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我希望我能忘記你。
把你從我的腦海中抹去。
但自從我遇見你,
我發現,我不能把對你的思念拋在腦後。
這並不意味著我愛你......
我不知道我是怎麼讓你在我的腦海裡走這麼遠的,
但你在那裡,你也留在那裡,我怎麼能希望你離開呢?
我現在明白了,我是盲目的。
選自音樂劇《Passion》歌曲「我希望能忘了你 (I Wish I Could Forget You)」 (Sondheim, 1994)
人在墜入愛河、承諾守護關係、決定分手時,現今都有不少腦科學的研究漸漸揭開一些面紗,但本質上,它還是很玄,有太多未解之謎。
我前幾天在台北馬偕醫院的華人DBT在馬偕的粉絲專頁上看到他們分享一篇舊文章:《當你愛錯了人,怎麼辦?》,裡面特別提了要練習愛的相反行動來減輕矛盾痛苦。一方面覺得很有趣,一方面也覺得可以說點什麼以EFT情緒取向治療的角度,怎麼看這件事。
我個人絕無下戰帖之意,自己就是在台北馬偕醫院完成專科及次專科醫師的訓練,也在那邊當了兩年主治醫師才來宜蘭,非常感佩共事6年間師長們術德兼備的典範,還有馬偕醫院願意體貼邊緣性人格這群對精神科醫師而言高難度的族群,花錢花心力花時間到DBT創始團隊身邊深造,也繼續深耕在台北建立龐大的團隊來服務這群患者。DBT透過正念技巧、情緒調節技巧、人際效能技巧、痛苦耐受技巧來幫助患者能減少自我傷害行為、促進情緒調節能力、改善人際關係及生活品質,也是經過非常多實證研究證明它確實很有幫助。我個人在精神科養成之路上,有點遺憾的事之一,便是年輕時目光短淺,沒有讓自己更花心力好好學習掌握DBT的諸多方法。不過關於DBT所分享的《當你愛錯了人,怎麼辦?》,我認為有一些可以思考的:
情緒容易調節嗎?
我們診所之間寫過相關教養文章、辦過相關講座、目前也開設相關團體,但必需承認,就像John Gottman所分享過的,做孩子的情緒教練,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年前有本偏DBT自助手冊的《別讓情緒控制你的生活》,其實情緒多半是不請自來的,人類的大腦非常容易受情緒左右,行為也跟著搖擺,坊間確實很多書標榜教你做情緒的主人,事實上這是極度困難的事情。因為當面對環境的刺激源時,情緒的產生非常快速,快速到非常少人能先覺察到情緒已經跑出來了,這是生理機制的緣由,也是演化生物學者反覆強調的:像恐懼、悲傷、憤怒、焦慮甚至是嫉妒,都含有自我保護的意涵在,幫助人類維持能警醒、能適應、能生存。

(上圖出處:Emotions and Feelings | Neupsy Key)
上面這個圖說明了,我們透過各感官,接收到訊息時,尤其是強烈的訊息時 (比如:走在路上突然狗竄出來對你狂吠、莫名其妙才上班就被主管一頓訓斥),這些訊息會自動自發地啟動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產生身體反應,身體反應就會喚醒特定的情緒感受,到此為止,這個過程都是自動發生的,不太可控,要等到你「感覺到這個情緒時、知道自己在某個情緒時」,那都是大腦其他腦區開始活躍起來做情緒調控了,已經相對是很後來發生的事情了。
無論是當今的主流以正念為核心的心理治療,或是EFT情緒取向治療講的「情緒容納之窗」,或是泛心理界熱搜的多重迷走神經理論,都是在擴大心理衛生專業人士對情緒的理解,也是希望能讓大眾在一定協助下更合宜地調控情緒,不過情緒的調控涉及到太多內外部的因素,所以都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才能有突破。

那麼伴侶之間的愛戀,會經歷什麼情緒跟感受呢?在不同的時刻,上面每一種都可能出現,在想跟一位曾經愛也可能還在愛的對象交往中,但「對方並非是理想的對象」,「要馬上放棄做不到,而希望與對方更加親近也做不到」,這個情緒完全就如馬偕華人DBT的原文寫的一樣,「實在是太濃烈了,愛如潮水收不回來」。DBT教你自我調節的方式,那EFT情緒取向治療怎麼做?這需要治療師幫忙處理,主要使用「同理性的猜測」去修正「內在運作模式」。
EFT情緒取向治療的「同理性的猜測」
這是EFT情緒取向治療問世以來常被批評的點:治療師怎麼可以去猜一個人的情緒呢?我舉個婚姻治療中常見的對話來說明,為什麼應該可以透過「同理性的猜測」去揭開情緒,為保護個資,這個對話並非擷取自我所有經手的治療個案:
妻子:我這麼多年來,為他守著這個家,對公婆盡孝,我覺得他們在折磨我、看不起我,多少苦我都認了,我也不想讓先生夾在中間為難,我就默默想說終有一日會變好吧,我也好好照顧兒女,接送、看病、看功課還有家裡煮飯洗衣服等等事,我從來沒有勞煩過他,我做得還不夠嗎?…然後…他怎麼可以背叛我?隨隨便便一個外面的女人三言兩語他就被迷住,說要跟我離婚,還說「他不覺得我有愛他」
治療師:妳剛剛說了很多,是不是可以幫助我了解一下,我怕也許我聽錯了,也可能並不是你的感受,但妳似乎在告訴我「妳覺得委屈、不甘心、而且覺得好不公平、先生竟然沒有認真把妳的用心看在眼裡」,妳想讓我明白的是這些感受嗎?
