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理學站上神壇

文:吳俊漢醫師

200多年前,德國重量級的學者馬克思就對工業化、資本主義為主體的社會發出預言,有一個現象是他常掛在嘴邊,叫做勞動異化 (Alienation of labor) 。異化包含了4個層面:

  • 勞動的異化: 工人在生產過程中被剝奪了對勞動的控制權,勞動成為一種外在的強迫,而非內在的滿足。
  • 產品的異化: 工人所生產的產品不屬於他們自己,而是被資本家所擁有,工人與自己的勞動成果產生了疏離。
  • 自身的異化: 工人被貶低為生產工具,失去了作為人的尊嚴和自主性。
  • 與他人和社會的異化: 工人之間的競爭加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冷漠疏遠。

很不幸的是,馬克思的想法很大一部分預言了現代社會的問題及「文明病」的泛濫。後世的學者,像韋伯(Max Weber)、傅柯 (Michel Foucault) 也都繼續擴充這個理論,而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在他的大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也探討了現代人在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之後,卻反而感到更加孤獨、無力和焦慮的心理狀態。他認為,這種現象是源於人們無法適應自由所帶來的責任和不確定性。

與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的同時,精神醫學與心理學在19世紀末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且伴隨著製藥業的發達及腦造影技術的推進,精神疾病琳瑯滿目的診斷在20世紀的下半段開始把人類的行為逐步醫療化,到現在都沒有止步的趨勢,這我們在講過動症的診斷不斷飆昇的《過動症再思考(2): 越來越多過動兒?》一文裡有提到,包括Keith Conners、Allen Frances、Thomas Szasz這些在精神醫學界重量級的臨床及研究工作者都在反思這個現象。

精神醫學漸漸變為顯學,透過各種流行病學的調查,似乎人人都已經生病或即將生病,心理學在20世紀下半段也更顯熱門,而當今心理學與身心靈產業的勾連也引起不少學者的議論。今天會援引瑞典哥登堡大學學者Ulla Andrén及英國牛津大學的哲學教授Michael G. F. Martin的著述來談這件事。

當代心理學的影響力已無遠弗屆,不僅滲透到各個層面,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傳統宗教。然而,這種現象背後潛藏著許多值得深思的限制和危險,包括心理學的角色被過度神化,古老智慧被商品化,過度貼標籤,以及企圖類化所有人類現象的傾向。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挪威的心理學家及哲學家馬德森(Madsen)的觀點認為,心理學的發展可以被視為高度個人主義結合宗教的一種延伸,披著個人化的宗教的外衣,而重視體驗內省和個人反思。這種現象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 心理學的普及:心理學知識透過大眾媒體、自助書籍等廣泛傳播,使人們更關注自身的心理問題,並將心理學視為解決個人問題的萬靈丹。
  • 個人主義的興起:現代社會強調個人主義,認為個人應該為自己的幸福負責。心理學也呼應這種趨勢,強調個人內省和自我探索。
  • 心理學與靈性結合:心理綜合療法(Psychosynthesis)等新興療法,將靈性融入心理學,模糊了心理學與宗教之間的界線。
  • 心理學成為新的權威:心理學家、諮商師等專業人士,成為人們尋求人生指導的新權威。他們提供的建議和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傳統宗教的教誨。瑞典一名宗教及歷史研究者Anne-Christine Hornborg在她為一本專著寫的章節《Rebranding the soul-Rituals for the well-made man in market society》中也提到,在個人主義文化中,人們對心理學理論的需求更大,將心理學視為新的「人民鴉片」。

在Madson的論點中,他還特別強調了心理學是怎麼去披上了宗教的外衣,還有可能適得其反的一面:

  • 權利導向而非義務導向:傳統的宗教往往強調對神的義務、對社群的責任和遵守既定的規範。然而,現代的個人主義風潮則更強調個人權利,例如自我實現、追求幸福。
  • 自我為中心的觀點:心理治療也傾向於以個人為中心,強調個體的需要、經驗、慾望和感受。這種觀點與現代重視個人權利的態度相符。而心理學為個人服務的傾向,要「成功」、「正向」、「發展」;像在職場上現在大企業常會提供員工協助方案 (EAP),同時也對領導者和員工的心理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如高情商、適應能力強等,也潛在加遽了完美主義的傾向,可能使那些無法達到理想標準的人感到自卑和疏離。
  • 內在靈性: 指的是個人內在的、與神或更高力量的連結。這是一種更為個人化、主觀的體驗,不一定需要特定的宗教機構或教條。這種內在靈性的概念與心理學重視個人體驗和內省的觀點相呼應。*
  • 靈性的個人化: 這種靈性觀強調個人內在的神性力量,是一有著古老歷史的諾斯替主義(Gnostic)的信仰,認為個人可以直接與神連結,而不需要透過傳統的宗教介入。這也與心理治療中強調個人自主性和自我探索的理念相符。*
  • 心理學承擔管理人類痛苦的責任:心理學去承擔了過去由宗教或哲學解釋人類痛苦的責任。心理學的興起,也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宗教在提供慰藉和人生意義上的角色。
  • 無止境的激勵導向:如:包括教練 (coaching)、自然、健康和儀式治療的商業化,從古老的智慧儀式脈絡中取出一些成份,在西方市場上販售,且缺乏品質管制和療效證明。*
  • 沒完沒了的標籤與分類:因為諸多研究的需要,各類型的量表推陳出新,把人格特質分類為各種標籤,如內向、外向、神經質等,這可能使人們過度關注自己是否符合某些標籤,而忽略了個體差異和複雜性。這從MBTI最近又升級了一事可以看得很清楚。

