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拒學,廣義上指的是應到校上課而未到校的學生,其中就包含逃學、懼學、倦學、怠學、厭學的學生。拒學這個現象是全球都有,美國、英國、澳洲、韓國、日本、台灣都有教育單位在嘗試改變這個現象,但效果都不能說很理想。之所以各國都正視這個問題是因為,拒學絕對不是不去上學這麼簡單的事,背後藏的東西一大堆,而且拒學時間只要稍微一長,青少年的發展軌跡就會大大歪掉,加上青少年本身大腦自帶反抗權威的特性,所以有心協助的人也常會無計可施。

別人在上課,而拒學的孩子在做什麼?
- 逃避學校的負面情緒和社交情境:
拒學是一種有目的、有動機下的行為,孩子可能是為了逃避學校中引發負面情緒的刺激,例如焦慮、壓力、沮喪,或是逃避令他們感到不舒服的社交情境,例如考試、課堂報告、與同學互動等。文獻指出,當孩子無法應對學校壓力時,可能會出現負面情緒和逃避行為,最終導致拒學。
- 追求家庭或校外環境的正向強化因子:
拒學行為的幾種目的,其中兩種與正向強化相關:
■尋求重要他人(例如父母)的關注,可能表現為身體不適或發脾氣。
■追求校外環境的實質獎勵,例如睡覺、與朋友相處等。
- 持續缺席導致的惡性循環:
文獻指出,拒學可能會導致惡性循環:
■失去朋友和社交孤立,錯失改善人際關係和社交技巧的機會。
■落後課業,返校更加困難,加劇對學業失敗的恐懼。
■焦慮和憂鬱程度增加,加劇拒學行為。
■隨著科技的發展,孩子可能更容易沉迷於網路或遊戲,以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
- 抗拒返校的行為表現:
文獻提及,拒學學童在被帶往學校時可能會出現抗拒行為,例如:
■發脾氣、尖叫
■緊抓床鋪
■靜坐抗議
■躲在廁所裡

