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或許,有些人會誤以為孩子的人格發展,完全是爸爸媽媽教養而來的結果,好像爸爸媽媽可以完全操控想要養出什麼特質、喜好、興趣的孩子。但是經過多年研究,目前發展心理學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孩子的行為反應=天生氣質*照顧者回應。
【天生氣質是什麼?】
天生氣質,意指「每個孩子一出生下來,先天就決定的、對內在或外在刺激反應的行為方式」。每個孩子都可能不太一樣!事實上,即便是孿生手足也可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學者Alexander Thomas及Stella Chess經長期研究,將嬰幼兒的種種行為模式與特質歸類為下列九個具體、主要照顧者可觀察得到,且可以被量化的行為項目:
- 知覺刺激閾值:意指「引起孩子某種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閾」在這裡是指所需要的刺激「量」。當然,同一個孩子要引起聽覺、觸覺、視覺、嗅覺以及味覺有所反應所需的刺激量也不一致是一樣的。
- 活動量:意指孩子一天中的「身體活動量」及「行動節奏的快慢」。
- 規律性:意指孩子一天中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生理機能的規律程度」。
- 反應強度:意指孩子在接受內在或外在刺激時呈現哭、笑、說話或肢體表現等「反應激烈程度」。
- 趨避性:意指孩子「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或環境時的應對策略」。請注意,孩子對人、對事、對物或對環境的趨或避,並不一定是一致的!
- 適應度:意指孩子「適應各種改變的速度」。請注意,此與第一次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或環境時所呈現的趨或避的反應略有不同。以上幼兒園為例,有些孩子可能對新環境的趨避性傾向於接受,而在初次進入幼兒園時就對周遭充滿興趣,但第二天卻開始哭鬧,第三天更是直接拒絕出門;這樣的孩子,在氣質上就被認為對新環境的趨避性雖然傾向於接受,但對新環境的適應度則是「很低」。
- 注意力堅持度:意指孩子「進行活動途中遭遇外來阻礙時,能夠克服阻礙並持續做下去的程度」。
- 注意力分散度:意指孩子的行為「受到環境中其他事物干擾的程度」。請仔細觀察,孩子對聽覺、觸覺、視覺方面的注意力表現不一定是一致的!
- 情緒本質:意指孩子一天中「表露於外的正負向情緒比例」。

上圖表列顯示縱向即為9種可觀察的氣質向度,橫向分別為「好帶型寶寶」(在孩童中佔比最大)、俗稱的「磨娘精」或「高需求寶寶」、「慢熱型寶寶」,此外還有約35%的寶寶是難以被歸類的。
在認識這些天生氣質後,我也想提醒爸爸媽媽幾件事:
- 這些天生氣質並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它只是在反映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樣貌。
- 但也因為沒有一個孩子會完全一樣,教養也沒有一套標準的SOP。畢竟,當我們瞭解到孩子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度「很低」之後,我們就不會責怪孩子對上學的抗拒,而是會慢下腳步,利用帶孩子去繞繞環境四周、預告可能發生的事情、告知下課後會在哪裡接他等策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 即使孩子有活動量大、注意力分散度高等天生氣質,他並不等同於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事實上,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DSM-5)中除了清楚表列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常見的行為特徵,也明文提到兩個容易忽略卻又無比重要的診斷要點:
- 這些行為特徵必須在兩種或更多情境中表現;
- 要有明確證據顯示行為特徵干擾或降低社交、學業或生活功能的品質。也就是說,孩子除了要符合DSM-5中列舉的行為特徵,也須明確指出其行為特徵有跨情境出現、明顯干擾或降低社交、學業或生活功能的品質,才會符合診斷準則。(關於「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的診斷」,請閱讀【過動症的三方協作(1):診斷】)。
- 嬰兒期所呈現的天生氣質,並不絕對能夠為終身品格定論!嬰兒期起至青春期是大腦神經迴路「大翻修」的重要階段之一;也就是說,在塵埃落定之前,一切都有塑造可能。因此,爸爸媽媽對孩子天生氣質的瞭解、「因材施教」的回應,就顯得十分重要。

【照顧者回應】
在親職講座中討論這個主題時,我都會以下列問句做為開場:『如果讓面無表情的媽媽和嬰兒分別處於「視覺懸崖」(意指利用玻璃、黑白相間的布料,讓嬰兒從視覺上看起來像是在有高度落差的懸崖邊)的兩端,嬰兒是否敢爬過「視覺懸崖」找媽媽?』大多數的家長都表示「不會」。但如果是微笑的媽媽呢?韓國電視台即在節目中呈現了這個實驗,結果顯示「當對面坐著微笑媽媽,嬰兒是能夠戰勝恐懼的」!這再次提醒我們,做一個情緒平和的父母,在教養上是多麽重要的課題(關於「怎麼做一個平和父母」,請閱讀【過動症的三方協作(6):家長的「自我安頓」】)。
【教養,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
教養,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但請您不要一個人默默吃苦!爸爸媽媽若想要更進一步瞭解孩子的天生氣質、找到合適孩子的教養方針,或在教養上備感壓力,已無力於做自我的行為控制、情緒控制,請尋求專業諮詢,讓我們幫助您更勝任於「家長」的角色,成為「夠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