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正向教養不可嗎?

文:吳俊漢醫師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原版在美國已經上市超過40年,它現在的研究及應用領域,早就從親子教養,滲透到班級經營裡,在台灣蔚為主流,但國外並非沒有學者提出批評。實際上,它真的容易做嗎?沒有潛在風險嗎?我閒暇時喜歡玩些花花草草,植物在生長階段,有時需要換盆,給它們更大的生長環境,這時候新盆栽裡的土壤不能全是新的,要保留舊土,再補上新土,有些嬌貴的植物,甚至要依植物偏好調整土壤酸鹼度。我講這個比喻做什麼?美國是高度資本及個人主義的社會,教育也很重視孩童在青少年時期就要為自己的人生夢想實踐,多數的美國父母也有對青少年18歲後就要獨立自主的期待,還有,美國大部分中產階級家庭的父母工時、薪資、能陪伴孩童的時間都與台灣很不同,然後,美國有這麼多安親班嗎?這些社會條件,跟台灣都是非常不相同的,我們能全盤搬來照抄嗎?而且在在《失控的正向思考》、《美國的反智傳統》兩本書中,都有描述過美國社會過度強調「積極、正面、成功、樂觀」的危害。

我前陣子在《不當操作正向教養的風險: 寵溺及內耗》《教養的鷹架:紀律》《「我訊息」登場也要登得巧》都有講到了正向教養潛在的風險,恰巧最近縣內公部門要開設正念教養的親職課程:期待家長藉學習正念提升對壓力調節的能力,有更好的身心自我照顧後,有能力能夠做出更善意的行動,讓我們的情緒、思考、言語、行動,成為孩子成長的養份,聽起來很美好對吧?但實際上真的做得到嗎?深感有必要讓家長在後現代社會踩一下煞車,「停、看、聽、想」,這麼多「正字記號」的教養,我們一定要跟隨才會是正確的嗎?

在診間,我從來不鼓吹這兩門「正字記號」學問,十幾年的工作經驗,我接觸過數萬個有兒少的家庭,自己也是兒少的爸媽,我非常清楚這中間實作的難度及潛在的危險。在診間裡,無論是教養、診療的議題,我都很強調「可動用資源」與「入手難度」這兩件事,一個新的教養模式與健康習慣,要砍掉重練,需要有意願有能力花時間與心力去做,而且建立的過程中挫敗失控感不能太大,也要夠快看到期待成效的,不然就會很容易放棄,而理想中的「正向教養」或更新的「內念教養」,都實都有很大的難度,關於正念的省思,有空再聊。先講幾個真人真事:

十幾年前起,我就斷斷續續看到一些在診間、在街頭會被孩子用言語凌辱、或肢體暴力對待的爸媽,這些孩子都是成績出色的資優生,成績單上也常出現品學兼優這類評語,但他/她們的爸媽在家裡的地位極低,恐怕連僕人都稱不上,還要常常被三字經問候。這些家長無一例外自孩子學齡前至今都使用溫柔的正向教養,但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都沒有給予讓孩子對行為負責行為後果的回應,也就是沒有框架只有包容,有些則是額外給了非常物質的獎勵措施。

確實,這不能把責任全推到「正向教養」上,也許是這些爸媽只做了溫柔而少了堅定,是他/她們沒學到精髓,那「正向教養」就真的很簡單嗎?

沒有一套教養法是萬靈丹,正向教養當然也是,全套的正向教養施作起來有很多的難點:

  • 正向教養需要長期堅持: 正向教養的效果並非一蹴可及,需要父母長期堅持,才能看到顯著的成效。
  • 父母需要自我成長: 父母在實踐正向教養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提升自己的情緒覺察與管理能力和溝通技巧。 (我跟妻子都是超過十年的專業工作者,我們都會在教養中犯錯,而且我們已經是相對很有心理專業背景的人了,但還是有很多難點不易執行)
  • 需要社會支持: 家長需要來自家庭、朋友、社區等方面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實踐正向教養。
  • 情緒管理的挑戰: 在面對孩子的情緒爆發或不合理要求時,父母仍可能感到生氣或無助,難以保持冷靜。 (這一代的父母也許都不是被「正向教養」養育出來的,對孩子「不OK」舉止出現時,慣性的行為、情緒因應模式會跑在前頭,我們在《我不想再愛你了,可是…》講過,刺激源出現時,大腦會自動自發地啟動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產生身體反應,身體反應就會喚醒特定的情緒感受,到此為止,這個過程都是自動發生的,不太可控,情緒調節是需要大量演練才做得到的。)

請問台灣一般的中產階級雙薪家庭,爸媽正常工時8小時/天,下班後急煎煎去接孩子,心裡盤算著晚餐、家務,可能還要盯孩童寫功課,在自己都心浮氣躁的狀況下,怎麼「溫柔而堅定」地回應孩子挑釁、蓄意違反家規的舉止?

