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父親私下對孩子們所說的話,雖不為世人所聞,卻猶如走廊裡的迴聲,清晰地傳至遠方,甚至影響後代。
德國作家Jean Paul
承繼上篇《新手爸爸也能是育兒潛力股(1)》,我們繼續講育兒信念對爸爸行使父職有多重要。
在進入正題前,我們看3組奇妙的研究調查:
- 父親的年齡和遭遇到的困境多寡與育兒效能感呈負相關。 年齡較大的爸爸以及在生活中面臨較多困境的爸爸,例如時間、經濟和工作壓力等,他們的育兒效能感較低,也就是對自身育兒能力的信心較不足。
- 父親的血緣與育兒信念無關。 研究發現,無論是親生父親、繼父或其他男性照顧者,他們的育兒信念沒有顯著差異。這顯示育兒信念並非由血緣關係決定,而是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 父親對育兒的責任感與實際的育兒行為關聯性不高。 雖然爸爸們可能認同參與育兒的重要性,但這項信念與他們實際在遊戲、照顧、社交和參與孩子學校活動等方面的行為的關聯性相對較弱。 (這某種程度就像聖經說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男性真的要記得不能光出一張嘴)
爸爸的育兒信念如何影響育兒能力
- 爸爸的效能感和角色信念: 研究 指出,爸爸對自身育兒能力的信心(育兒效能感)以及他們對自身在孩子發展和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認知(角色信念),都與爸爸實際參與育兒的程度呈正相關。當爸爸相信自己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成長和學習,並且認為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時,他們更傾向於積極參與育兒。
- 爸爸對育兒的責任感: 研究指出,爸爸對育兒的責任感,例如參與孩子學校或幼兒園的活動、與老師溝通等,也與他們的育兒參與度有關。
- 爸爸對傳統性別角色的認同: 研究發現,認同傳統性別角色的爸爸,例如認為男性應該主要負責經濟支柱,女性應該主要負責照顧家庭,他們較少參與照顧孩子和與孩子進行認知發展相關的活動。
- 媽媽的阻礙行為: 研究發現,如果媽媽對爸爸參與育兒表現出負面控制、不滿或冷漠的態度,爸爸的育兒積極性和參與度會降低。*
- 伴侶關係的品質: 研究顯示,當伴侶關係品質較高,例如伴侶間的溝通良好、彼此支持時,爸爸更傾向於展現積極的育兒行為。

*研究稱媽媽這種行為叫gate closing,當然這種行為還是跟爸爸的狀態習習相關:與爸爸較低的育兒敏感度和較差的共同育兒行為(包含較少支持性和更多破壞性行為)有關、與爸爸在共同育兒中表現出更多不悅的情緒有關。
雙薪家庭中爸爸的影響力
我們在上面看到一些性別角色的認定影響父親的親職能力,那我們找看看跟台灣社會相近的雙薪家庭的研究,分別來自美國與韓國,可以發現:
- 在美國的雙薪家庭中,爸爸的育兒信念對他們的育兒參與影響更為顯著。 因為雙薪家庭中,媽媽也需要投入工作,爸爸需要承擔更多的育兒責任。如果爸爸擁有以下信念,將有助於他們在雙薪家庭中更好地參與育兒:
- 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顧孩子: 爸爸需要建立自信,相信自己能夠勝任育兒工作,並學習相關的育兒知識和技巧。
- 認可爸爸在育兒中的重要角色: 爸爸應該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並積極參與孩子的各個方面,而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提供者。
- 與媽媽共同分擔育兒責任: 爸爸和媽媽應該共同協商、分工合作,共同承擔育兒的責任,並互相支持和鼓勵。
- 尋求外部支持: 爸爸可以參加育兒課程、閱讀育兒書籍、與其他爸爸交流育兒經驗,以獲得更多支持和幫助。*
*這裡有一個小小的雷區,中央警大的許詩淇助理教授過去曾整理過台灣社會的4種類型的婆媳關係,先生在需要動用外部資源來減輕太太的育兒負擔時,恐怕很多時候會動用到夫家的人力,這時候婆媳關係就會變成一個權力交換的現場,許詩淇助理教授整理出的樣貌,也如同我們曾在《婆媳關係的樞紐(2)》寫的,「主從有序」與「工作伙伴」為現代婆媳之主要和諧內涵,多數的婆媳互動仍局限在家務與照護領域,婆媳表達人情的方式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朝向以功效考量為主。
韓國的例子:
韓國社會的性別角色、長幼尊卑都更勝台灣,我們來看看韓國的新世代爸爸們怎麼轉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韓國爸爸選擇成為家庭主夫,全職照顧家庭和孩子。這跟美國前陣子的狀況一樣,有部分是很現實的考量,如:太太在職涯上的發展更出色,有更豐厚的收入及看漲的升遷。韓國先前曾進行8歲以下的孩子及爸爸們的研究,發現:
- 爸爸的育兒參與和父母角色滿意度與孩子的遊戲品質呈正相關,而爸爸感受到的育兒壓力越小,孩子的遊戲品質越好。這些結果與先前的研究一致,顯示爸爸的育兒方式對幼兒有很大的影響。
- 積極的育兒參與對孩子的遊戲有積極的影響:爸爸對育兒角色越滿意、對育兒信心越大,孩子的遊戲品質越好。
- 孩子遊戲中的身體自發程度、社交自發程度和快樂表達,主要受到爸爸的育兒參與和父母角色滿意度的影響。
- 孩子遊戲中的認知自發性和幽默感 則受到爸爸的育兒參與、父母角色滿意度和育兒壓力的綜合影響。

結合這兩篇新手爸爸的文章,希望讓各位爸爸們知道:你越多參與育兒、你就越有信心、你就會得到更多與孩子與太太的正向互動,就像《父親參與教養(1): 好處是什麼?》裡加拿大官方的說帖,光一點時間投資在育兒教養上,對您自己是有莫大好處的,真的不用害怕或畫地自限,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親,從做中學,試誤一點點摸索出適合的育兒教養之道,太太不也是這樣一路走來的嗎?
參考文獻:
Schoppe-Sullivan, S. J., Shafer, K., Olofson, E. L., & Kamp Dush, C. M. (2021). Fathers’ parenting and coparenting behavior in dual-earner families: Contributions of traditional masculinity, father nurturing role beliefs, and maternal gate closing.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ies, 22(3), 538.
Howard, K. S. (2014). Paternal attachment, parenting beliefs and children’s attachment. In Emerging Topics on Father Attachment (pp. 152-166). Routledge.
Freeman, H., Newland, L. A., & Coyl, D. D. (2013). Father beliefs as a mediator between contextual barriers and father involvement. In Men in the Lives of Young Children (pp. 139-155). Routledge.
Cho, H. Y., & Ryu, J. (2023). Effects of Korean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ing, parental role satisfaction, and parenting stress on their child’s playfulness.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33(4), 4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