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衝突(1):不再只屬於我的愛

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在撰寫這個主題時,讓我不禁想起一個每當回顧過去就會被家中長輩嘲笑的故事。當時我大約兩歲半,準備要和差一歲的妹妹來個初次會面。這本來該是個溫馨的畫面,只見我傾身向前,看起來像是要給妹妹來個大擁抱。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在我傾身後的下一秒,爸爸媽媽便聽到妹妹大哭,更發現妹妹額頭上多了一道齒印。顯然身為姊姊,我知道我必須先下馬威,好讓妹妹知道在家裏誰才是老大!

然而,手足間真的只能像這樣,天天上演衝突、爭吵,甚至大打出手?當然不是,就讓臨床心理師統整相關研究、坊間各類教養書籍,幫你整理出一系列教養策略,教你幫助孩子建立好的手足關係!

【年幼手足的出生,對於排行前面的孩子而言到底意味什麼?】
爸爸媽媽可以回想一下,當年幼手足出生,排行前面的孩子在生活中會出現什麼變化?相信爸爸媽媽很快會想到,就是「陪伴大寶的時間被搶走了」!
事實上,若搜尋與「手足衝突」有關之研究,會發現大多數研究主題都是圍繞著「大寶失去媽媽,或是害怕失去媽媽」之議題發展。但常常被忽略的是,這樣的「失去」並非在年幼手足出生後才開始,而是在大寶被告知會有弟妹的那一刻就逐步展開了!
我想看到這裡,爸爸媽媽一定已經知道,若要協助大寶適應新成員的到來,我們必須從知道懷孕的那一刻就開始。

【既然害怕失去,就設法給得足夠】

  1. 讓大寶實際參與產檢
    年幼的孩子通常不太能理解抽象概念,所以當我們告知大寶「你就快要有弟弟妹妹囉」,他們其實並不理解,甚至會以為弟弟妹妹馬上就會迸出來。
    所以,我們建議讓大寶陪同產檢,學習觀察肚子的具體變化、透過超音波聽弟弟妹妹的心跳、利用照片去認識弟弟妹妹的樣子,較能夠讓大寶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也更能感受弟弟妹妹的到來。
    除此之外,在陪伴產檢的過程中,爸爸媽媽也可以趁機回味以前懷孕的情況,向大寶分享「知道有你時的喜悅」、「第一次聽到你心跳時的感動」等,都更能讓大寶感受到你們的愛。
  2. 鼓勵大寶靠在隆起的肚皮說話、感受胎動
    這樣的動作除可以讓大寶在孕期就能練習分享,也能夠透過引導來讓大寶思考「我可以為弟弟妹妹做什麼」。舉例來說,若大寶在玩遊戲、唱歌跳舞時剛好遇到胎動,這時候就可以向大寶說「哇,寶寶聽到你唱歌,他感覺好開心」、「寶寶在用他的方式來讓你知道,他好喜歡聽你說話」等,並強調「你可以做一些事情讓寶寶開心」。
  3. 共讀與手足議題相關的繪本書籍
    但請記得,共讀不只是看過就好!爸爸媽媽可以運用「對話式共讀」的相關技巧,包括:填空(例如:我們要幫寶寶準備什麼衣服?是天氣冷的話,我們可以準備長袖衣服,天氣熱的話就準備__?)、引導式問句(例如:剛剛我們説好了,天氣冷準備長袖,那天氣熱呢?)、開放式問題(例如:你覺得準備這件衣服怎麼樣?)、WH問句(例如:還有哪些東西是我們需要準備的?)以及連結生活經驗的問句(例如:家裡的東西中,有哪些是寶寶可能需要的呢?)等,誘發個案多說一點,再協助擴展、延伸,讓大寶不只是聽故事,而是「參與其中」、學習接納弟弟妹妹。
    此外,角色扮演、情境演繹也都是能讓大寶提前適應手足的好策略!爸爸媽媽可以適時加入一些未來可能發生的真實情境(例如:因為正在幫寶寶換尿布,而無法及時回應大寶需求),並和大寶一起討論出可接受的變通方式,如:雖然媽媽不能抱大寶,但大寶可以當媽媽小幫手,陪伴媽媽一起照顧寶寶,像是幫忙拿尿布、丟尿布。
  4. 提前習慣另一個照顧者
    臨床上常常會聽到大寶因為媽媽做月子、不在身邊而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此情況除了導致大寶嚴重的情緒問題,也會讓媽媽產生深刻的罪惡感,而影響親子間的依附關係。
    為避免上述情況,建議媽媽在臨盆前可以(1)適當的提前安排大寶與另一個照顧者相處、(2)讓大寶參與打包,甚至能夠製作禮物(例如:一張圖畫,或一支影片),讓媽媽攜帶、一起迎接弟弟妹妹。

【在接納之後,該如何好好相處】
以上概要介紹了協助大寶迎接年幼手足之策略。接下來,我會再提供一篇文章,討論手足間如何相愛不相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