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很久以前有本暢銷書,叫《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主要是在講兩性之間可以如何去理解對方。以異性戀伴侶/夫妻為例,A說的話、做的事,到了B眼中,腦海中演繹出來的卻常跟A起先的心意差很多,這到底是社會刻板塑造的,還是與生俱來腦部的不同,這歷來都有一些研究在了解,事實上,男女在解讀帶有情緒色彩的事件時,還真的有點不同。我們今天會援引腦部造影的研究,以及一個比較新穎的研究法,叫經驗取樣法,利用即時手機提醒,搜集受試者在日常生活中,在每天多次的手機提示下,在當下回報自己和伴侶的情緒狀態,共持續一週,這補強了以往諸多研究中只看採樣當下的限制,取得了更豐富的動態資料。

青春期開始就不一樣
實驗設計讓受試的青少年觀看足以誘發不同強度的正面、負面的情緒的圖片及一般圖片,他們被要求會觸發情緒的圖片按J鍵、而一般圖片按F鍵;同時監測他們的腦波,發現:
- 男孩和女孩在負面情緒辯識的準確度和反應時間沒有顯著差異。
- 但腦波洩露了祕密:青春期會降低對正面情緒刺激的體驗敏感度、女孩對負面情緒刺激的敏感度更高、而且青春期中的女孩更傾向於將注意力放在負面情緒刺激上,而忽略其他不帶有負面情緒的刺激,也就是說,「青少女的大腦更容易被負面刺激抓住,難以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成年人的情緒反應表現及冷靜時間
實驗設計一樣是觀看不同圖片,配合隨機的突發噪音,並在受試者的眼周肌肉放置肌電圖的設備,監測其驚嚇反射反應的反應時間及強度,並配合腦波觀察,結果發現:
- 女性在面對負面情緒刺激時,可能更強烈地啟動逃避動機系統,且所需的刺激閾值較低;而且女性在負面情緒刺激後,驚嚇反應的強度會持續較長時間,顯示其逃避動機系統的活化也較為持久;同時,女性的驚嚇反應潛伏期反應時間比男性短,表示他們對負面刺激的反應較快
- 在同樣突發噪音的驚嚇條件下,若在正向情緒刺激情境,男性則表現出較強對驚嚇抑制能力。
腦部造影的研究更清楚呈現了在情緒刺激源下,男女性的差異:

在上圖中 (出處:Stevens, J. S., & Hamann, S. (2012). Sex differences in brain activation to emotional stimuli: a meta-analysis of neuroimaging studies. Neuropsychologia, 50(7), 1578-1593.),圖中的紅色代表女性比男性有更顯著的活化,而藍色代表男性比女性有更顯著的活化,在這個總計超過1000名受試者的腦影像研究中:
- 第一行是負面情緒刺激時的表現,女性左側杏仁核和海馬迴區域有更顯著的活化,這與多數研究中提及的「女性在體驗負面情緒時,杏仁核的活化程度通常會比男性高」的結論一致。而這些活躍的腦區跟情緒有關過去的記憶,情緒調節和接續的生理反應有關。也同時意味「女性在體驗負面情緒時有更強烈的反應,例如更容易感到焦慮或悲傷」
- 第二行是正面情緒刺激時的表現,男性右側顳上回,屏狀核,杏仁核等腦區有更顯著的活化,這與多數研究中提及的「當男性接觸到正面情緒刺激時,左側杏仁核的活化程度會比女性高」的結論一致。也同時意味「在體驗正面情緒時,男性可能會有更強烈的愉悅感」
把依附風格納進來,放進兩人世界中
有至少兩項研究在看依附風格怎麼影響我們對異性的情緒怎麼解讀怎麼辨識,因為不安全的依附風格大致分焦慮型與逃避型,加上不同性格,以下就以焦男、焦女、逃男、逃女略稱,這些研究中有的使用了經驗取樣法,利用即時手機提醒,搜集受試者在日常生活中,在每天多次的手機提示下,在當下回報自己和伴侶的情緒狀態,共持續一週,這補強了以往諸多研究中只看採樣當下的限制,取得了更豐富的動態資料:
- 整體來說,如果只論①辨識自己、②辨識異性的情緒、③發現異性情緒的轉變這幾項能力上,男性確實比較貧弱:尤其是男性在追蹤伴侶的煩躁不悅情緒時,可能較為遲鈍。也就是說,當女性伴侶感到煩躁時,男性可能比較不容易察覺到這些情緒上的細微變化,這使得女性在表達不滿時,可能感覺不被理解,進而產生更多的隔閡。
- 其中,焦男通常會過度關注自己是否被拒絕或被拋棄,這使得他們難以客觀地觀察伴侶的情緒變化。他們可能會將伴侶的行為和情緒,都解讀為負面,並放大負面情緒的影響,這使得他們在情緒解讀上更容易產生偏差,比如:無法分辨伴侶是感到受傷、悲傷等較為溫和的情緒,還是感到憤怒、惱怒等較為強烈的情緒,而將伴侶的所有負面情緒都視為是對他們關係的威脅。 (另一種比較按依附理論的說法是:他們因對方情緒帶來想像中失去關係的害怕,所以驚嚇到偵錯雷達一直狂警報)
- 而逃男是另一個極端,傾向於壓抑自己的情緒,並且迴避親密關係。他們可能難以認可到伴侶的負面情緒,例如憤怒、冷漠,而像受傷、悲傷等較為溫和的情緒,他們又傾向視之為懦弱的表現而不去關注,如果跟焦男相比,他們在追蹤伴侶的煩躁不悅情緒時是特別遲鈍。他們可能傾向於忽略伴侶的負面情緒,或將其視為不重要或不相關的事物。他們也可能為了避免親密感而迴避處理這些情緒,或是在接受到伴侶的負面情緒,先感受到自己的「挫折感,受傷感」,所以直接退回到關閉情感交流的狀態,用逃避行為來保護自己。 (另一種比較按依附理論的說法是:他們因習慣保持距離,對方的情緒看起來太豐富時,就算知道是什麼情緒也覺得自己保持不動以策安全)
- 女性因為成長經驗、社會文化的形塑,加之大腦的優勢,在親密關係中,通常更重視也更擅長情感的表達和交流。這使得她們在情緒感知上,依附類型不太會鈍化她們發現配偶是處在什麼情緒中。

在提供伴侶治療的這一年半中,超過九成的伴侶組合都是異性戀,在這樣治療師 + 一男一女的現場中,我體驗過不少回即使在惡性循環降溫之後,「女方講了一番聽起來像哀傷後悔等等…滿有脆弱情緒的話時,男方卻聽到了貶損批評的弦外之音」,每次我都會即時回饋男方「你究竟覺得剛剛女方在說什麼」,還真的有不少男性認為某幾個很中性的字眼是在攻擊自己的,當然這種誤譯有依附類型的不同在影響著,但可能也真的有一些腦部劣勢存在。
先前寫過一篇《「我訊息登場也要登得巧」》講親子溝通,伴侶之間的溝通也可以比照辦理。我常常重複引用《教養可以Let It Go嗎?》婚齡與婚姻滿意度的圖,原文裡是有育兒的家庭,即使沒有育兒的家庭,婚姻滿意度也是會在某段時間內下降,婚姻內沒有情感交流,沒有溝通彼此的期待與渴望,就會很容易走向貌合神離的死寂中。關係痛苦的婚姻對配偶、孩子健康影響甚鉅,也會影響孩子成長日後的婚育觀,讓您有心改變現在婚姻裡的難堪,我個人都建議能夫妻同時到場,先一次健保門診,我會使用《伴侶關係中的互看回望》中的微型技術反應兩位現狀的困難,若雙方都覺得承受得起這樣的張力,目前婚姻治療的時段仍有1-2個空檔,會再與您討論怎麼安排。
參考文獻:
Cencirulo, J. (2018). Emotional precipitants of withdrawing behavior in couple interactions.
Stevens, J. S., & Hamann, S. (2012). Sex differences in brain activation to emotional stimuli: a meta-analysis of neuroimaging studies. Neuropsychologia, 50(7), 1578-1593.
Verhees, M. W., Ceulemans, E., Sels, L., & Kuppens, P. (2024). Attachment and perceptual accuracy of hard and flat partner emotions in everyday lif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Yang, J., Zhang, S., Lou, Y., Long, Q., Liang, Y., Xie, S., & Yuan, J. (2018). The increased sex differences in susceptibility to emotional stimuli during adolescence: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1, 660.
Gard, M. G., & Kring, A. M. (2007). Sex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course of emotion. Emotion, 7(2),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