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壓力:來源、影響與抒解

文:吳俊漢醫師

各位父母親如果曾注意去年8-9月的新聞,可能有注意到美國的首席醫務總監Dr. Vivek Murphy提出了一份36頁的報告,呼籲政府正視現代家庭的育兒壓力,他的報告中,他提出幾個重點:

  • 現在父母的工作時間比 1985 年多得多,但他們花在孩子身上的總時間也多得多
  • 工作和照顧孩子的要求都是以犧牲與伴侶共度的優質時間、睡眠和父母自己的休閒時間為代價的
  • 成就導向的文化在網路上蔓延,讓許多家庭感到疲憊、精疲力盡和永遠輸人一等
  • 父母面臨的壓力和心理健康挑戰已經構成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父母們需要真正的支援。

我先前已經在《「好爸媽」及親職情緒勞動》、《一定要正向教養不可嗎?》、《不當操作正向教養的風險: 寵溺及內耗》數文中提過,國家高舉某種教養風格要求每個家庭都去彷效,卻忽略實地上每個家庭、每對親子具備的優劣勢是不同的,強行力推這種價值觀,只會讓更多的家長陷入「我做不到」的自貶中。對許多雙薪家庭來說,下班回家育兒,又是另一個上班的開始,心力的消耗是相當巨大的,而網路上名人的育兒榜樣、孩子的某個同學實在有夠出色…等等,更讓育兒很難脫離比較的文化,這時國家依然無法真正提供夠的後援時,家長們到底可以怎麼辦呢?今天就以4篇文獻來好好談這件事。

  • 經濟壓力: 父母可能會因為經濟現狀而感到壓力,他們需要不斷地想辦法滿足家庭的基本需求,例如支付帳單、購買食物和提供醫療保健。自尊心建立在家庭財務能力之上、或工作成就之上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經濟壓力帶來的育兒負擔。 (這點在《匱乏經濟學》一書中亦有觸及)
  • 工作與家庭衝突: 兼顧工作和家庭責任可能會讓父母感到力不從心,他們需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間不斷地轉換角色,這可能會導致時間管理、精力分配和情緒調節上的困難。尤其在工作需求與家庭需求相互衝突時,父母更容易感到壓力。
  • 孩子本身的特質: 有些孩子天生氣質就比較難帶,例如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或其他發展障礙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可能會需要付出更多時間、精力和耐心來照顧他們,這可能會導致父母感到疲憊、沮喪和無助。
  • 生活壓力事件: 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例如失業、離婚、疾病或親人過世,也會加重父母的育兒壓力。
  • 居住環境: 生活在高犯罪率社區的父母可能會擔心孩子的安全,這可能會導致他們感到焦慮、恐懼和壓力。
  • 社會對父母的期望: 現代社會對父母的期望越來越高,父母可能會感到壓力,要成為完美的父母、養育出完美的孩子。

完美主義是一種以追求完美和高標準為特點的人格特質,完美主義的父母可能會對自己和孩子都設定不切實際的期望,當孩子無法達到他們的期望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失望、沮喪和焦慮:

  • 以孩子為導向的完美主義: 這類父母對孩子的表現有很高的期望,他們可能會過度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課外活動和社交表現,並對孩子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在各方面都表現出色。研究顯示,父母對孩子的高期望與父母的倦怠感有關,尤其是當父母認為孩子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時。
  • 以自身為導向的完美主義: 這類父母對自己作為父母的角色有很高的期望,他們可能會不斷地自我批評,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這可能會導致他們感到焦慮、自責和壓力。他們也可能將財務成就與自我價值觀聯繫起來,認為只有在經濟上取得成功才能證明自己是個好父母,這反而加劇了育兒壓力。

完美主義不僅會加劇育兒壓力,育兒壓力也可能反過來強化完美主義傾向。長期處於育兒壓力之下,父母可能會更加執著於掌控一切,試圖透過完美地執行育兒任務來減輕壓力,這反而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關於完美育兒的迷思,我們可以用一個很好理解的邏輯命題來替大家辯證一下:

