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本所服務特長

文:吳俊漢醫師

雖在官網有斷斷續續提過本所的幾項特色服務,因2024年9月的收費及門診異動,還是做一下總整理:

吳俊漢醫師為年資超過十年以上之成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在醫療本業專長外,在宜蘭服務九年,感於當今兒少、成年早期個案、婚戀議題各類需求乏人服務,亦進修取得澳洲La Trobe大學自閉症連續篩檢專業、美國SCPC職業策略規畫師、持續接受實證研究效力甚佳的EFT情緒取向療法治療督導。

靳宇晨心理師為年資近十年之臨床心理師,專長為早期療育評估、兒童心智相關問題衡鑑,亦持續接實證研究效力甚佳的ACT接納與承諾療法治療督導。

個人也可以毫無愧色地說,我們診所的評估跟治療都是相當有水準的,google評價全是真實來訪者所留,我們並未有任何威逼誘請對方留不實評論,且診所內的治療,尤其是健保門診<–>心理治療,如果是不同服務者,我們之間針對特殊需求、觀察不一致時、意外發現小細節時,都會花時間討論,這都是為了您就醫的福祉最大化在考量,這在我離開真正有認真進行跨科跨團隊個案會議的醫學中心之後,就沒有過了,這是專業工作者的自律,也要謝謝心理師的成全與仔細。

健保制度因不良的給付制度、部分醫療人員的素養、部分民眾大小病都往醫院跑,造就台灣醫療現場三長兩短的惡性循環,醫師的素養反映臨床判斷的廣度及深度上,當看診時間「短」、醫師說話「短」,事實上受害的都是民眾自身。而在先進國家,絕大多數無緊急住院或跨專科照顧需求的個案,無論是初次診療,以及持續性的追蹤治療,通常是在基層診所進行。

身為業主,個人全然可以無愧於心地說,每個來本診所的個案,只要後面的候診名單沒有一直在增長,我就是照養成中所見所聞良好的教導和個人素來非常嚴謹的診斷流程在跑,對個人而言,有規矩法度地執業而且有事實參照來診斷是門診最低的自我要求,而在您說的過程中,一定也會適時使用行為計點、必要衛教、職業規畫、EFT情緒取向療法的一些方式來回應您。

以成人個案為例,我一定讓您暢所欲言一陣子,因為當您比較長時間訴說時,對專業養成的精神科專科醫師而言,是很容易在您的言談組織中聽見蹊蹺跟再探詢的關鍵,以兒童青少年個案為例,除了前面的暢所欲言,一定會有再與家庭/老師核實兩造說法的時間,甚至以兒童最常見的過動症診斷為例,個人基本上都是融合了研究員醫師的學習、自己對學習障礙投入的進修、依循美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的問診建議,進行類同下例的問診過程:

(目前過動症診斷是否可以使用藥物嘗試,學界有不同意見,個人在進行到這一步前,一定會跟家長有充裕的討論才投藥)

我記得自己還是醫學生時,內科系的老前輩們就喟嘆著後輩前輩不重視身體檢查,感慨這門手工藝要失傳了;精神科多數就醫情境沒有很多身體檢查要做 (但必要時我還是會在初複診時做一些神經學跟身體檢查),重點就在問診,良好的問診是診斷草率或精良的底層基石,舉幾個例子:

「心情不好」=「憂鬱」?「浮躁」=「躁鬱」嗎?「像有幻覺」=「思覺失調」嗎?…這每一個陳述都需要核實個案的說詞、影響的範疇及強度,最後還要把個案說的內容拼湊成一組最好用單一疾病來診斷的歸納流程,並排除一些相對不符合的診斷,這是需要經驗,更需要時間的過程,也是為什麼我們診所的初複診常常都有20-30分鐘以上的原因。

承上,因為健保初複診我們都盡可能把廣度及深度做足,但誠如60年代魏火曜教授所言:「良醫,就是憑良心從事醫療工作,並在正當努力的工作下得到應有的報酬。」 (當時可是沒有健保制度的) 在現今相當不合理的健保給付下,候診人數增長下,我無法不設限地聽您一直分享,我也很難拿捏要聽您講到哪邊為止?最重要的訊息我一定會追蹤,但也許比較次要的,我得放到下回就醫再談,那這樣的就醫體驗大概不會很好,我也不是很希望您來一趟,得到的感受是這樣,因此在2024年8月,本所已獲衛生局核可,開設每週四下午兩人次的深度自費門診,在一次完整的60分鐘門診中,您可以得到更完整周全的照護。

主要適合對象:

  • 想得到更周詳的問診
  • 有諸多議題想要討論
  • 涉及伴侶親子的議題 (因此類可能建議進入到EFT療程,當次兩位當事者宜一同就診,當次門診會使用EFT治療模式處理議題困擾)

此門診因為特別自約門診,不接受現場掛號

這是本所的獨家專長,個人為台灣第一位獲澳洲La Trobe大學Olga Tennison授證使用此工具之醫療人員,個人所譯該大學配合澳洲政府出版的《如何促發共享注意力、 社交互動和溝通技能》衛教小手冊台灣版本亦獲兩位國內專家、信誼基金會協助,可提供自閉症特質幼齡兒童家長使用。

本所在2023年7月曾在縣內施作。它的優勢在於:

