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老子》
相信「抖音一響,父母白養」的梗,很多人都聽過。也相信很多人知道抖音挑戰曾經在國外造成一些年輕人喪命。而上週《公視主題之夜SHOW》也播放了澳洲公視的紀錄片《TikTok:世界上最夯的APP》|(TikTok: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APP),告訴大眾關於抖音不那麼偉光正的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
- TikTok這幾年都是全世界下載次數最多的app
- 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發布的2024台灣網路報告,在2024年6月19日到6月29日間透過市話跟手機方式進行調查:過去3個月有21.67%的台灣成年民眾使用過抖音/TikTok,其中約44.45%使用者每天使用抖音或TikTok。成年人約有1/5用過TikTok,比例不低。
- 使用抖音或TikTok的使用者中,其中有44.45%每天使用抖音或TikTok,包括一天數次占35.06%,一天一次占9.39%,顯示使用者黏著度高。
- 男性使用TikTok的人口比率為25.39%,顯著高於女性的18.11%。年齡方面,抖音或TikTok使用率與年齡呈現反比,年齡層愈低則使用率愈高,以18到29歲年齡層民眾的抖音或TikTok使用率最高,為34.37%。

什麼人、什麼習慣比較易受負面影響?
在澳洲公視的紀錄片《TikTok:世界上最夯的APP》中,至少採訪了兩位女性的厭食症患者,其中一位是使用TikTok前並無此困擾,但被推播瘦身健美影片後,就逐漸淪陷只吃嚴格精算的飲食,另一位是本來就有厭食症,使用TikTok後必需去住院,由心理師協助數位排毒,減少相關影片帶來的副作用。美國及澳洲的國安資安研究人員都有強調,TikTok有非常強大的演算法,不僅可以透過使用者自拍的臉部影像推估出喜好及特質,也可以從滑動的表現、觀看時長及留存率去放送更多令你著迷的主題。
社群媒體,不止是TikTok,對青少年的腦部有強大的影響,這我們曾在《別讓社群媒體接管生活》、《青少年的手機過度使用危機》中都曾提過,但確實有些青少年,對社群媒體比較缺乏抵抗力,我們可以把它粗略分成人格特質與使用習慣兩大類來看:
人格特質 + 情境 | 負面影響 |
性格較內向者 | 有較高的憂鬱症狀 |
使用TikTok時易受內容喚起負面情緒者 | 有較高的憂鬱症狀 |
情緒調節能力不足、社交焦慮較高、傾向於與影片創作者比較的使用者 | 容易較長時間處在負面情緒中,這些都被視為是面對社群媒體內容時的關鍵脆弱性因素 |
「高投入但低滿足」的使用者 (他們對自己在社群媒體上是否受到夠強的社會接納比較敏感) | 更容易經歷不良心理健康結果 |
已是既有心理健康狀況或特定人格特質的人,在接觸到心理疾病相關內容時 | 症狀或自我診斷障礙的潛在風險 |
男性 + 在離線時感到較大孤立感 + 同時有較多的TikTok使用量 | 與遭受網路風險(如網路霸凌、過度使用、不當行為、身份受盜竊)的機率較高相關 |
使用習慣 + 接觸內容 | 負面影響 |
花費更長時間在TikTok上 | 這與更高的短影音成癮、抖音腦 (TikTok brain)現象以及注意力控制下降有關 |
被動使用的時數較多,即僅瀏覽內容而不互動或發布。 | 生活滿意度較低,並與正面情緒呈負相關 |
花費更多時間在TikTok上(無論是被動使用還是主動搜索),特別是搜索食物/飲食/飲食失調相關內容 | 較低的自尊 |
使用TikTok時經歷到心流 (mind flow) 狀態者,在使用期間享受到高度專注和時間感知扭曲 | 超量、問題性使用社群媒體呈正相關 |
接觸鼓勵減重、頻繁使用濾鏡的內容、甚至是舞蹈挑戰的內容 | 挑戰青少年的自我接納、自尊和身體形象 |
接觸到關於心理疾病的內容 | 受偏頗、不正確資訊影響,把心理健康問題渲染到自己或社群上 |
追求讚、like、名聲的傾向,以作為主要獲得滿足感的方式 | 特別是在青少年早期和貢獻度較高的用戶中(尤其是年輕女孩),過度使用TikTok風險會提高 |
過度展現個人的「性魅力」,雖然可被視為一種增強自我效能和受歡迎度的方式 | 但也可能帶來同儕批評和壓力,顯著影響自尊,及提高涉入網路霸凌的風險 |
TikTok真的對個人健康比較不好嗎?
