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之前寫很多教養的文章,都是圍繞在兒少的福祉出發,但我自己也是人夫人父,當然也很清楚,很多家長在育兒路上覺得好累,覺得自己都在照顧別人,那誰來照顧自己呢?宜蘭在地的知名作家簡媜在《紅嬰仔》一書裡,她就不斷吐露育兒路上的迷惑、焦急、內疚。在教養孩子的道路上,現代父母常常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除了要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更要關注他們的情緒發展,並在愛與管教之間取得平衡。然而,當父母自身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又背負著社會文化所加諸的「好父母」期待時,就可能陷入育兒的困境之中,一直被耗損。

說不出口的內疚
約50年前,心理學有個分支開始探討人的動機、信念及行為,叫做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它認為人類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分別是①自主性(autonomy,感受到自己的行為是出於自願)、②能力感(competence,感受到自己能有效地掌握環境),以及③連結感(relatedness,感受到與他人親近並有所連結)。這些需求猶如植物生長所需的水、陽光和養分,一旦獲得滿足,人們就能展現最佳的心理功能,並建立高品質的人際關係。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往往為了照顧孩子而犧牲自己的需求而得去面對挫敗。例如:
- 為了配合孩子的作息,父母可能失去自己的時間與空間,難以發展個人興趣或維持社交生活。
- 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挑戰,父母可能感到力不從心,懷疑自己的教養能力。
- 在教養方式上與伴侶、家人產生分歧時,父母可能感到孤立無援,難以獲得支持與理解。
- 這些需求挫敗感若長期累積,不僅會影響父母的身心健康,更可能進一步影響他們與孩子的互動模式
在許多文化中,母親被賦予了照顧家庭與孩子的重責大任。社會對「好媽媽」的期待,也往往讓母親背負著沉重的壓力。當母親未能達到這些標準,或認為自己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時,就可能產生內疚感。
內疚感 ,並非單純指媽媽容不容易感到內疚的「個人特質」,而是指媽媽在研究當下,對於身為母親這個角色責任「應該做到而沒做的」所感受到的不足與欠缺。具體來說,是指:
- 媽媽對於自己未能達到育兒標準或目標,或認為自己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時,所產生的當下感受。
- 職業婦女可能因為工作繁忙,無法花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而感到內疚。
- 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或發展遲緩時,可能自責沒有盡到教養的責任或都是自己的錯。
從內疚變成高控制型的家長
高控制型教養指的是父母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與決定,剝奪他們的自主性,並以高標準要求孩子達到特定目標。常見的控制型教養行為包括:
- 過度安排孩子的時間與活動,不給予他們選擇的空間。
- 對孩子的學業成績、才藝表現施加壓力,要求他們達到父母的期望。
- 以命令、威脅、責罵等方式,強迫孩子服從父母的指令。
- 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情緒,否定他們的主觀感受。
一篇在以色列進行,收納215位學齡前後兒童的媽媽的研究,透過分析媽媽們自填的基本心理需求量表、及羞恥與內疚狀態量表,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

該圖表X 軸代表母親的需求挫敗程度,而Y 軸代表母親的控制型教養程度,數值越高表示控制程度越高。
- 內疚感低的母親:需求挫敗程度增加,控制型教養程度也越高。 (但她們本來控制的程度也比較低)
- 內疚感高的母親:需求挫敗程度增加,對於控制型教養的影響較小。她們可能更能意識到需求挫敗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採取補償措施,因此比較不會直接地以控制型教養來回應需求挫敗。 (但她們原本的控制程度就已經比較高,所以即使需求挫敗感增加,控制程度的上升空間也相對有限。這就是所謂的「天花板效應」)
- 但同時也發現,當母親的需求長期且嚴重地未被滿足時,即使內疚感較高,仍可能難以完全避免控制行為的出現。
- 這其實暗示了一個「越覺得自己是個不夠好的媽媽,就越控制,而越覺得挫敗時,就又用力控制,總是有意料不到的失控,就又越挫敗」的惡性循環
放下「好爸媽」的高標準
另一份在美國執行的研究,則看兩種育兒目標的影響:
- 關懷孩子為目標:重點放在關注孩子的需求與福祉。這類父母在親子關係中更能感受到自主性、能力和連結感、較低的需求挫折感,也較少感受到親子關係中的壓力、控制和疏離感*
- 以「自我形象」為中心:重點放在「渴望展現自我優勢,或透過孩子的高成就來贏得他人讚許」。這類父母在親子關係中較少感受到自主性、能力和連結感、較高的需求挫折感、較常感受到親子關係中的壓力、控制和疏離感
*您也許會覺得有點矛盾,這跟我們昨天寫的跨國教養比較還有2/23要在文邑書店分享的《爸媽的情緒勞動》是不是有點自打臉?我為什麼又在加強「好爸媽」的刻板,這是一個誤區,關懷孩子的方式很多種,不見得只有坊間期待的「好爸媽」那套,我們在《兒童懂得什麼是愛嗎?》、《依附風格的變與不變》、《「好爸媽」及親職情緒勞動》都有提過,依附安全感對兒童發展的重要,而依附安全感,並不是無休止地掏空自己去愛孩子換來的。

要小心掉入上一段講的育兒惡性循環,要回歸到①讓孩子體悟,爸媽跟孩子有時是必需有界限的,而且雙方有各自的責任義務;②先從照顧自己開始。以下提供一些建議:
- 正視自身的需求: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需求,並積極尋求滿足。例如,可以與伴侶分工合作,爭取自己的時間與空間;參加支持團體,與其他父母交流經驗;或尋求專業諮詢,學習壓力管理與情緒調適技巧。
- 調整育兒目標:在社會文化的束縛中調整期待,不再以完美父母為目標。接受自己也會犯錯,並允許孩子自由發展,成為他們自己。
- 學習情緒管理:認識接納自己可以有情緒,並學習以健康的方式表達與處理。避免將負面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並在情緒平穩的狀態下與孩子互動。
- 培養健康的親子關係:以尊重、關懷、支持的態度與孩子互動。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並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性與選擇權。
- 共同制定家庭規則:孩子在一些家庭議題上可以參與討論,但雙方有各自明確界線,而且有些事務必需要有明確的責任歸屬及獎懲分明的制度,而爸媽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應該依年齡視其能力調整,最好要能可以手把手帶著做過幾次,而規範層面的限制,父母必需一致且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參考文獻:
Lengua, L. J. (2008). Anxiousness, frustration, and effortful control as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and adjustment in middle‐childhood. Social Development, 17(3), 554-577.
Slobodin, O., Cohen, R., Arden, A., & Katz, I. (2020). Mothers’ need frustration and controlling parent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ternal guilt.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9, 1914-1926.
Smith, C. V., Bilsky, S. A., Fuentes, J. D., & Hadden, B. W. (2023). Looking Good or Being Good? Parenting Goals Predict Need Satisfaction and Frustration in Mothers and Father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32(8), 2444-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