大家不妨思考幾個問題:
- 妻子講的話確實沒有任何情緒的字眼,但表達的內容沒有隱含情緒的線索嗎?
- 治療師的猜測是在瞎猜一通,或是硬把情緒的字眼塞進妻子嘴裡逼她同意嗎?
治療師的這個回應,主要是希望透過「矯正性的情緒經驗」得到新的「內在運作模式」,個案可能在與治療師的互動 (在伴侶治療中我們會讓夫妻彼此回應對方的陳述),重新體驗過去未被處理或處理不當的情緒,並在一個安全且支持的環境中,獲得新的理解與感受,進而達到療癒的效果。
那什麼是新的「內在運作模式」?腦影像證實:反覆的互動經驗會在大腦中形成穩定的神經連結,所以會形成慣性的反應迴路,白話點說,這是指我們長年以來擁有一套關於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方式來看待所有的現象,它就會自動啟動,影響:
- 自我形象: 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值得被愛嗎?
- 怎麼看別人: 他人是否可靠?世界是否安全?
- 人際關係: 我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對我是重要的?
- 情緒反應: 面對不同情境,我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我應該要有這種情緒嗎?
- 行為模式: 我如何回應周遭的人事物?
當然DBT也有,而且更側重停損、不要再反覆暴露在壓力源中,需要大腦前額葉的執行功能不斷上線,不見得能夠輕易做到,尤其在情緒強烈的時候。對比之下,EFT治療師回應的方式,是在攤開情緒、消化情緒,不止是講情緒而已,一般人也不一定做得到*,若以原題「我不想再愛你了,可是…」來看,我們會拉另一位伴侶進來,主要是要往悼念彼此曾有過的陪伴付出,然後和平分手。我們曾在《高衝突離婚對子女影響》一文中講過為什麼想離婚了還可能要找治療師,其實分手也是一樣的原因,我們在《失戀時大腦怎麼了》講過失戀時大腦時劇烈的變化,有時有些檻不好過,需要有個人陪你過。
*有些研究顯示:人在面對一些壓力源時找閨蜜死黨聊天也有些效益,主要集中在情緒宣洩、群體歸屬、感到被支持這幾項上,但閨蜜死黨未必有足夠的專業,可能會洩露隱私,也可能給出不當的評論,甚至越聊越糟。
最後我一定要強調一下,心理治療有點像各國菜式,很少有大廚能精通各國名菜吧?心理專業的工作者也是,而每一種心理治療主打的強項也不一樣,DBT對特定族群的幫助非同凡響,EFT也是,它對於伴侶關係週邊的各種議題,都以依附關係為核心去處理未滿足的需求與衍生的情緒,也有它獨特的厲害之處。
參考文獻:
Woolley, S. R., & Johnson, S. M. (2005). Creating secure connections: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s therapy. Handbook of clinical family therapy, 384-405.
Warwar, S. H., Links, P. S., Greenberg, L., & Bergmans, Y. (2008). Emotion-focused principles for working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Psychiatric Practice®, 14(2), 94-104.
Iskric, A., & Barkley-Levenson, E. (2021). Neural changes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fter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A review.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2, 77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