  • 它做為初級篩檢工具,在包含澳洲、日本、韓國至少10個國家推廣,且證實為當今最有效的社區中自閉症篩檢工具,較國內醫院普遍使用之修訂版學步期自閉症檢核表(M-CHAT-R)有更佳的敏感度、特異性、陽性預測率,有期刊論文佐證
  • 它相較部分相像的篩檢工具,像T-STAT,可以往更幼齡兒童探索自閉症特質,而且因為屬連續篩檢,且是同一位醫師施測,有連貫觀察的特別優勢在。
  • 此連續篩檢適合對象為疑似自閉症患童或自症症患者之年幼弟妹,篩檢年齡為11個月-未滿31個月幼兒。

其實我早早就知道學界可能會懷疑沒有中文版信效度的問題,這題我願給出還合理的答案:

  • 我在2023年6月就曾向研制這套工具十餘年的Josephine Barbaro教授詢問過這個問題,她們團隊有配合日本、韓國、及南亞數個國家做過非公開的信效度研究,發現施測的流程、測驗的細項、評定的標準都沒有顯著的文化差異,有需要特別因地制宜修改之處;該團體在回覆我的疑問時特別強調「自閉症孩童的病理特質有相當普遍性,受文化影響並不大,且在數個國家進行過信效度分析,顯示出良好的跨文化適應性」
  • 如果這是一個要出版販售使用的診斷性工具,那確實應該要做中文版信效度的研究,但它即使在澳洲,都是由母嬰親善護理師對高風險兒童執行,而我們這邊由醫師執行,請不要忘記了,診斷是醫師的工作,醫師在診斷自閉症這類疾病時的「自由心證」是很大的,鐵口直斷給予孩童各類診斷的醫師在台灣所在多有。我學習這份專業的用意是,讓我可以以最多3次,每次60分鐘的觀察互動來認識一個幼齡孩童,確定他/她一切不尋常的表現,真的是或真的不太像是自閉症,這也是回歸到我在臨床工作的態度:我希望以嚴謹的診斷流程來看清楚個案的困擾。

主要適合對象:

  • 疑似自閉症患童本人,或自症症患者之年幼弟妹,篩檢年齡為11個月-未滿31個月幼兒。
  • 自填表單預約,請勾選「疑似自閉症」

在宜蘭服務已經十年了,看到太多青少年、成年早期的個案,不知為何要求學、為何要工作?也不知自己的職涯想法及期待。索性就在去年學了這個專業。

(上圖取自:How to write effective SMART goals – Breeze)

  • 與政府部門提供的CPAS一對一免費勞工諮詢不同的是:在政府提供的一小時CPAS職業適性診斷測驗裡,測驗可能會佔掉20-30%的時間,解釋測驗會佔掉再20-30%的時間,剩的時間,是不可產出一個具體、有方向性及更多細節的目標的。
  • 與其他同樣、活躍於六都的職業策略規畫師相比:①所有的施測,除自由度較高的價值觀評估外,其他一律先發問卷,線上回傳,決不使用測驗時間來收費;②而且我有加測獨家的荷蘭烏特勒支大學開發的勞動參與與價值觀量表,所以在完整的職業評估中,興趣、能力、價值觀、人與工作的適配性全部都有含括到,這需要多久,至少需要2次合計2小時的時間才能初步導出決策規畫表跟真正的SMART goal,如果更能聚焦的人,第2次中也會替您做屢歷健檢。
  • 如果您對職業有些迷惘,除了閨蜜好友、長輩可以談,您可以參考過去我們寫過的職業規畫文章,想想要不要整理自己職涯的想法再出發。

主要適合對象:

  • 各類職涯議題 (非職場人際議題)
  • 自填表單預約,請勾選「職涯議題」

這是我個人這一年著墨甚深的治療,不僅寫了很多EFT在各種情境的運用還有它各樣有設服力的證據,目前也已經提供超過60次的,每次90分鐘的治療。舉凡治療,都有天花板,都有些人就是心有千千結,卡住過不去,我也承認有些伴侶很難進入到更深層的安全感,但所有治療過5-8次以上的,對配偶本來隱而未顯的心意都有吃驚的發現,對婚姻滿意度都有十分明顯的改善,情感連結的強度也被鞏固,EFT是一個相對短期 (依研究及臨床需要不定,但大致上都<20次)的治療模式,並不是我教會了他/她們一套新的互動方式,而是在治療室中使用一些特定的技術重覆反映及界定,不用通過教與學那麼認知且不能持久的方式,讓他/她們真正的心意、在依附需求沒得到滿足的痛苦與情緒,雙方各自聽見了領悟了,便能在治療室中勇敢一回,說出做出新的回應,也在現實生活中改變各自互動的舞步。我們寫過非常多依附科學的文章,也在《以愛為名的傷害》裡援引了哈佛大學的重要研究:「美好人生建立在良好關係上」,婚姻、伴侶、親子,都是非比尋常的關係,搞砸了,歪掉了,都是很可惜的事,我持續費心力在這領域,承認對重要的人際關係有私心,畢竟每一對夫妻都值得更好的關係,而親子裡的每一個孩子,好的關係是他/她們未來扛起台灣很重要韌力的其中一環,有被好好珍惜過,也懂得珍惜別人的孩子,將來在他/她各自的婚戀關係中,也有機會複製好的人際品質下去。

主要適合對象:

  • 涉及伴侶親子的議題 (若為親子,子女需滿10歲方適合進入治療)
  • 自填表單預約,請勾選「婚姻、伴侶、親子關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