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昨晚講完結輪,今天來細細一項項講,在講之前給大家看以台語八點檔呈現一個經典的落水難題,時間已經調好,可以直接點閱(其實這也不是現代人搞出的陷阱題,春秋戰國跟魏國宮庭都有發生類似的狀況)

這是一個由黑道養父、跟他的親生女兒、以及養子,後兩位是戀人組成的習題,雖然對白有點搞笑,但這確實也像婆媳關係中,因為依附需求產生對先生/兒子的強烈情緒,衍變出來的一種零和選擇題。在進入正題前,說明一下,確實五大洲的這類研究都有,但亞、非洲最多,北美洲跟歐洲相對少,而且亞洲集中在印度、中國、台灣、韓國的研究是最多的,那其中「孝道」、「對長輩的恭順」都是這幾個社會中存在的價值,非洲也有媳婦是因為不育被婆婆捻出家門的,所以在判讀這個文化現象時,也得把這個環節思考進去。
①什麼情況下,婆婆會覺得跟媳婦「比較親」
據美國馬里蘭大學的質性研究指出:婆婆自己跟媳婦相處的時間長、覺得媳婦是好幫手、和自己興趣類同、覺得跟兒子是親密的、兒子對婆媳關係感到滿意時,婆婆會覺得跟媳婦是親密的;反之,婆婆覺得自己是個外人,在排除在兒子媳婦之外,跟媳婦的親密程度會下降。
②先生的獨立性、依附關係會不會影響婆媳關係
2022年一份美國的質性研究指出:當兒子與母親間的依附關係是過度參與、糾纏不清、過度依賴和病態共生(這裡的經典模型就是「媽寶」),會對婆媳關係產生影響,尤其是當兒子缺乏自主性時,容易導致婆媳關係的衝突。別的研究也指出:在這種狀態下,太太容易覺得自己付出犧牲耗損得越多,對對婚姻、配偶及整體生活滿意度就更低。
③先生的不同類型調停風格在媽媽、太太眼中的評價如何.
台灣自己的研究指出:這篇研究在看先生的解決策略(挺太太、挺媽媽、假裝沒事、試圖調解)在婆媳衝突裡的效益。當先生願意挺太太、試圖調解時,太太即使是面對婆媳衡突,她對婚姻的滿意度不會下降太多(可以跟《教養可以Let It Go嗎?》中,提到新手媽媽怎麼感受到支持一起對比,也許在面對婆媳衝突時,太太的情緒是先生介入時要關注的重點);
另一則樣本相當多的中國研究:中國的先生/兒子比較常用試圖調解的策略斡旋,其次分別是迎合任一方、假裝沒事、撕破臉加入戰局。無論是婆婆還是太太,她們都比較肯定先生/兒子使用試圖調解的策略斡旋,然後對使用假裝沒事、撕破臉加入戰局這兩種策略都給予強烈負評,覺得「又不公正又沒用」
而韓國對媳婦的研究指出(韓國的婆媳研究也很多,他們社會裡的尊卑從屬關係是更強烈的):她們對婆婆的觀感也是會好壞兩極變來變去,但最大的影響因子,還是先生
④媳婦感覺被婆家接納視為一家人,到底有多重要
美國執行的質性訪談指出:婆跟媳,她們常常對於自己的角色定位、期待是矛盾混淆的,常常在找尋自己在這個新家庭中的位置。此外,無論是婆媳,還是翁婿之間,這種因著婚姻而結合產生的新的父子、母子、父女、母女關係,對晚輩來說,被認可、被融入是與婚姻滿意度和穩定性有關的,有趣的是,不論是做人兒媳還是為人女婿,研究都指出相較於與女性長輩應對,晚輩都覺得比較能跟岳父、公公親近。另外,Christine Rittenour助理教授的研究也指出:當媳婦與婆婆感受到更強烈的是「一家人的關係後」,不僅後此會有更滿意的關係,日後也會更願意維持積極的互動關係,當然也對婚姻滿意度有正向的助益。此外,這個被認可、被接納的過程還會帶來下列好處:為婆婆提供實質照顧、為婆婆提供情感照顧、更好的祖孫關係。
⑤孩子的出生對婆媳是什麼影響
承④的研究,這點有些意外也不意外,孩子的出生,會加遽婆媳之間的負面張力,而且孩子生越多,媳婦對婆婆的負面觀感越強。還有一組頗奇妙的數據,對既有女兒又有媳婦都住附近的媽媽/婆婆訪談,她們說「女兒/媳婦生了小孩,有67%的媽媽她們更常去探視女兒,而只有30%的婆婆更常去探視媳婦」

說了這麼多,其實有些您看標題也猜的出來是什麼結果,對吧?確實很多研究不會有令人眼睛一亮的大發現,只是使我們原先的臆測得到更多佐證,花很多時間整理文獻的目的,是我們希望信而有徵地讓各位讀者知道,我們這兒不賣弄話術,凡事都有源有本。而我自己在執行婚姻治療的現場,也聽到太多太多,無論是婆媳關係裡的委屈、婚姻關係裡的痛苦,很多時候,起因都是極小的事件,但當事人為什麼在意到掛記了十幾年還放不下?因為那是對配偶的依附裡,那份想被照顧想被安慰想被重視的心情落空了、受挫了,沒有得到足夠被愛的回應,對配偶的扣分、對婚姻的不值就越滾越大,就很容易形成轉不出去的死局。
我不僅接婚姻治療的個案,也常常在門診使用情緒取向治療(EFT)的技術跟伴侶或親子間進行約30分鐘的對話,很多時間,沒被滿足的依附需求與情緒浮現了,挫敗慌亂、被貶低被忽視被遺棄…等等各種平常埋藏好深的感受出來了,如果配偶間能深刻地體會到他們是一起受苦也一起害了對方的事實、能勇敢地承認自己不是孤身一人,需要伴侶珍惜我肯定我,這時,轉機就來了。先前在《婚姻中的痛苦有解嗎?》一文有特別提到EFT是什麼,最近有一對伴侶來治療,看起來非常行事果決思路敏捷的一方在第一次治療,提了兩個問題,有一個就是「我們不要再談情緒了,直接告訴我怎麼做,婚姻才會變好」,我的回答是「你們各自的情緒都還這麼多,這時強行去改變,都是表面功夫,撐不久的」,其實也就是昨晚寫的《婆媳關媳的樞紐(1)》提到的”有毒的決策”,把事情越搞越糟的機會遠比成功的機會大太多。
婚姻裡有各式各樣的議題,恰巧最近也快讀完另一位長年做婚姻研究的大師John Gottman的幾本大作,大致上給各位夫妻一點建議:
- 婚姻關係大致上穩定正向的、偶有衝突但不會糾結太久的,如果希望在婚姻中更滿足,John Gottman的創作有幾本書譯成中文,可以自行閱讀試行
- 婚姻關係已經有不少僵化的負面互動,如:爭執、不溝通、冷暴力,甚至是更慘的有第三者,其實這不太容易靠兩個人自行解決,也許婚姻治療是個契機
- 婚姻關係已經死透了,雙方都想離婚,一定不要在高衝突、很多事都還沒喬攏的狀態下脆斷式離婚,這對兩個當事人都是非常巨大的創傷,如果有孩子更是,你們想痛快解決,其實孩子會接受這份痛苦活下去,但他/她未來的婚戀行為是會持續受到幼年父母親的相處模式雕塑的。
關於John Gottman到底怎麼增益婚姻的美好,還有為什麼不該脆斷式離婚,我們農曆年後再找時間詳細講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