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據勞動部2013年的資料顯示,台灣勞動人口中有22%是輪班工作者。古人說「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現代社會的運作更是精細,輪班工作者有些是從事社會安全保障的工作,如警消醫護軍…等,有些是從事24小時不間斷的廠房生產線工作,有些是為其他夜生活人士提供服務的,像便利商店的店員,其實這些人都是冒著犧牲自我健康在成就這個社會的,值得你我給予尊敬,也應該要提醒他們多多愛重個人的健康。
作息與健康、學習表現、睡眠跟整體健康的關聯,這先前在《睡得好,學得好?》、《睡眠與進食的蹺蹺板》有提過,但一直沒有提過輪班工作者的健康風險。早期在區分人的生理時鐘,科學家大致將人分類為早鳥型與夜貓子型,也曾經以智力測驗去觀察,在一日當中的早晚變化,確實是有很明顯的不同。而現代科學家把作息的分類又更細了,而且發現不論是什麼地區做的人口調查,成人裡確實都有15-20%的人是夜貓子型的生理時鐘 (這裡也就看得出來,有些人被迫上著「逆」生理時鐘的工作),而且生理時鐘會隨年紀、性別有一些變化,如下圖 (圖片取自Fischer, D., Lombardi, D. A., Marucci-Wellman, H., & Roenneberg, T. (2017). Chronotypes in the US–influence of age and sex. PloS one, 12(6), e0178782.):人整體的趨勢是隨年紀老化,從青春期–成年早期的晚睡晚起,作息會越來越早睡早起,而男性過40歲後這個現象更為明顯。

輪班工作對整體健康的影響
不止只精神科,絕大多數的專科醫師在訓練過程中都必需在醫院值班,連續上班30+小時是家常便飯,其實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會容易造成工安意外,針對輪值護理師的工作表現研究也多次證明,上著「逆」生理時鐘的班別時所提供的醫療照護品值更容易出錯。更何況,輪班工作本身就對健康有許多摧殘:
- 生理健康風險:
- 代謝疾病: 輪班工作與代謝症候群和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相關。
- 心血管疾病: 輪班工作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和高尿酸。 研究指出,輪班工作會影響膽固醇代謝,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其他風險: 輪班工作也與肥胖和發炎指標升高有關。長期輪班工作可能增加罹患特定癌症的風險,如乳癌。
- 心理健康風險:
- 睡眠障礙: 輪班工作會導致睡眠障礙和疲勞,高達 90% 的輪班工作者表示在工作時經常感到困倦,更有 20% 的人表示會在工作中非自願性地睡著。
- 情緒困擾: 輪班工作與憂鬱、焦慮等情緒困擾的風險增加有關。研究顯示,輪班工作會影響大腦中掌管情緒的區域,導致情緒調節能力下降。
- 其他風險: 輪班工作還可能增加罹患躁鬱症、季節性情感障礙、精神疾病和成癮疾病的風險。
社會時差的影響

社會時差 (social jet lag) 是指個人睡眠時間與其生理時鐘不匹配的現象,起因可能是半自願的:
- 自願的部分: 我們會為了社交活動、娛樂、或是單純想要多睡一點而調整自己的睡眠時間,這些都是個人選擇。
- 非自願的部分: 工作、學業、家庭等因素,讓我們必須在特定的時間起床或入睡,這些是社會規範所帶來的限制。
社會時差除了上表、上文裡可以看到青春期–成年早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外,它還可能來自:
- 光照影響: 光照是調節生理時鐘的重要因素。夜間暴露在人工光源下,例如電子產品的螢幕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導致生理時鐘延遲,進而加劇社會時差。
- 生活習慣: 不規律的生活作息,例如週末晚睡晚起、熬夜、睡眠不足,也會導致社會時差。
那這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呢?
- 心理健康: 社會時差與多種心理健康問題相關,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季節性情感障礙。 研究顯示,社會時差越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就越高。此外,社會時差還會導致情緒易波動、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下降。
- 生理健康: 社會時差會增加罹患代謝疾病的風險,例如肥胖、第二型糖尿病。研究發現,社會時差會影響荷爾蒙分泌,例如褪黑激素和皮質醇,進而影響血糖調節和脂肪代謝。 此外,社會時差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不同生理時鐘類型的人睡得不一樣嗎?
- 早鳥型的人在白天上班、晚上睡覺的情境下,睡眠時間較長、社會時差較低、睡眠品質較好
- 夜貓子型的人或夜班工作者在早上睡覺時,睡眠品質通常較差。 這是因為他們的生理時鐘與白天睡眠的時間不完全匹配,導致難以入睡、睡眠淺、容易醒來。
那是什麼因素在影響睡眠品質呢?
- 光照: 白天光照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使夜班工作者難以在白天獲得良好的睡眠。
- 噪音: 白天環境噪音較多,也可能影響夜班工作者的睡眠品質。
- 社會活動: 白天是社交活動的主要時間段,夜班工作者可能需要放棄參與這些活動,導致社會隔離和心理壓力,進而影響睡眠。
我們順便多嘴一下:輪班是很不得已的,不少人恐怕是有現實經濟的考量,那非得輪班用什麼輪法比較好呢?一般建議是:
- 輪班頻率不宜太密,應延長每個輪班週期維持的時間 (當然我也知道現實情境的困難,像宜蘭的某些產業是一週裡3種班別都有,護理界長年的「花花班」都是)
- 後退式輪班制度(例如從夜班轉早班):不是「接」著早班,是「換」為早班
- 理論上最好是「早鳥型上早班、夜貓子型上小夜班或大夜班」,也就是讓人適得其所地工作,但因為生理時鐘的確定需仰賴自陳量表與觀察,實際上操作有一定難度
總結一句,就是個人的生理時鐘類型與工作時間匹配時,睡眠品質會比較好。那如果把對健康的整體影響納進考量,若您真的不得已從事固定夜班、輪班工作,平常就得很注意自己個人健康,若您已經發現這種工作模式已經影響個人健康,最好權衡利弊,看是否停損。
參考文獻:
Henderson, S. E., Brady, E. M., & Robertson, N. (2019).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jetlag and mental health in young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36(10), 1316-1333.
Hittle, B. M., Caruso, C. C., Jones, H. J., Bhattacharya, A., Lambert, J., & Gillespie, G. L. (2020). Nurse health: the influence of chronotype and shift timing.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42(12), 1031-1041.
Juda, M., Vetter, C., & Roenneberg, T. (2013). Chronotype modulates sleep duration, sleep quality, and social jet lag in shift-workers. 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 28(2), 141-151.
Zou, H., Zhou, H., Yan, R., Yao, Z., & Lu, Q. (2022). Chronotype, circadian rhythm,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Recent evidence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6, 81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