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大家有看過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嗎?小說講述一對個性截然不同的夫妻:冷漠嚴肅又壓抑的丈夫卡列寧跟情感豐沛的妻子卡列尼娜,在英俊熱情的佛倫斯基追求下,卡列尼娜淪陷了,她掙開社會道德和家庭責任的束縛選擇跟佛倫斯基在一起,但飽受聖彼得堡的上流社會所孤立,且伴隨著她變得越來越猜忌和不安,感到佛倫斯基對她的愛在消逝,最後她在強烈的無望感中選擇結束生命。這個故事是一個外遇的故事,而外遇發生之前,她和先生早已缺乏情感交流,而在外遇發生之後,她則過度理想化佛倫斯基的形象,無視對方一些性格上的缺點,而最後,這場恨不相逢未嫁時的熱戀釀成了悲劇。
其實伴侶關係裡可能一開始都帶著不少錯覺,隨著時間過去,錯覺與現實會開始衝撞,改變關係的品質,甚至造成伴侶之間無法開誠布公地談期待,那情感連結就會開始弱化。我們今天會談幾個議題:①關係裡需求表達的傳輸與接受、②伴侶間的關係錯覺與共享現實
①關係裡需求表達的傳輸與接受

1.信號的清晰度:
- 發送訊息需要主動投入,確保口語和非口語信息一致,而且在調節過自己的情緒後表達 (當談論自己的議題時,人會比聽伴侶說自己的議題有更高的警覺反應),避免過度指責或過度貶低自身需求。
- 過度激活時可能表現為憤怒或誇大的信號,掩蓋了對安慰和保證的真正需求。超理智抑智則可能導致信號被最小化或掩蓋,使得伴侶難以準確識別需求。
2.回應的敏感度:
- 訊息接收者需要持續保持在線、專注,確認自己的理解與聽見的是否一致、充分的回應。
- 適當的回應能夠向伴侶傳達出「我有在聽、我關心你說的也感到興趣」,從而增強彼此的依附關係。
②伴侶間的關係錯覺與共享現實
伴侶關係中一組很奇妙的變項會影響伴侶的互動行為:❶人認為伴侶對自己的評價、❷人對自己在關係中所做所為的自我評價、❸伴侶實際給與對方的評價
- 如果❶人認為伴侶對自己的評價比❸實際評價更高,可能對關係中的一方有利,但對另一方不利。例如,如果Mario認為Lisa對他的評價比她實際的評價更高,Mario可能會對關係更滿意,但Lisa可能會因為Mario缺乏改變的動機而感到不滿。
- 如果❶人認為伴侶對自己的評價比❷自我評價更高,可能對雙方的關係滿意度都有益。例如,如果Mario認為Lisa對他的評價比他自己更高,他可能會感到被重視,從而在關係中表現得更好,從而提高雙方的滿意度。但有一個例外,是以大五人格評估中的外向性,外向性是指一個人「喜歡熱衷擅長社交,享受被關注或成為話題中心的感受」的傾向,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比伴侶眼中更外向,伴侶滿意度反而是比較低的,原實驗並未解釋這個特殊的現象,但以依附理論的角度來觀察,可能要看伴侶雙方的個性特色、社交生活對兩個人是否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被忽略感受、被強迫感、不安全感有關。