- 歐洲進行的多國系統文獻回顧顯示:使用TikTok的青少年在平均憤怒分數上顯著高於其他社群媒體的用戶。然而,該研究並未發現TikTok使用時長與憤怒、孤獨感分數之間存在關聯。這暗示幾個可能:❶TikTok的使用者群體可能與其他社群媒體用戶在某些心理特徵上存在差異;❷或者不同社群媒體本身的使用體驗可能與喚起不同特定情緒狀態;❸這裡多數研究是在COVID流行封城期間做的,無法排除是暫時還是長期影響
- 承上研究,這個結論就被不只一個團隊檢視過:青少年若將手機與TikTok結合使用,相較於使用手機 + 其他社群媒體的青少年,通常表現出更高的社群媒體成癮風險
我們講過很多次疾病發生的路徑,是 G x E:先天的基因因素、後天的環境因素兩者加成,而後者很多,包括像生活習慣、飲食健康、承載壓力、自然環境條件、甚至是社交環境,而環境又會去修飾基因的表現,決定「打開」或「關閉」某些基因的表現。回到TikTok的影響,確實不是每個人用它都會用出毛病來,但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青少年、學齡兒童是遠比成年人更容易受社群媒體影響的。
青少年的大腦對社群媒體是超級敏感的
- 2016年,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功能性核磁造影技術就證實:
- 當青少年看到自己發布的照片獲得較多「讚」時,其大腦的腹側紋狀體反應活躍。這表明社群媒體的社交回饋直接觸發了青少年的獎賞中樞。
- 青少年也更傾向於「按讚」那些已經有很多「讚」的照片,顯示了同儕影響力。
- 當觀看具有風險行為(如吸菸、飲酒)的照片時,青少年大腦中與認知控制相關的神經活動會減弱。
- 很新的研究也證實:短影音目的就是要能夠快速抓住注意力,這種不斷切換的快節奏內容,使得大腦習慣於短暫的刺激,長期下來會降低對需要持續專注任務的耐受度,影響學習和專注力。
- 長期以來,兒童心智科醫師都非常熟知的:青少年大腦的前額葉皮質要負責衝動控制、決策制定、風險評估和情緒調節等高級認知功能。然而,這個區域的發育相對較晚,通常要到20多歲才能完全成熟。這意味著青少年在面對社群媒體的吸引時,其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更難以抗拒持續使用的衝動,也更容易受到負面內容的影響。
- 美國的公共衛生主管機關,在疫情後就持續每年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社群媒體使用發出警示:社群媒體上的頻繁社交比較、在短影音平台上的自我展現行為都極可能影響其自我認同和現實生活中的成就動機。
最常被討論的TikTok負面精神健康影響
我們先以中國近期以超過1000名,近20歲的職業學校在學年輕人的研究來看,受試者每天看短影音的時間總量在1-3小時最多,剩的就超過3小時:

- 「短影音使用強度」、「抖音腦」、「短影音使用成癮」和「注意力控制下降」這4者之間有強烈的正相關,而以隱約可以看出就是循著「短影音使用強度」→「抖音腦」→「短影音使用成癮」→「注意力控制下降」一步步惡化的。
- 「短影音使用成癮」跟所有行為癮的定義一樣,是指失控和強迫性地使用TikTok
- 「抖音腦」是一個近年被注意的現象:是指長時間高強度使用短影音,在看短影音時持續獲取高情緒感受,對多巴胺激增產生渴望的狀態。使用者可能只對能提供即時滿足感的活動感興趣,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或進行深度思考。
- 「注意力控制下降」:長時間或問題性地使用TikTok與注意力難以集中、分心有關。當大腦習慣於通過短影音獲得高量多巴胺時,可能需要更多多巴胺才能達到相同的被獎勵狀態,從而導致自我控制和行為改變受損,難以專注於非即時獎勵的活動。
其他的問題還有:
- 妥瑞氏症 (Tourette’s Syndrome):自2019年以來,描述抽動症狀的TikTok內容創作者顯著增加,同時期青少年因此一症狀大量就診的時間點是增加且重合的。
- 飲食障礙症 (Eating Disorders):許多研究報告食物、飲食、體重或身體形象相關內容對身體形象和自尊的負面影響,且有青少年在使用TikTok後報告飲食障礙加劇。
- 解離性人格障礙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研究表明,社群媒體可能存在與此類症狀相關的社會傳染能力。
- 自殘行為:類似於前者,社群媒體可能存在與此類症狀相關的社會傳染能力。
- 憂鬱症:問題性TikTok使用或長時間使用與憂鬱症狀相關。
- 焦慮:問題性TikTok使用與焦慮相關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想到,這種社會傳染、自我診斷的文明現象,不止是高超演算法的短影音推播影片在推波助瀾,現代人透過把自身困擾跟生成式AI尬聊,發現「AI心理師」好懂自己,也就相信自己必然生了什麼病一樣,都是一種自我認同先對號入座了,然後放棄批判性思考產出的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的結果。不僅是如此,短影音更能創造出虛幻的回聲室效應 (echo chamber),因為演算法大量的推播同類影片,讓使用者感覺這種疾病非常普遍,或者自己的症狀與影片描述高度吻合,從而加劇自我懷疑。
參考文獻:
Sherman, L. E., Payton, A. A., Hernandez, L. M., Greenfield, P. M., & Dapretto, M. (2016). The power of the like in adolescence: Effects of peer influence on neur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social media.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7), 1027-1035.
Al-Leimon, O., Pan, W., Jaber, A. R., Al-Leimon, A., Jaber, A. R., Aljahalin, M., & Dardas, L. A. (2025, January). Reels to Remembrance: Attention Partia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Form Video Addiction and Memory Function Among Youth. In Healthcare (Vol. 13, No. 3, p. 252).
Abbasi, J. (2023). Surgeon general sounds the alarm on social media use and youth mental health crisis. JAMA, 330(1), 11-12.
Ye, J. H., Zheng, J., Nong, W., & Yang, X. (2025). Potential Effect of Short Video Usage Intensity on Short Video Addiction, Perceived Mood Enhancement (‘TikTok Brain’), and Attention Control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27(3).
Conte, G., Iorio, G. D., Esposito, D., Romano, S., Panvino, F., Maggi, S., … & Terrinoni, A. (2024). Scrolling through adolesc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TikTok o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1-17.
McCashin, D., & Murphy, C. M. (2023). Using TikTok for public and youth mental health–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8(1), 27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