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在上個世紀之交,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榮譽教授Marsha Linehan研發一套反覆自我傷害、邊緣性人格患者的密集介入方式,名為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簡稱DBT),因嚴謹優越的成效分析及持續效益獲得精神科、心理學界的推崇。其中自我照顧與情緒調節的部分,都提到了一個名為PLEASE skill的概念,意在減緩情緒的脆弱性,因為當我們身心理覺得不適時,就可能顯得過分情緒化或難以因應壓力。那PLEASE說的是什麼呢?
- PL: 生病時好好照顧自己,如:多休息、看醫生、按時服藥
- E: 均衡的飲食,不過多也不過少,提供身體必要的能量,如:餐餐有蔬菜、以水果替代課後點心、甜點只有獲得獎勵時才出現
- A: 遠離酒精及不明藥物,限制咖啡因及香煙的攝取,如:練習堅決說不、記得酒精及不明藥物的壞處
- S: 適度的睡眠,不過多也不過少,如:每天作息一致、不在床上看書看電視、減少午睡量
- E: 適度的運動,至少每天20分鐘,如:加入運動社團或健身房、爬樓梯及健走
在上面這段內容,無論是飲食或睡眠,都強調了「不過多也不過少」,這兩者除了講求恰如其分外,之間還有著相當緊密的連動關係。

這十幾年的科學研究證實:睡眠不足(多數研究以6小時睡眠畫分)會導致攝取更多飲食,可能的機制有❶吃更多點心或更多回正餐❷攝取高熱量飲食以應對負面情緒❸進食帶來的欣快感起伏更大❹對飲食量的控制力下降❺需要更多熱量來維持較長時間的清醒❻雖會提昇每日消耗總熱量,但會提昇更多熱量攝取,某些時候是透過一些體重調節的荷爾蒙在影響,但更多時候是腦部控制力下降造成的。那,睡越多越好嗎?在不少研究中都提出了U型曲線的概念,睡越多,一樣會加重肥胖、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的危險,所以一般建議7-9小時的睡眠是較符合人體需求的。
不光是量與量的關係,還有時間點之間的關係:較晚就寢的人,比較早就寢的人,平均每天攝取多了200-500多卡洛里,而且多半集中在夜間8點過後。此一現象就再次去惡化晚睡、肥胖、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的後續結果。我們上一篇《節制過中秋》提到放長假期間「熬夜+補眠睡超晚」的習慣,因為青少年也常週間用應付學業的生理及社交時鐘過日子,假日就想放鬆一下,腦部的影像研究就證實,這類作息型態的青少年,需要更多次、更大量的進食才能達到欣快感,就可能造成暴食+作息混亂的兩個不良循環。科學家也曾直接找健康受試者實驗,利用「推遲5小時」進食的方法,觀察到確實可以干擾脂肪細胞裡的生物時鐘基因表現。

反之,就有一種人為的體重調節作法,稱為「限時進食法」,其中很有名的就是168間歇斷食,下午4點後一直不進食直到隔天上午8點,就很像上面的中圖。「限時進食法」對心血管、新陳代謝疾病的指標都有顯著好處,中圖的作法(比較早吃完每天最後一餐)又明顯優於右圖。說來說去,那目前對於「睡前吃宵夜」到底有沒有定見呢?能不能吃?要離睡前多久吃?可以吃什麼?有哪類人可以吃嗎?因為涉及廣大族群,目前並沒有非常強而有力一致性的結論,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最後一餐與就寢時間拉太長也可能影響睡眠品質」。
回到文首,我們秉持求真的態度來看待睡眠與進食的關係,但應該到此為止,訊息量已經很大了,還是請大家,凡事過猶不及,在日常生活運用PLEASE skill,好好珍愛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