伴侶關係中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正向錯覺(positive illusions)」,意指誇張的正向詮釋,覺得伴侶是體貼理解善良又富同理心的人,這個效應在關係中有很強大的影響力:
- 預測新婚夫婦的夫妻雙方關係滿意度,以及一年後的滿意度
- 預測較少的衝突和較大的信任
- 預測長達十三年的愛情和關係穩定性
- 在一項針對未婚伴侶的關係穩定度因子分析中,正面錯覺是防止關係破裂的最強保護因素,並且在關係結果中比其他重要因素,如:承諾、信任和關係滿意度,還發揮更強的作用
但錯覺畢竟有點誇大不實,長時間帶著濾鏡在看伴侶,也會有些副面影響:
- 可能會導致對伴侶行為的過高期望,如果伴侶達不到這些期望,會導致失望。同樣,如果成為伴侶正面錯覺對象的人不能達到這些又高又不切實際的期望,他們可能會感到不值得。如果接受正面錯覺的人認為伴侶誤解了他們的為人,他們也可能會感到被否定,從而感到與伴侶的親密感降低。
- 眾所週知,婚姻滿意度通常從新婚後就會開始略略下滑,其中一個解釋也跟正向錯覺有關,當伴侶個人有著負面自我形象跟違和的正面另一半給予的評價時,在結婚後可能沒有好處,甚至可能有害。
- 在一項對196對新婚夫妻的至少30個月的追蹤研究中發現「正向錯覺」最雷的2種性別 x 依附類型組合:❶先生如果是焦慮型依附,對太太有「正向錯覺」,這時可能會誤以為太太有著很棒的同理心,結果因為並不是這樣,結果後續婚姻滿意度變糟。❷太太如果是逃避型依附,對先生有「正向錯覺」,這時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滿足先生的期望,進而產生不安全感和自我懷疑,結果後續婚姻滿意度變糟。
- 然而「正向錯覺」對逃避型依附的先生似乎好處多多,如下圖,這組圖總共看3個面向:❶先生當下的婚姻滿意度、❷妻子當下的婚姻滿意度、❸先生後續的當下的婚姻滿意度,我僅截前兩個,但3個圖是一樣的,就是「正向錯覺」成了一種緩衝,本來逃避型依附對婚姻的殺傷力被減弱了 (圖選自:Rigby, R. A., & Cobb, R. J. (2023). Positive illusions about dyadic perspective-taking as a moderator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insecur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0(4), 1223-1249.)

既然正向錯覺還是在某些伴侶組合中會發揮不良的影響,這時就要共享現實 (shared reality) 來中和一下:
- 客觀性:伴侶需要以更客觀的方式看待彼此,而不是一味地抱持正向錯覺 。
- 驗證核對:親密關係的一個重要功能是透過驗證核對來滿足對需求的一致想法。
- 潛在問題:伴侶如果不正視彼此都承認的缺點,可能會讓對方覺得自己不被了解,甚至認為對方是不稱職或不夠細心的人。這種情況可能會在關係中產生問題
- 接受建言:共享現實有助於自我提升,伴侶給予的回饋,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都能夠刺激個體發現並改正問題。
共享現實就會有John Gottman所說的關係裡必然存在的價值觀對撞,這時就需要在《伴侶關係中的互看回望》中講的微型介入技術來幫忙伴侶深層的對話,如果伴侶之間平日就有常溝通談心的努力與習慣,那確實可以自行嘗試,但如果比較少,彼此間比較像霧裡看花,不是很清楚對方的心意,那深層的對話就可能需要治療師協助。本所持續提供以依附關係為基礎,有最多科學實證的伴侶治療模式,也感謝宜蘭鄉親的肯定,目前已經服務超過250人次的伴侶治療,舉凡是❶伴侶關係、❷夫妻關係、❸親子關係 (子代需至少10歲以上)中的掙扎痛苦,我們提供兩種版本治療模式,有需求的民眾可至預約表單申請:
- 60分鐘,兩人收費合計2700元
- 90分鐘,兩人收費合計3600元
- 若在週六下午進行,加收300元
參考文獻:
Rigby, R. A., & Cobb, R. J. (2023). Positive illusions about dyadic perspective-taking as a moderator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insecur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0(4), 1223-1249.
Seedall, R. B., & Wampler, K. S. (2024).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on couple interaction: Helping couples signal needs clearly and respond appropriatel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50(2), 267-289.
Matera, C., & Pirani, E. (2024). How does my partner see me? Metaperceptions of personality and coupl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50(2), 307-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