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最近在與社福機構合作,四處到宅進行療育服務時發現,很多家長並非不知道療育的重要性,但一旦孩子年滿六歲、超過早療服務對象的年齡限制後,就會被大醫院告知結案而中斷療育,更因不清楚宜蘭在地的銜接資源,即便知道孩子面臨困境,也不知道能夠從何求助!因此,我想藉由本篇衛教文章,簡介向大家討論「在早療畢業後,能夠往何處尋求資源」!
【什麼情況下孩子可達早療畢業之資格?】
- 孩子問題在早療期間被有效改善,經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或語言治療師認定達孩子的年齡指標而被告知畢業。
- 因早療服務對象限制於零到六歲的幼兒,在六歲後被告知結案。
【當被告知結案,就真的可以停在這裡嗎?】
當然不是!無論是智能發展障礙、溝通障礙、自閉症類群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或是其他神經發展障礙,它所呈現的行為特質,也許會伴隨孩子一輩子,對孩子的社交人際、學習成效、情緒調節造成長遠影響。在0到6歲,療育上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減輕上述行為特質造成的障礙程度,但在6歲之後,我們要做的是教導孩子即使伴隨這些行為特質,也能順利地學習、交朋友、適應校園生活。

【我們該怎麼正確應對?】
- 入小學前接受特殊教育鑑定安置(以本縣為例:由教育處特教中心召開幼小轉銜會議,討論孩童入小學後的資源需求)。若鑑定結果達申請指標,可依照障礙程度安置一般學校資源班、不分類巡迴輔導班,或集中式特殊教育班,也可按該校教育資源進行抽離式課程或外加式課程。
- 若建議結果未達申請指標,但仍存在明顯的障礙而干擾或降低學習、社交或生活功能之品質,則可以:
2-1從復健科轉到縣內各大醫療院所的身心科就診,並與醫師討論是否有必要接受藥物治療。
2-2若其障礙涉及情緒問題、行為問題,甚至社交問題,則建議除接受藥物治療,也可以安排心理師介入,協助緩解問題。
【上述的藥物或心理師介入,需要伴隨孩子多久時間?】
事實上,一般孩童在求學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情境,特殊兒也會遇到!但是伴隨著特殊行為特質,他們可能會比一般孩童更加難以適應,難免磕磕撞撞,更會因受挫而退縮、失去自信、遠離社群,進而延伸出其他情緒行為問題!因此在早療結束之後,別忘記還可以到各大醫院身心科、坊間身心科診所求助,讓孩子在往後的成長路上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