上圖很精簡地揭示了拒學是怎麼一步步發生的。(選自Havik, T., & Ingul, J. M. (2021, September). How to understand school refusal. In Frontiers in Education (Vol. 6, p. 715177). Frontiers Media SA.)
「快速返校」vs. 「漸進返校」
日本在接近2020年時,一些研究單位總結了在校園裡執行的「快速返校」計畫,這套計畫其實是心理衛生工作者非常熟的「洪水法」的變形。
「洪水法」是心理衛生工作中長期使用的一種策略,其核心概念是在個案可以承受的狀態下,讓其直接且長時間地面對其最恐懼的場景,直到焦慮感降低。在拒學案例中,日本的「快速返校」指的是強制學生短時間內恢復全天返校,即使學生可能會表現出抗拒或焦慮。這聽起來很醫療父權又蠻不尊重兒少的自主權,但在1960-1980年代,很多行為治療學派的學者也都是採用類似的作法,像學者Blagg與Yale在1984年提出的行為治療介入,也是強調在治療初期堅持讓學生立即返回全天到校,必要時可以使用強制手段。
先介紹一下日本的「快速返校」的細節:
- 建立支持小組: 由家長、學校老師、學校輔導員以及必要時的心理醫生組成支持小組,共同商討和制定返校計畫。
- 家長面談: 學校輔導員與家長面談,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拒學原因、過去的應對方式以及家長的期望,並向家長說明快速返校方法的步驟和注意事項。
- 擬定返校計畫: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返校計畫,包括返校時間、上課方式、課後活動安排以及家長和老師的配合方式等。
- 返校實施與追蹤: 在返校過程中,家長和老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情緒和行為變化,並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支持。學校輔導員定期與學生、家長和老師進行會談,評估返校進展,調整返校計畫,並協助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
- 而尤為關鍵的,兒少「沒有動機」返校,學校「沒有足夠誘因」時怎麼辦,日本視兒少的狀態給予
- 言語勸導: 針對那些對學校沒有強烈抗拒心理,且親子關係較為良好的學生,可以採用言語勸導的方式,鼓勵他們主動返校。
- 強制陪同: 針對那些抗拒返校,且家長難以有效管教的學生,可以考慮強制陪同的方式,由家長或學校老師陪同學生到校上課。
- 而親師們要有的心理建設是,即使是在「快速返校」這樣介入下,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返校,即使是比較能隨從介入計畫的兒少,也需要2-3個月才能恢復穩定就學。(雖然在相對有效的兒少中,大多數都是一週就能返校,而且在 3 個月內達到至少 85% 的課堂出席率並能持續在這個狀態6個月,但終究還是有些兒少是無解的)
除了日本社會集體性的文化特質、強制義務教育的規範外,為什麼用上「快速返校」這樣看起來不人性的手段,因為拒學就如文首說的,太容易滾雪球越滾大,補破網補都補不起來:
- 個人性格特質:研究顯示,內向、緊張的性格特質與拒學狀態的延長有密切關係。這些學生在人際關係上遇到困難,難以與同學、老師和家人建立良好的互動。一旦開始拒學,他們會更加擔憂學業落後,導致焦慮加劇,更難以返校。
- 缺乏返校意願:在首次精神科評估時,若學生表現出缺乏返校意願,則拒學狀態可能持續更久。即使在有返校意願的學生中,過慢才開始首次評估,也會導致拒學時間延長。
- 長期完全缺席:在首次精神評估前一個月內,若學生完全沒有上學,其拒學狀態的持續時間會顯著長於那些還有少部分時間在上學的學生。這顯示長期完全缺席會加劇學生的焦慮和抗拒心理,增加返校的難度。
- 家長角色錯位:部分家長在管教孩子方面遇到困難,或是屈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導致親子角色錯位,不利於快速返校。家長需要在協助孩子返校的過程中保持堅定的態度,才能有效地推動孩子回到校園。
- 親子溝通不良:良好的親子溝通有助於孩子表達困擾,並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從而降低焦慮和抗拒心理,提高返校意願。
那「快速返校」跟「漸進返校」(台灣教育實境多半以漸進返校為主,比如:減出席時數、出席但全數抽離至輔導室自習、僅完成必要的考試,或者…什麼都沒有) 到底誰比較有效呢?其實還是非常取決於兒少的狀態:
- King 和 Ollendick (1989) 回顧了「漸進返校」和「快速返校」兩種行為干預方法。他們認為:
- 快速返校比較能針對有次級獲益/獎賞(secondary gain)的兒少,例如孩子可以在家享受看電視的樂趣而不用上學面對課堂裡的一切。
- 對於嚴重焦慮且對快速返校感到不安的拒學者,則需要採取漸進式返校。
- Kearney 和 Graczyk (2014) 在多層次介入模式(response-to-intervention model)中認為:
- 將嚴重和慢性的拒學案例歸類為第三層級(Tier 3)案例,這些案例可能需要比第二層級(Tier 2)的剛發生拒學案例進行更密集的評估和漸進式返校。
- 如果治療師無法與拒學青少年見面進行評估和治療,則可能需要考慮以家長為中心的洪水法,因為持續拒學會帶來過大的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就是:
- 「快速返校」:
- 優點:快速阻斷迴避行為,減少次級獲益/獎賞。
- 缺點:可能造成青少年過度焦慮和壓力,適用於抗拒心理較低、焦慮程度較輕的案例。
- 「漸進返校」:
- 優點:循序漸進,降低青少年的焦慮和抗拒心理。
- 缺點:耗時較長,可能無法有效阻斷次級獲益/獎賞。
如何應對不上學,在家玩手遊、打電動、上網行為
「在家玩手遊、打電動、上網行為」對拒學行為本身,既是獲益/獎賞,也是增強,基於「快速返校」比較能遏止危機的擴大,本質上因應的策略就是「擋住退路」跟「重建對校園的正向連結」:
- 與孩子協商限制遊戲時間: 在孩子返校後,與孩子協商制定合理的遊戲時間限制,並將其與返校行為和學業表現掛鉤。例如,可以設定每天完成作業後才能玩遊戲,或是表現良好才能延長遊戲時間。
- 尋找替代的休閒娛樂: 鼓勵孩子參與其他休閒娛樂活動,例如運動、音樂、藝術等,幫助他們找到除了遊戲以外的興趣和成就感。
- 創造校園正向連結: 與學校合作,為孩子創造在校園的正向連結,例如鼓勵他們參加社團活動、與同學建立友誼、參與志工服務等。
- 強化親子溝通: 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他們在學校遇到的困難和需求,並給予適當的協助和支持。

總而言之,拒學絕對是不能拖的問題,而且家長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堅持面對這個困擾,並且跟校方有緊密的合作,否則,兒少很容易就真的回不去了。
參考文獻:
Mauro, C. F., & Machell, K. A. (2019). Whe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o not go to school: Terminology, technology, and trends. In Pediatric anxiety disorders (pp. 439-460). Academic Press.
Havik, T., & Ingul, J. M. (2021, September). How to understand school refusal. In Frontiers in Education (Vol. 6, p. 715177). Frontiers Media SA.
Maeda, N., & Heyne, D. (2019). Rapid return for school refusal: A school-based approach applied with Japanese adolescen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2862.
Okuyama, M., Okada, M., Kuribayashi, M., & Kaneko, S. (1999).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prolongation of school refusal.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53(4), 46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