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國中小學期剛結束,您或周邊的朋友,有沒有人在收集100分考卷免費兌換餐券的呢?或是正在落實考100分要給孩童的獎勵的呢?
上面這個例子,其實也是一種帶有對價關係思考的行為約定,也可以說是一種零用錢鼓勵認真學習的變形。我們多次在診所網頁強調,教養沒有王道,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但大致上有一些雷區要閃避。而圍繞在「零用錢」週邊的,又是一些沒有大是大非的抉擇。今天我們想結合一些研究,就以下幾個層面來探討:①給不給;②為什麼要給;③多久給一次,給多少;④零用錢該當成做家事的工資或好行為的獎勵嗎?
目前沒有資料顯示,給予孩童零用錢有長遠的歷史,至少在亞洲並沒有,而比較開始有人倡議,約是在20世紀初期美國的教養學者Sidonie Gruenberg推廣的。在韓國的兒童漫畫《小梅子系列》裡,小梅子幫爸爸媽媽跑腿買家用品時,常常零錢就變成她的跑腿工資,或在回程路上就變現成她在雜貨店買小零嘴的花用,以1980年代韓圜與台幣的匯率來看,小梅子一次拿到的零用錢也就了不起10-15元,而台灣的七年級生們或許還有個共同記憶,下課鐘響一夥同學衝向學校福利社搶購零食飲料的經驗。現在因教育部早就對校園可販售的點心有嚴格規範,校園裡的福利社幾乎都撤光了,零用錢的去處可能落到四大超商,或跟家人外出轉扭蛋、買玩具用掉。

給零用錢的目的是在於培養孩童對錢的概念:錢的價值、錢的儲蓄、錢的對價、錢的使用…等等。華人主體的國家本來就是儲蓄率很高的國家,不少父母給予孩童零用錢也是著眼在培養理財觀念上,但不妨看看幾個平常儲蓄率低的已開發歐陸國家,如果進行零用錢的相關研究會看到什麼。法國的經濟學家曾對1400對親子調查,分析零用錢與學習表現的關聯、波蘭則在2021年時發布對2025年的教學卓越及創新管理的子研究中,有一份關於父母如何透過給予零用錢的方式來影響孩子的理財態度和儲蓄行為,重點摘要如下:
- 不同國家的父母開始給孩童零用錢的時間不一樣,德國幾乎所有父母在孩童5歲時就會給,英國大概6歲,整體趨勢都是上小學就開始給。
- 零用錢的頻率和數額對於孩子的儲蓄行為有顯著影響,並且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研究指出,父母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和社會化的影響遠大於同儕和大眾媒體的影響
- 定期給予零用錢的方式比不定期給予更有助於孩子的儲蓄行為。
- 研究指出,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每天或每週給予零用錢比每月給予更適合,而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每月給予零用錢比較適合,可以幫助他們學習適當的預算管理技能。
- 零用錢的總額應隨年齡增加。
- 將「零用錢」與「做家事」綁定並非完全不行,嬰兒潮世代的最少透過這種方式給予/拿到零用錢,而Z世代的相對最多透過這種方式拿到零用錢(比例其實也不高,Z世代中88.5%受訪者有零用錢,其中14%是透過做家事拿到零用錢),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平衡,以確保孩子不僅僅是出於得到金錢的誘因而參與家務,而且超過半數的波蘭人認為,前述方法會導致孩童成年後對家庭責任出現不盡正確的態度,畢竟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參與家務,而不應在期望獎勵下才做家事。
- 將「零用錢」與「好行為」綁定,先有「好行為」才有「零用錢」:大部分家長都認為不適合,可能對孩子的成長和家庭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而且這招對現在及未來的儲蓄行為都沒有助益。(其實這點就是先前《以愛為名的傷害》中所指的「愛的撤離」)
- 在法國的研究中看到,父母給予孩子零用錢並不會顯著提升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動機,孩子終究會明白「努力學習,會對終身收入產生正面影響」這個社會現實,但用零用錢收買努力學習,非常短期內,孩子會在意這件事,但幾次之後就不會有用了。反而是手足數目比較多、父母的教育水準、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還比較能提昇孩子的學習表現。
下一回,我們將再引述印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幾個巨型都市所做的零用錢與蛀牙、肥胖的研究,還有義大利所做的研究,告訴我們零用錢的多寡會否影響青少年的危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