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春悲秋:情緒與季節的連動

文:吳俊漢醫師

您是否覺得春暖花開就心情樂陶陶,冬雨綿綿就心情不舒暢呢?大家又是否聽過一個帶有汙名刻板的詞叫「桃花癲」(thô-hue-siáu) 呢?

人的情緒跟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先前在《氣候與心理健康》一文有提到,而如果是本來就有情感疾患,如重鬱症、雙相情感障礙 (以下皆通稱「躁鬱症」這個比較通俗慣用的用語),跟季節的交替更是有密集的關係。

上圖是音樂史學者與精神病理學家整理一同德國浪漫時期作曲家Robert Schumann一生樂曲創作的年表,橫軸是西元紀年,1829年時他19歲,1854年他企圖跳萊茵河自殺,此後一直於精神療養院休息,至1856年過世,享壽46歲;縱軸是每個西元紀年他創作作品的數量,像1840年他第一次輕躁期發作,這年他就創作了包含《詩人之戀》、《女人的愛情與生命》及其他多部聯篇藝曲歌曲,1849年則是創作許多部知名的小型室內樂曲及能見度比較低的合唱曲。

根據歷史研究,Robert Schumann是患有梅毒的,所以依現行的診斷分類,其實不能畫規為「躁鬱症」這個診斷的,但因為他創作年表有劇烈的起伏,所以一般研究者還是會把他的創作量能跟「躁鬱症」的病情起伏做聯結。事實上不是只有Robert Schumann,不少知名的科學家、藝文工作者都被懷疑有躁鬱症。

其實不論是臨床精神醫療,或是研究者很早就注意到,躁期、鬱期都跟季節有強烈的關聯,如上圖 (選自Fico, G., de Toffol, M., Anmella, G., Sagué‐Vilavella, M., Dellink, A., Verdolini, N., … & Murru, A. (2021). Clinical correlates of seasonality in bipolar disorder: A specifier that needs specification?.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143(2), 162-171.):春夏季是躁症/輕躁症高峰,秋冬季是憂鬱症高峰,以及早春或夏末是混合發作高峰。

躁鬱症一般可粗略分別為第一型與第二型,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在躁症的表現,第二型表現只會達到「輕躁」,和「躁症」的區別兩者在症狀的長度、影響的嚴重度、有無合併更嚴重的精神病理。

一般來說,第二型躁鬱症的發病模式,比第一型的患者,更有季節性模式,但因為現實的干擾未必到很嚴重,所以常常沒有進到正式的精神醫療中,當然要不要治療,要考慮的因素也因人而異。

我自己從剛升主治醫師時,就會使用一套叫人際與社交節律治療 (Interpersonal social rhythm therapy, IPSRT)的方法,衛教患者預防躁症及鬱症的復發,這套方法無論是短中長期的追蹤,都證實它是有對患者很有益處的,它主要包含4個階段,但更濃縮看,主要就是包含❶病後角色適應、情緒調節技術等「心理治療」;❷生活節律的穩定;❸對疾病復發的自我覺知。以下就稍講一下幾個要點:

  • 生活的壓力事件源會誘發情緒,這每個人都會,但對躁鬱症患者來講,要去應對不僅要得到外部的支持,個人心理的重新調適也很重要,因為壓力事件會促發急性的躁期或鬱期的發作。
    • 會從圍繞在這個人周遭的人事物中的情緒刺激源或長期互動不良的模式著手,還有很重要的,就是要協助患者做患病後的角色適應,從一個健康的人,變成需要長期穩定服藥或施打針劑的患者,這內在的失落與痛苦是極其巨大的。
    • 患者在急性發作時,受病情影響,與同住者或周遭的同事們,可能會起嚴重的衝突,即使病況復原後,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恐懼、不理解、抗拒…等等還是會繼續發酵,所以人際的議題是需要協助患者與同住者去培養新的應對技巧的。
  • 生活節律要盡可能穩定、對穩定藥物治療的承諾與實踐
    • 穩定生理時鐘
      • 規律作息: 建立規律的睡眠-清醒週期,包括固定的睡眠和起床時間。
      • 適度光照: 於早晨接受適量的光照,有助於調節生理時鐘。
      • 避免在睡前使用電子產品: 因為電子產品螢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干擾睡眠。
    • 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均衡飲食: 攝取多樣化的營養,避免過度攝取咖啡因和酒精。
      • 規律運動: 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有助於改善情緒和睡眠。
      • 減輕壓力: 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技巧,以應對壓力事件。
    • 藥物治療
      • 遵從醫囑: 按時服用情緒穩定劑或其他處方藥物,以維持穩定的情緒狀態。
      • 定期回診: 與精神科醫師保持密切聯繫,定期回診,以監測病情並調整藥物*
  • 預警與應對
    • 識別自身情緒波動的早期症狀,以便及早採取應對措施。 例如,睡眠模式改變、情緒高漲或低落等都可能是復發的徵兆。
    • 因為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常常是不請自來的,故需要一起制定應對計劃,包括如何應對壓力、如何尋求幫助等,有助於患者在情緒波動時保持穩定。

註:如古老藥物Lithium鋰鹽,精神科醫師一直都知道它具有情緒穩定的效果,但藥理及在人體內機制到底如何,還有很多待研究之處,但現在比較新的研究也證實:鋰鹽是可以藉著穩定生物時鐘,來避免患者受自然界季節更替的影響,而降低急性發病的可能。

參考文獻:

Malhi, G. S., & Kuiper, S. (2013). Chronobiology of mood disorder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128, 2-15.

Fico, G., de Toffol, M., Anmella, G., Sagué‐Vilavella, M., Dellink, A., Verdolini, N., … & Murru, A. (2021). Clinical correlates of seasonality in bipolar disorder: A specifier that needs specification?.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143(2), 162-171.

Steardo, L., Luciano, M., Sampogna, G., Zinno, F., Saviano, P., Staltari, F., … & Fiorillo, A. (2020). Efficacy of the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 (IPSRT)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results from a real-world, controlled trial. 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 1-7.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