我們來看《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裡是怎麼處理不當行為的?作者先歸類四大不當行為背後的錯誤信念與目的,又說❶「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目的或信念,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會出現不當的行為,他們會說不知道」,再暗示家屬要依自身的情緒感受、反應傾向、看到孩子的反應來推論辨識是哪一類錯誤的信念,之後要❷分別給予幾類不同的積極/鼓勵的反應,像表達言語/非語言的關心、同理性反映傾聽、鼓勵鼓勵再鼓勵,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孩子行為後的信念是「我是老大、沒人能管我、這樣我才有歸屬感」時,作者的建議是承認你「無法強迫、要他協助、不想對抗、也不要投降」,在這時「表現尊重、提供有限的選項、貫徹到底」。

首先,❶中的陷阱就是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Paul Bloom在《失控的同理心》裡多次提到的「同理心不該只是一種感性的情緒,亦要有理性的思考。而實際將同理心付諸行動的時候,要運用腦筋將所行之善最大化,亦即所謂有效利他主義」,把《失控的同理心》的觀點帶到家庭現場:父母去假設孩子的過失是無心之過,並予以同理,這非常可能不是對家庭當下利益最大化的舉措;❷的陷阱是什麼?這非常可能掉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說的放任型 (Permissive)教養,在更前輩的家族治療名家Minuchin、Bowen都有描述過這種後果,就是孩童掌握了家裡的權勢地位與話語權,父母陷入更深的無力與自責當中,孩子也可能在校園及其他場域展現出威逼霸凌他人的行為或成為受霸凌者,當然,孩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漸漸參與家庭的運作,有更多的權力,但這不意味著爸媽要早早就把自己降階成「玩伴」或「滿足孩子需要」的角色。在《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一書中,作者也建議用猜的方式來了解孩童的不當行為背後的錯誤信念與目的,猜不是不行,但一則孩童是否如實地了解並回應其真正感受,這必然牽涉到年齡發展的限制,二則反覆猜,對孩童及父母都暗示了對彼此不了解的感受,久之孩童可能產之反感,或者了解到「我只要…,父母就會…」的鎖鏈關係,那帶來的結果可能很難預料。

❷裡頭有很多可以說的,我覺得偏食又被操作不當的正向教養,比較適切的調和劑,就是參考John Gottman在《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管理課》說的,「教養成功的關鍵在於於你對孩子最深刻的關愛與情感…想要成為好爸媽,就要從你的內心做起,然後根據不同的時刻與情境,在情緒高張的狀態中,在你的孩子悲傷、憤怒或恐懼時,持續地與他們交流溝通。」也可以看看《不當操作正向教養的風險: 寵溺及內耗》提到,Gottman怎麼應對他3歲女兒一次的破壞行為及撒謊行為。親子關係的重整、鞏固,是在被愛感上發展起來,這裡頭沒有什麼SOP,都是日常生活的陪伴裡就可以做的,請參見《兒童懂得什麼是愛嗎?

我同時為「正向教養」做一點小小的辯駁:作者並沒有主張要無條件接納孩童所有行為,她也用邏輯後果訓練孩童養成責任感,並不是無休止的縱容及寵溺。但因為她採用大量「鼓勵」、「尊重」、「大人要先改變態度」的思想,其實這樣的互動是非常踩鋼索的行為,腦袋機靈一點的孩子幾次以後就可以反向操縱父母的軟肋,父母的威信丟失以後,就像3C給出去一樣,很難要回來的。

最後要提一個很敏感極逆風的現象,這是一些心理治療當中會出現的,也是教養情境中,那些沒有養兒育女經驗的心理專業工作者無心製造出的陷阱:虛假同理心(False empathy),通俗講法可稱之為是「為了達到某種治療目的、一定要走到某個階段、或滿足自身需求而做出的表面功夫」。養兒育女很像坐雲霄飛車,有很多強烈的情緒經驗,如:極度的心累與厭倦、因著孩子在眾人面前出醜或被怪得一無是處、一瞬間的幸福感、被童言童語感動到,只有坐在當中的父母親才能真實體會。我們在《教養可以Let It Go嗎?》一文提過婚姻滿意度跟家庭週期變化,我也犯過同樣的錯誤,在未婚時,自詡要利用各方面的專業為孩童捍衛權益,但隨著數年來變成孩子們的父親,深刻地檢討了過度理想化父母形象的歷程,也不再讓自己灌輸父母這麼多又大又難的挑戰,父母的辛苦,有時比起孩童更需要被同理,畢竟,如果父母在就診經驗中,都是匱乏無助不夠好的那面被糾出來,沒有被真正了解到自身無能為力或尚無法做改變的點,要怎麼去調整他們與孩童的互動呢?

參考文獻:

Georgiou, S. N., Ioannou, M., & Stavrinides, P. (2017). Parenting styles and bullying at school: The mediating role of locus of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hool & Educational Psychology5(4), 226-242.

Reece, H. (2013). The pitfalls of positive parenting. Ethics and Education8(1), 42-54.

Larzelere, R. E., Gunnoe, M. L., Roberts, M. W., & Ferguson, C. J. (2017). Children and parents deserve better parental discipline research: Critiquing the evidence for exclusively “positive” parenting. Marriage & Family Review53(1), 24-35.

Scroll to Top