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我們診所的服務對象雖然是老中青少幼全包,但確實未成年的孩子比例是頗高,以健保門診來看,10歲以下佔就醫總量的20%、20歲以下佔就醫總量的40%。最近正預備東台灣第一團的國小低年級孩童的情緒調節及人際社交技巧團體,今天文章主要援引兩批學者,有Gilliam等人、Vanhalst等人在2000年、2007年發表的兒童社交訓練團體的統合分析,以及教育心理學家講「社會情緒學習」的觀點,也順便就這個機會說明一下,兒童心理治療的個別課與團體課的差異。

至少有3份不同的研究都顯示:接受團體課訓練的兒童在①社交焦慮症狀、社交技能和整體功能方面有顯著改善②改善情緒調節和整體功能均有效③減少破壞攻擊、侵擾行為和提昇整體功能有效。但也並不是所有的孩童與家庭,都適合參與團體課。
團體課 | 個別課 | |
優點 | 費用通常較低。 孩子可以與同齡人互動,練習社交技能。 孩子可以從其他孩子的經驗中學習。 | 可以針對孩子的個別需求進行量身打造的指導。 孩子可以得到心理師的全部關注和支持。 孩子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用擔心被其他孩子評判。 |
缺點 | 可能無法針對孩子的個別需求進行量身打造的指導。 孩子可能無法得到心理師的全部關注和支持。 一些孩子可能在團體環境中感到害羞或焦慮。 | 費用可能較高。 孩子可能缺乏與同齡人互動的機會。 孩子可能過於依賴心理師,難以將所學技能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
美國學業與社會情緒學習協會 (CASEL) 將「社會情緒學習」做了以下的定義:這個過程包括了①理解和管理情緒、②設定和實現積極目標、③感受和表現出對他人的同理心、④建立和維持積極的關係以及⑤做出負責任的決定的過程。美國的教育研究機構,同時對1300多位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調查,得到了以下數個重要的結論:


(以上圖片取自https://www.hmhco.com/)
- 在這個網路及社群媒體當道的世代,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是重要的,也同時是充滿挑戰的 (我們舉董氏基金會2022年的調查來烘托這件事:「2.5%有被網路霸凌的經驗,1年之內曾遭網路霸凌者,5成生活受影響,近3成感到孤單或有情緒不穩、易怒、躁動不安等情緒,其中18.8%的青少年有自我傷害的企圖」)
- 老師及教育高層幾乎一致同意社會情緒學習對兒童青少年的重要,但也幾乎坦承校園裡能承擔能做到的事,很有限
- 老師們期待社會情緒學習能帶出的主要目標有
- 減少個人的情緒困擾
- 對他人懷有正面的互動態度
- 對自己懷有正面的評價
- 老師們希望透過社會情緒學習能讓孩子學到
- 生活層面的自律 (這也是我們診所上一場活動,講時間管理及學習策略中有提到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動腦學習》一文)
- 對情緒、思考、行為的自我管理
- 負責任的決策
- 對他人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能力
- 在美國的校園,怎麼進行社會情緒學習呢?也是透過分組活動、團體間實地演練的方式來執行
- 社會情緒學習希望帶給孩子重要的目標是什麼?是有品質的人際關係 (這在我們一系列親子教養文章、戀愛婚姻中文章,我們都強調很多次,在此還是不厭其煩地提醒,可以查閱《以愛為名的傷害》一文裡TED演講裡,哈佛大學追蹤75年的研究,聽聽看為什麼人際關係對人的重要性何在)
- 社會情緒學習的短期效益有:
- 學業表現的突破
- 改善課堂表現及學生個人的壓力調適
- 社會情緒學習的長期效益有:
- 降低涉法的可能
- 從幼稚園起接受社會情緒學習,可以降低成年期後的心理、行為問題及非法物質使用
而對醫療提供者執行的社會情緒學習團體,也發現了幾個成敗的關鍵因素:
- 照顧者敢不敢、願不願意去執行親職教育中學到的技能 (這在台灣,就會是很現實的,還要繼續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嗎?或者是還要拿出棍子嗎?)
- 照顧者在對兒童開設的社會情緒學習團體裡,參與的程度高低與否
- 照顧者承認自己也有社會情緒的需求 (如:想被接納、覺得在某種處境下進退兩難…),可是能幫助兒童在社會情緒學習裡很關鍵的一步
社會情緒學習這件事當然不能全數外包給教育或醫療端,家庭教養仍然是極重要的一環,就如我們曾在《父親參與教養(1): 好處是什麼?》一文提到的,陪玩、一起用餐,本身都是對孩童有很大好處的。如果您手上有位燃點很低、一觸即發的孩子,自己也覺得動輒得咎,在互動中磨損彼此的關係外,孩子也常常在校園裡跟同儕有嫌隙,很歡迎您帶孩子一同來國小社會情緒訓練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