  • 所有大人都是人
  • 所有小孩都是人
  • 所有人都會犯錯
  • 父母是大人,所以父母會犯錯

上面這個命題無論是用三段式推理或是用最簡單的「若P則Q,非Q則非P」來思考,都是沒有邏輯謬誤的推理。而教養、育兒是人的行為,當然也會犯錯,不可能完美。

長期處於育兒壓力之下,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還會對成人自身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包括:

  • 心理健康: 育兒壓力與焦慮、憂鬱、憤怒、倦怠和自尊心下降等有關。研究表明,育兒壓力會增加父母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心理健康問題又會反過來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
  • 生理健康: 育兒壓力可能會導致睡眠障礙、頭痛、胃痛、肌肉緊繃和免疫力下降等生理問題。
  • 人際關係: 育兒壓力可能會影響父母與伴侶、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關係。
  • 物質主義: 重視物質財富和社會地位的人可能會更容易感受到經濟壓力和社會期望帶來的育兒壓力。他們可能會過度追求經濟上的成功,以提供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卻忽略了孩子需要的陪伴和情感支持。
  • 成就導向: 過度重視成就和成功的人可能會對自己和孩子都設定不切實際的期望,這可能會導致他們在育兒過程中不斷地感到失望和沮喪。他們也可能將孩子的成就視為自身的成就,給予孩子過大的壓力。
  • 掌控慾強: 掌控慾強的人可能會難以適應孩子成長過程中帶來的各種變化和挑戰,他們可能會試圖掌控一切,這反而可能會加劇育兒壓力和親子衝突。
  • 尋求社會支持: 與伴侶、家人、朋友或其他父母分享你的感受和經歷,尋求他們的理解、鼓勵和幫助。研究顯示,社會支持可以有效緩衝育兒壓力對父母的負面影響。
  • 調整期望: 對自己和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務實,接受不完美,不要過度追求完美和高標準。學習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欣賞他們的優點,而不是一味地關注他們的缺點。
  • 學習壓力管理技巧: 學習一些壓力管理技巧,例如深呼吸或運動,幫助自己放鬆身心,調節情緒。
  • 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育兒壓力已經嚴重影響到你的生活和健康,不要害怕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或治療。
  • 照顧好自己: 確保自己有足夠的睡眠、營養和運動,並安排一些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有機會放鬆和充電。
  • 培養換位思考的育兒想法: 學習以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感受,並以尊重、同理和愛心來對待他們。
  •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花時間陪伴孩子,參與他們的活動,與他們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模式,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關心。
  • 參與育兒支持團體: 加入育兒支持團體,與其他父母交流經驗,互相學習和支持。
  • 適當分配家務責任: 與伴侶或其他家人協商,合理分配家務責任,避免一個人承擔所有育兒任務,導致過度疲勞。
  • 設定界限: 學習說“不”,拒絕一些不必要的社交活動或額外的工作任務,確保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家庭和自己。
  • 培養幽默感: 用幽默的態度來看待育兒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挫折,讓自己更容易放鬆和釋懷。
  • 感恩生活中的美好: 每天花一些時間記錄下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事情,提醒自己育兒雖然充滿挑戰,但也充滿了愛和喜悅。不少研究都有做出過「每日感恩練習」對身心健康及關係品質提昇的益處。我們先前也曾在《儀式感與日常焦慮》一文中提過,焦慮是人生中無可避免的日常,但儀式感本身就可以減輕焦慮,當我們把「每日感恩練習」引入生活中,也是透過儀式感來重整自己。

參考文獻:

Lin, G. X., Szczygieł, D., & Piotrowski, K. (2022). Child-oriented perfectionism and parental burnou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ar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8, 111805.

Park, L. E., Lin, G. X., Chang, Y. H., O’Brien, C., & Ward, D. E. (2022). Burning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The role of financial contingency of self-worth and work-family conflict on job and parental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 111824.

Borre, A., & Kliewer, W. (2014). Parental stra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parenting practices: A longitudinal stud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68, 93-97.

Perzow, S. E., Bray, B. C., & Wadsworth, M. E. (2018). Financial stress response profiles 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in low-income parent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32(4), 517.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