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當開始搜尋以「手足衝突」為主題之相關研究,我又再次深刻感受到「當父母的不容易」,因為它的相關研究居然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幾乎就與心理學一樣古老,顯然一百多年前的父母就因為手足衝突而困擾不已!然而,早期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年齡間隔」或「出生順序」,這些因素已經被多項研究證實會影響孩童的情緒及社會發展;但是,無論「年齡間隔」或「出生順序」,都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我們能夠做的,只有在年幼手足出生之前,設法讓大寶「提前適應」(參考文章:「手足衝突(1):不再只屬於我的愛」),那麼在年幼手足出生之後呢?今天,就讓我來和大家分享,那些可以著手介入的策略。
【手足衝突,原來並非偶然】
記得我們先前提過的「情緒處理原則」嗎?原則中強調在制止行為之外,更重要的是「釐清行為背後的目的」。因此,我想帶大家一起思考「手足間為什麼會發生衝突」。
雖然我們已經為大寶做好準備,但是當實際面對年幼手足的出現,除必須看著父母將大半時間花費在年幼手足身上,還被囑咐要懂事、要當弟妹的「大哥哥」或「大姊姊」,想必仍然會引發出一些情緒問題,更可能衍伸出一些退化行為;而那背後的關鍵因素,無非就是「我還是個孩子,我也需要被愛」。
有鑑於此,我建議爸爸媽媽:

- 安排「專屬於大寶的一對一親子時光」
過去在早療單位任職時,經常聽到爸爸媽媽反映年齡較幼小的大寶在弟妹回家後,出現一系列令人擔憂的退化行為,對常見的就是哭鬧、尖叫。但想必爸爸媽媽一定記得,我們應該「優先處理行為背後的需求」而非退化行為本身!因此,我們可以先「釐清大寶不安的源頭」;以「不抱我就是不愛我」為例,爸爸媽媽可以利用睡前時間,與大寶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讓大寶扮演「弟妹」並滿足其需求,並在隔天起床時給予「遊戲結束的指令」,同時邀請大寶思考「變回大寶,你可以做什麼不一樣的事情」,以此幫助大寶「賦能」。 - 邀請大寶「當爸媽最給力的夥伴」
我想爸爸媽媽一定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正在忙著幫二寶換尿布,大寶卻在這時候搗亂、湊熱鬧,而且拒絕配合任何指令,最後只能在責罵大寶、大寶二寶一起哭鬧中收場。事實上,我們同樣可以從「釐清問題行為背後需求」著手。聰明的爸爸媽媽都一定馬上猜到,大寶正在「尋求關注」!既然大寶想要靠近,我們便可伺機派任務給他,邀請他一起照顧二寶,但請記住「千萬不要強迫大寶幫忙,這只會增加大寶的反感」。
以「換尿布」為例,爸爸媽媽可以(1)先以引導句做詢問(例如:尿布濕掉好不舒服,我想寶寶會很開心你幫忙他換尿布,你知道尿布要去哪裡拿嗎?);(2)邊動作邊與大寶互動(例如:寶寶跟你小時候一樣,因為不會說話,尿布濕濕的時候只能大聲哭,希望有人可以注意到並且幫忙他);(3)即時表達感謝(例如:謝謝你幫忙拿尿布,你真是我的好幫手,寶寶會說話的話,一定也會說謝謝你的幫忙)。 - 當年幼手足的情緒傳聲筒
除上述兩點,爸爸媽媽可以在互動過程中「刻意製造情境」,讓大寶有被銘記在心的感受。以「換尿布」為例,爸爸媽媽可以在換完尿布後,對寶寶說「爸爸媽媽剛剛陪你很久了,現在要去陪哥哥/姊姊玩遊戲囉」。此外,也可以在寶寶出現開心情緒時,幫寶寶説「我好喜歡跟哥哥一起玩」、「姊姊畫的好厲害,我以後也要和姊姊一起畫畫」等,以此幫助大寶跟寶寶建立連結。 - 建立手足間的合作機會
爸爸媽媽可以在生活中創造手足合作機會。以「互動遊戲」為例,就可以以「孩子一國」、「大人一國」遊戲之方式,取代手足競爭的局面,同時也可以幫助手足看到「各自的專屬優點」,以此建立出合作、共患難的情感。
【除此之外,爸爸媽媽也須注意】
- 以「引導式問句」取代評論,以避免對立。
例如:我們可以看看哥哥怎麼做的,然後試著用這些方式再試看看。 - 以「好奇心」來傳遞關懷,並一起做問題解決。
例如:我發現雖然提醒過很多次,但是弟弟煩你的時候,你還是會受不了打他!但是這樣打弟弟,弟弟會很痛!我們還一起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能夠讓弟弟不煩你。 - 您就是孩子最佳的示範。
若您在教養中多以打罵應對,您的孩子也會學到這種情緒爆炸是唯一的溝通方式,更會模仿並使用在手足衝突、同儕衝突中!因此,請記得在教養中也留意做自我照顧,適當休息以維持身心健康,才能做一個能夠提供正向示範的「平和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