of Couple & Relationship Therapy, 16(3), 253-270.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