*這是新興宗教、新紀元運動的特色,強調人有神性,可以超越,可以成長,甚至與另一個維度的生命體有聯繫,這我們曾在《儀式感與日常焦慮》中提過;而關於像正念這類新興學問,它背後的科學根據其實是建立在很多不一致的實驗設計上,我們也已經提過。

自我覺察儼然是台灣當代心理治療的主軸,彷彿沒了它,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完整了。我昨晚看到一番論述,是講「自我改版」,用一個「自我覺察」、「自我接納」、「自我更新」的三角形來描繪這個歷程,裡面就是充滿了沒完沒了的「我」與「自己」。

據牛津大學教授Michael G. F. Martin的論述,人對於自身經驗的認識並非完全透明和可靠:

  • 內省的不可靠性:我們無法僅憑內省(introspection)來區分真實的感知(veridical perception)和真實的幻覺。即使在幻覺中,我們的主觀感受可能與真實感知完全相同,使得我們難以透過內省判斷自己是否處於真實的感知狀態。
  • 感官經驗的侷限:我們對感官經驗的認知,是建立在區辨感知和幻覺的能力之上。然而,由於幻覺可以與真實感知完全匹配,這顯示我們的感官經驗並非完全可靠,我們對於自身經驗的認識也因此受到限制。
  • 「無可區辨性」的迷思:「無可區辨性」(indiscriminability)是理解感官經驗的關鍵。但人類對於感官經驗的概念,卻來自於一種「無法透過內省區分」的狀態。這表示,我們對於經驗的理解,其實是建立在我們區分不同經驗的「能力」之上,而非經驗本身所具有的本質屬性。這也再次強調了內省的限制性。
  • 對經驗本質的認識不足:我們對於經驗的認識,並非來自於這些內在屬性,而是來自於經驗與其他經驗的關係,以及我們區分不同經驗的能力。這意味著,我們對於經驗的本質,其實並沒有那麼了解。*
  • 對主體性的挑戰:在某些真實的幻覺中,主體可能無法與真實感知區分。這挑戰了我們對於主體性(subjectivity)的傳統理解,也凸顯了我們對於自身意識的認識可能存在侷限。*
  • 認識自身狀態的局限:當我們試圖了解自身的感官狀態時,我們所能依賴的僅有那些「無法透過反思與真實感知區分」的狀態。這表示,我們對於自身經驗的認識,最終是建立在「無法區分」的限制之上,而非對經驗本質的直接把握。*

*這段內容很難懂,但它確實就是從古希臘一直延伸到20世紀的哲學家胡賽爾不斷在討論的:「人的感官經驗是不是可能欺騙了人自己」、「人所感知到的世界到底是客觀世界本身,還是我們意識中的現象」,這一大串論述的推理過程,可以看到很經典的哲學家思考方式:假設、歸因、論證、懷疑。

重視自我覺察的工作者,常會援引美國在21世紀初期曾數度找過一些藏傳佛教長期操練過禪定僧侶的研究:僧侶自己跟自己比,進入禪定時,腦部的gamma波有明顯增加,而進入禪定後,跟只有接受一週短暫冥想訓練的對照者比,gamma波的增加更突出,所以禪定對大腦腦波之活動頻率,具有很大的影響效果,而gamma波比較常出現在高度專注和需要組織複雜訊息的任務中,或是出現在充滿喜悅、感恩這類情緒時。

您看出來陷阱嗎?這些gamma波的增加是真的,但是只有在「長期操練過禪定僧侶」而且「進入禪定」的狀態才會產生。

對一般人而言,處在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中,五官會隨時接受各種訊息帶來的刺激,只要是涉及到人事物的刺激源在,大腦就會先發送情緒的訊號及進行評價,所以「不帶評價的聆聽」,都是要在緩了好幾口氣之後,大腦其他的腦區奮力調節之後,才勉強可以做到減少評價,而不會都沒有評價。

也許您還是篤信自我覺察非常重要,然而,這個目標完全可以靠哲學的閱讀、思考、發問,運用哲學的基礎工作:批判性思考和邏輯推理來實踐達成。

哲學如何幫助自我覺察
  • 保持懷疑: 哲學鼓勵我們對一切事物進行質疑,包括對自己的看法和信念。透過不斷地質疑,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和行為動機。
  • 探究存在的意義: 哲學引導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促使我們去探究自己存在的價值。
  • 分析概念: 哲學幫助我們分析抽象的概念,如「幸福」、「自由意志」、「真理」等。透過對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和追求。
哲學如何幫助自我接納
  • 了解人性: 哲學研究人性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讓我們了解到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特質和局限性。這有助於我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 超越二元對立: 哲學鼓勵我們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如好與壞、成功與失敗。我們可以學習接納自己信念裡各種部分。
  • 培養寬容心: 哲學培養我們的寬容心,讓我們能夠理解和接納不同觀點,從而更包容地看待自己。
哲學如何幫助自我更新
  • 不斷學習: 哲學是一種終身學習的過程,它鼓勵我們不斷地探索新的知識和思想。
  • 挑戰固有觀念: 哲學幫助我們挑戰固有的觀念和信念,促使我們不斷地反思和更新自己。
  • 培養創造力: 哲學培養我們的創造力,讓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並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Martin, M. G. F. (2009). 13 The Limits of Self-Awareness. Disjunctivism: Contemporary Readings, 271.

Andrén, U. (2012). Self-awareness and self-knowledge in professions. Something we are or a skill we learn.

Proust, J. (2013). The philosophy of metacognition: Mental agency and self-awareness. OUP Oxford.

Nida-Rümelin, M. (2017). Self-awareness.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8, 55-82.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