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的孩子:藥物治療的不得不

文:吳俊漢醫師

台灣的爸媽們,普遍對於讓孩童服用精神科藥物有些抗拒,其間的憂慮,無非是擔心生長發育、成癮、長短期副作用等問題。然而有良心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們,其實不會凡事藥物先行,非藥物的介入常常是我們樂見推崇的,但若證據不足、或時機不恰當,在考量對兒童、家庭整體的最大利益下,我們也會推荐藥物先行。

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非藥物治療,先前寫了不少,今天來談一個比較特殊的狀況:暴走的孩子

情緒對人類的生存,既是演化存留下來重要的存活機制,也有重要的自我保護功能,但在情緒上頭時,周遭的人可未必這麼想,所以像先前兩篇文章:《讓我們一起學習高EQ的教養方針》《孩子失控了,我們怎麼應對?》,我們提供了一些面對孩子情緒漸漸攀昇時,避免大火燎原的策略,但像挫敗、失望、被拒絕、恐懼這類情緒形成的時間,從剌激源出現,到大腦中多個部位被活化,到終端壓力荷爾蒙的竄昇,再回饋到身體裡多個部位出現生理反應,又同時降低大腦的調節能力,其實遠比你看這篇文章的時間要短得多,幾個瞬間裡就發生了一連串的反應,如果平常沒有足夠自我安撫或被安撫的學習經驗,那很高機會就是被情緒沒頂。對成年人來講,我們受到社會模塑,懂得很多社會文化裡的潛規則,所以比較容易在真我與假我間切換,也比較知道合乎情境需要地表達情緒,但幼兒、小學生還沒有夠多的經驗值,而青少年則受到腦部結構戲劇化的改變、性荷爾蒙、甚至是日夜節律不穩定的影響,故而對成年人來說,未成年的孩子,似乎總是顯得情緒化了些。

面對孩童的失控行為,除了《孩子失控了,我們怎麼應對?》這篇文章提供的一些策略,美國一份有實證支持,有大眾科普也有為醫療衛生專業者而寫的刊物StatPearls是提供4個小撇步及一些注意事項:

  • 保持冷靜:以堅定中性的聲音、孩童能理解的語句陳述您的要求,目標是讓孩童從痛苦的情緒中暫時抽離,把注意力聚焦到大人的要求上。
  • 忽略暴走行為 (註:這必需看暴走行為的危險性,不是一概放縱孩童在情緒中載浮載沉,有傷害性的行為應該要立刻介入)
  • 轉移陣地:把孩童帶離充滿刺激源的現場,等待孩童情緒降溫
  • 一定要滿足孩童生理或安全的需求(如:肚子餓),但不要輕易向不合宜的要求屈服
  • 不過度使用「暫時隔離法」,過度使用會失效
  • 一般認為,暴走行為超過25分鐘仍無法自我平復下來,或涉及到有意的自我傷害行為,這通常都需要醫療端的介入協助
  • 一般上小學後,孩童情緒失控的頻率多半會大幅降低

同時也提出了預防甚於事後處理的重要性:

  • 保持良好的溝通:在孩童面前避免大吼大叫,也可以多和孩童分享情緒怎麼表達,如什麼樣的字眼、什麼樣的表情
  • 滿足孩童的一般需求及給予正向關注,並提供安全的居家環境,也要了解孩童當前年齡常態的行為模式,避免自己產生不合宜的期待
  • 避免孩童觀看有暴力內容的影視產品
  • 讓孩子分享他們的感受並傾聽。
  • 避免過於頻繁地說“不”,讓孩童參與做選擇的過程,即使孩童做出不是最符合大人想法的決定,也保持彈性放行(如:穿著不太搭的衣服)。
  • 孩童的要求若可能危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全應明確拒絕。
  • 保持規律的作息

情緒調節是一種極複雜的能力,涉及到孩童本身大腦發育進程、整體健康狀況、刺激源誘發出的生理反應、孩子的生活經驗中看到其他人怎麼調節情緒、自己有情緒時又是怎麼被大人來調節,所以就像先前說過的,人面對情緒時,不可能永遠也沒必要控制得波瀾不驚,一般的孩子也都有張牙舞爪的時候,如:暴氣哭鬧、躺地耍賴、扔擲物品、對人動手…等等狀況,正常與過了頭的怒氣騰騰,差別只是在發怒的頻率、破壞的嚴重程度、攀上情緒高點的加速期有多快、情緒宣洩完進入回復期要多久。如果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很明顯比同年紀的孩子要弱,動不動就一下被點燃,甚至在剌激源不明顯時就快速地情緒攀昇到爆發的邊緣,接連出現易怒失控、有目的或無目的去攻擊他人或傷害自己,而且往往難以平復,這時或許可能就要優先考慮服藥了。

至於藥物選擇,以及文首提到的對生長發育、成癮、長短期副作用的疑慮,這些專業知識,在醫病之間必然存在相當程度的知識不對稱,在這邊就不細講,只是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家長們明白:醫師多半都是很謹慎小心地在使用藥物,家長們也請勿堅持抗拒讓孩童服藥,有時您的不忍心、不放心,反而讓孩童錯過減少傷害的機會,讓孩童陷入更多破壞行為衍生的學習、人際…等等問題,那真的就因小失大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