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學習高EQ的教養方針

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先前十分火紅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裡面的女主人翁-顧佳,在形容自己初為人母的感觸時說道:「我出月子的第一天,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顧佳的兒子)的媽媽」。

是啊,在成為人母人父的那一瞬間,我們從此不再是一個人,必須承擔另一個新生命!但即使我們付出了所有心力,要成為「夠好」的父母卻依舊不容易。那些自我期許下的龐大壓力,反而經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讓我們失去自己,也在不經意中傷害或烙印了孩子,變成孩子口中那個「總是大吼大叫的父母」。

事實上,多數孩子無法控管自己憤怒的情緒。他們可能經歷與我們相同的情緒感受,但受限於表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還沒有發展好,他們只能夠選擇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來展現情緒,像是哭鬧、尖叫、在地上打滾、丟擲手邊可以拿到的任何物品,甚至攻擊自己或他人。過程中,父母為了制止孩子的脫序行為,每次都必須比孩子更大聲的生氣嘶吼、怒罵。但事實上,父母的怒氣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加委屈、受傷、害怕、生氣,而弄巧成拙的強化了他的崩潰情緒,讓場面變得更加無法收拾。因此,協助孩子正確地處理情緒變成了我們的重點工作。畢竟情緒必然存在,我們能做的只有在每次爆炸時有效減少傷亡!

國內外許多親子教養專家有感於為人父母在教養上的棘手過程,協助整理了相關理論,幫助我們免於混亂的狀況。在參考國內外親子教養專家的相關著作下,歸納出一些協助孩子調節、處理情緒的策略,幫助我們在孩子處於負面情緒裡頭時,能夠有效的協助孩子緩解情緒,教導出情緒能放能收的小孩。

【面對孩子的四項情緒處理原則】

  1. 幫孩子「把情緒說出來」
    此策略之要點在於「讓孩子感到被理解」;爸爸媽媽也許會發現,有時候光把孩子的情緒正確命名,就能夠順利讓孩子平復下來(例如:你看起來好生氣,你把這些玩具都丟到地上了!)。
  2. 用「直述句」制止不恰當行為
    此策略之要點在於「以簡單扼要、具體明確的句子對孩子的不當行為予以設限」;爸爸媽媽很容易會忽略,大多數孩子在情緒波動下是無法接收到太多語音訊息的,所以與其說太多,更重要的是「說重點」(例如:玩具不是用來丟的,他們會壞掉)。
  3. 釐清「行為背後的目的」
    此策略之要點在於『釐清孩子的問題行為是屬於「無辜行為」或是「錯誤的目的行為」』。
    • 無辜行為:指的是因為孩子的年齡尚小,或因某項能力的發展遲緩才出現的行為。如同我們不會因為一歲孩子的哭鬧而責備他為何不用說的;我們都知道一歲孩子並未發展出適切的口語能力。
    • 錯誤的目的行為:指的是因為孩子對「如何實現歸屬感和價值感」有錯誤觀念,而從事對社會無益的行為。一如每年過年,孩子總會在大人都忙於做家務時搞破壞;但在孩子表面上的破壞行為之下,他也許只是想表達「讓我參與」之訊息。學者尼爾森等人幫助爸爸媽媽整理出四個常見的錯誤行為目的,幫助我們更容易辨識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包括:過度尋求關注(我要獲得關注,才顯得我重要)、爭奪權力(只有我有控制權的時候,我才有歸屬感)、以牙還牙(因為我感到受傷,所以我要傷害別人)以及自暴自棄(我不可能做好,所以嘗試也沒有用)等。
  4. 溫和而堅定的解決問題,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在遇到情緒爆發時,可以更適切的表達、調節以及解決問題。
    • 選擇更合適的替代方案(例如:玩具這樣丟會壞掉,但我知道你很生氣,你可以選擇丟這些軟質球!)
    • 提供「有限選擇」(例如:你可以選擇丟軟質球,或丟黏土,把生氣都丟出去)
    • 利用「引導式問句」促進孩子獨立思考(例如:上次我們看過,巧虎遇到這樣的事情時是怎麼做的?我們可以怎麼做?)等,

欲學習如何進一步釐清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並做合適應對,可至診所洽詢,或填寫自費預約表單,讓五餅二魚身心科診所陪你在教養這條路上前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