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過寒假: 桌遊的好處

文:吳俊漢醫師

國中小學生放寒假已經10天了,這10天是怎麼過的呢?我們來談比較輕鬆的議題

睡很玩?狂補眠?都在打電動?嗯,我們先前寫過《睡得好,學得好?》、《睡眠與進食的蹺蹺板》《節制過中秋》《入小學前後兒童的手機/平板使用建議》都提過這幾個層面。在放長假時,放縱的作息對整體健康可能造成副面影響。這幾年韓國對數千到數萬名成人做了假日補眠的研究,也證明超過兩小時上的假日補眠,可能對身心健康對身心健康、肥胖影響有不良的影響,另外,國外不少研究團隊也發現,假日過度補眠容易造成睡眠慣性,又叫睡眠宿醉,就是醒來後約半小時內出現想睡、腦袋鈍鈍的感覺。

寒假除了應該趁機多一些戶外活動,不論在自然光下暴曬、在戶外活動,都對兒童青少年的情緒及睡眠有益 (而且今年宜蘭的冬天非常少見陽光偏多,要好好把握),那在室內可以做什麼呢?

2023年底,本來診所有規畫一次和附近桌遊店合作包場的桌遊推廣活動,但後來因故取消。桌遊,不僅止是我們一家的喜好而想推廣,而且是在這個3C教養大行其道的年代中,它可以做為一種很優質的替代良方,尤其當昨天看到新聞在議論,家長們求問「哪裡找正向影響網紅Youtuber」這種問題後,更覺得該讓還不清楚的家長們認識桌遊這類好東西。

接續上週六佛光大學心理學林緯倫主任前來分享增益兒童執行功能的活動,該場演講中,她有提到腦部是一種用盡廢退的器官,需要常常鍛鍊、灌注新事物進去。除了研究證實有效的朗讀、心算類的遊戲,以及自然的雙語聽說情境(不是只有國、英語;國、台語或其他任意組合都是可行的),另一點我個人在回饋時提到的,就是桌遊的效益。

桌遊長期以來,都可被視為一種心理治療的媒介,北歐的教育界數年前也發現透過使用計數、認數、心算能力的桌遊,是可以促進幼稚園大班孩童的數學能力的,台灣的教育現場,也會用合作類的桌遊幫助某些孩子來學習社會技巧,過去幾年來,桌遊也在許多長者的認知、記憶功能上做過許多研究,也被視為是保存腦功能的好工具。而它對孩童的益處是什麼呢?

  • 以瑞士2021年一篇讓近百位6歲前後的幼稚園大班孩童玩電玩、或健身環類電玩、或桌遊,到8歲時再追蹤其包括抑制能力、注意力轉換、視覺空間能力等執行功能表現為例,結果是:
    • 電玩倒沒有很糟,只是在視覺空間能力上有點不好的影響,然後因為遊玩過程對社交要求不高,對抑制能力沒什麼幫忙
    • 拼圖對注意力轉換幫忙不大
    • 健身環類電玩、或桌遊是相對更好的,而且桌遊對抑制功能是有明顯好處的 (這很好理解,桌遊有很多等待上家完成才能行動的規則,在遊戲中自然地形成了一種社交規範)。本實驗中的桌遊是像UNO或一些擲骰遊戲。
    • 同樣是健身環類電玩、或桌遊,對ADHD孩童比較有益。
  • 以西班牙在4所鄉村小學進行的隨機對照研究為例,進行了6週12次,每次一小時的桌遊時間,單項桌遊不超過30分鐘之後發現:
    • 利用一項名為Flanck Task的測驗(可點連結自己玩看看)偵測孩童的抑制及注意力轉換的彈性,玩桌遊組的比較好
    • 玩桌遊組的在數學能力,閱讀流暢性上的進步尤其明顯
    • 也許有些家長很務實想知道,他們到底玩了什麼桌遊,我放在下圖,這台灣有的不好找,但其實重點也許不在非得玩哪個桌遊不可,而是孩童的能力、您與孩子一同參與的動機。市售的桌遊盒子外觀都有寫幾人玩、大概玩多久,如果還是沒有把握,可以問桌遊店的老闆怎麼玩,甚至現場花一點點場地費試玩看看。如果您真的想看看歐陸到底哪款桌遊賣座又有好評,除了國外BGG社團子頁面Children’s Game有提到外,德國年度桌遊獎可以勾選Kinderspiel des Jahres,再設定年齡段的起始點,就可以看到很多參考選項。如果您想看看國內的介紹,像新天鵝堡、機本玩意、2Plus…等這些代理或設計公司也有很多訊息。

(圖片出處:Vita-Barrull, N., Estrada-Plana, V., March-Llanes, J., Guzmán, N., Fernández-Muñoz, C., Ayesa, R., & Moya-Higueras, J. (2023). Board game-based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academic skills in rural school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rends in Neuroscience and Education33, 100216.)

林緯倫主任分享時也曾回應,她猶豫了要不要舉桌遊的例子,「因為桌遊往往要一起玩」。這件事要看您怎麼思考,如同我們之前講的,父母保鮮期很短,要留給孩子正面形象是需要有點刻意經營的,如同《兒童懂得什麼是愛嗎?》所述,陪玩很重要,而最近美國北達科他州大學的研究也顯示,以超過千名大學生來分析,他們回溯童年期從父母、祖父母那邊得到的愛意,是成年後憂鬱、焦慮、憤怒和行為規範障礙的重要預測因子,此外,感受到愛也是一個重要的心理韌性因素,可以用來預測日後生活滿意度和心理調適,還有一點很特別的是:童年期手足之間的肢體衝突、霸凌行為,也跟日後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調適是有關的,而過幾天靳心理師會和大家談手足相爭這個議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